开篇语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人生目标,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时刻涵养自身道德情操,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以模范行为影响和熏陶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朝阳“大先生”,明德小学校将通过师德师风专栏分期展播“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的师德楷模故事。</p><p class="ql-block"> 本期我们推出顾明远老师的师德故事《春风化雨,永葆童心》。让我们一同聆听、感受顾明远老师如何以渊博学识启迪思想,用温暖情怀守护童真,书写教育路上的大爱传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顾明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风化雨,永葆童心</b></p> <p class="ql-block"><b>人物简介</b> </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教育学科召集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世界教育大事典》《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顾明远教育口述史》等。</p> <p class="ql-block"><b>故事内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风化雨,永葆童心</b></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自幼喜欢数学、绘画,在江苏南菁中学就读时,就立下了“工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因此高考时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却不幸落榜,机缘巧合下,来到上海私立荣海小学担任语文和算术课教师。没想到,这段无心插柳的工作经历,让顾明远体验到了身为人师的乐趣,次年他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这一次,他如愿考取。1949年9月,顾明远到校不久后就将迎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10月1日那天,他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情无比激动,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见证时刻。</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学界大师们在风雨操场上的讲学,如董渭川先生讲教育方针,林砺儒先生讲中等教育,邱椿先生讲外国教育史,薛鸿志先生讲教育统计学,周先庚先生讲心理学等,给顾明远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此后的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1951年夏,顾明远接到学校通知,派他前往苏联留学。出发前夕,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得知顾明远学的是教育专业后,周总理对身边的著名教育家马叙伦说:“这是你的干部。”周总理的鼓励更坚定了顾明远教育报国的决心。他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表示:“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为党和国家贡献一切力量。”</p><p class="ql-block"> 1956年,顾明远学成归国后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至今。再回首,顾明远更加感到他选择教育事业,既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结果,也与他年少时的际遇密不可分。在那里,他遇到了一批卓越的老师,他们多才多艺,教学充满魅力。顾明远在他的口述史中回忆道:“幸而所在的南菁中学中有几位好老师,使我的青少年时代没有虚度年华……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有意义,学校的生活很有生气。我的成长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也愿意像我的老师那样去培养下一代。”教育的种子,原来早已种在顾明远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没有爱就没有教育</b></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认为,真正的爱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同时顾明远强调,教育中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它是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正因为有这种纯粹的大爱和责任,顾明远总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发出了不少振聋发聩的呼声,正如100年前鲁迅先生呼吁“救救孩子”那样,顾明远对各种“反教育行为”横眉冷对,口诛笔伐。也正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2004年顾明远提出废黜“三好学生”评选的呼吁。他认为,在我国当时特定的教育环境中,评选“三好学生”已经违背了实施这项制度的初衷——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片面化。有的家长为了自己子女入选“三好学生”,甚至会做出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更是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扭曲了学生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b></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纵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无不是兴趣使然。兴趣从何而来?顾明远认为,一是来自儿童的天性。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二是来自活动。儿童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找答案。所以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好奇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教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盘照搬更加强化了教师的这一地位,教学中往往把学生视作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消极被动,学习负担过重,这在一段时期内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1981年,顾明远在《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第一次提出“学生主体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有人批评事物只能有一个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针对这个观点,顾明远在《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发表的《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文中明确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词是由苏联教育学中的видущая рол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先导、引导作用,并无主体的含义。同时,他还强调“既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对象,又看作是教育的主体”。二者并不矛盾,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遵照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但要让教育有成效,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书育人在细微处</b></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顾明远在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话时,卡娅提及“苏霍姆林斯基说‘看到’孩子,不应只是像看到一件乐器一样,作为老师‘看到’孩子并不困难,但要‘看见’孩子是不容易的”。对此,顾明远也深表认同。他常说,少年儿童的心理是很娇嫩的,稍有差池,容易受到伤害。为什么小朋友出门总要家长抱,因为孩子希望看到更高更远的世界;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去幼儿园,可能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不经意的眼神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儿童,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学生愿意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被他们所模仿。</p><p class="ql-block">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顾明远越发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常说,虽然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中国向来重视德行,强调教师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他认为,教师要“既做经师,更做人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生成长在活动中</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顾明远就意识到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中指出,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条件和环境,使他们在矛盾中决策,那样获得的观念才巩固,才会变成它自己的坚定信念。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能光靠单纯的说教,而是要给学生组织一些活动,使他在活动中用自身的力量去克服缺点和错误。顾明远鼓励学校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吸引他们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同时使他们增长知识,增强体质,了解祖国,认识世界。</p><p class="ql-block"> 但近年来,不少学校和社会机构对活动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课外活动热热闹闹,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2014年顾明远在《中国教育报》特别撰文《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强调“学生活动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旁观者,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也不要误解认为讲解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如果老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讲解课也是一堂好课”。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唤醒、丰富、创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这也是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一理念在当代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世童心出世佛</b></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先生不仅心系儿童,自己也永葆童心,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好奇、热情,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70岁开始学习电脑,微博、微信、抖音……他从不抗拒,甚至比年轻人学习的还快还好。2020年,疫情来袭,很多老师尚未适应线上教学,顾先生已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会议平台,并自己录制视频,他在年终总结时写道:“参加线上会议无数……”他对生活充满热情,摄影、书法、音乐、美食……均信手拈来。不少师生慕名前来求字,他都一一应允,学校感激万千,他却笑言,自己不是书法家,是学校给他机会练字。而面对现实问题,他又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童,直言不讳,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如此积极入世,却又洒脱至极,淡泊名利。1997年,顾明远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等奖;2014年获“吴玉章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所有奖金顾先生均悉数捐出,用于资助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奖励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杭州师范大学聘请顾明远作为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欣然答应,并将所得报酬捐给杭师大,设立专门的励学奖学金项目鼓励后学。1996年起,顾明远和夫人周蕖又悄悄地出资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奖助学金项目,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立志从教的优秀大学生,并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受资助者。</p> <p class="ql-block"><b>故事启迪</b></p><p class="ql-block"> 顾明远先生以真挚童心贴近学生心灵,用博爱情怀照亮教育之路,其一生践行的四句人生信条,是师德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如松树般坚韧,在教育探索的风雨中坚守初心,始终挺拔;似小草般谦逊,在教育实践的土壤里汲取养分,不断成长。他以大海般的包容接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用细雨般的温柔耐心,将知识与品德无声浸润学生心田。顾明远先生的教育人生,不仅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更启迪着无数教育工作者:以纯粹之心育人,以广博之爱治学,方能铸就教育的永恒丰碑。</p> <p class="ql-block">来 源丨明德小学党总支</p><p class="ql-block">初 审丨姜欣欣</p><p class="ql-block">复 审丨高 宏</p><p class="ql-block">终 审丨张玉英</p><p class="ql-block">编 辑丨信息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