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安静

<p class="ql-block">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入蜀,于760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茅屋居住,761年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离开后,草堂倾毁。五代韦庄重结茅屋,宋代重建成祠宇,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全面整修后对外开放,1985年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少陵碑亭:以茅草作顶,内树石碑刻有“少陵草堂”四字,由果亲王允礼所书,是杜甫草堂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五重主体建筑最后一重,因杜甫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祠内有明清石刻杜甫像、陆游和黄庭坚塑像及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大廨:敞厅式建筑,“廨”是官署之意,内有杜甫铜像,生动展现其晚年形象。</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大厅正中陈列杜甫塑像,通过细节刻画,展现诗人忧国爱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茅屋故居: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重现诗人故居田园风貌。</p> <p class="ql-block">兰园:种植多种兰花,花开时节,清香四溢,为草堂增添了几分雅致。</p> <p class="ql-block">梅园:梅花盛开时,红梅、白梅等竞相绽放,如“疏影暗香——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53届梅花艺术展”,让游客感受“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踏入杜甫草堂,仿佛穿越千年,与那位“诗圣”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竹影摇曳,曲径通幽处,茅屋旧址虽简朴却透着诗意。想象着杜甫在此“床头屋漏无干处”仍心系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穿越岁月,震人心魄。诗史堂里,他的塑像目光深邃,似在凝视家国山河,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诗句,不是文人墨戏,而是战火中苍生的血泪与希望。</p><p class="ql-block">园林里梅兰竹菊相映,却难掩草堂的厚重。唐代遗址出土的瓷片瓦当,仿佛诉说着当年的烟火气息,让诗圣的生活不再遥远。大雅堂中,历代诗人雕塑林立,杜甫居中而立,他用如椽巨笔,将个人的颠沛与时代的动荡熔铸成诗,让草堂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坐标。</p><p class="ql-block">走出草堂,暮色初合。那些在岁月中斑驳的砖墙、廊柱,仍在默默讲述着“穷年忧黎元”的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座精神的圣殿,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在草木泉石间,触摸到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担当——即便历经风雨,依然心怀天下,矢志不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