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刘禹锡的这首诗,来到南京久闻盛名的夫子庙,首先寻找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风云变幻中,秦淮河水缓缓流淌,朱雀桥下光影斑驳,一条小巷里深藏着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两大旺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乌衣巷的历史典故 </u></i></b></p><p class="ql-block"> 据说古时三国时期,乌衣巷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吴驻军都身着黑色制服,所以俗称乌衣巷。到了东晋时期,这里成为了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的住宅。他们都是东晋时代的重要政治家,乌衣巷因此门庭若市,还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p> <p class="ql-block"> 白墙黛瓦,幽静深深的乌衣巷,在热闹的夫子庙景区内显得格外安静。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见远古的回响。这里的“王导谢安纪念馆” ,让游客详细了解这两个大家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王导(政治家、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 西晋未年,王导追随琅琊王司马睿,协助他建立东晋政权。王导历仕三朝,对东晋政权制度的创设多有贡献,官至大司马、丞相。王导与王羲之的伯父王旷同属王氏家族的核心成员,共同支撑了家族在东晋的政治地位。王导是王羲之的堂叔(族叔父),其书法造诣也为后世推崇。</p> <p class="ql-block"> <b>王羲之 </b>书法史上的巨匠,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在笔墨间展现了个人的风骨,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爱鹅出了名,曾经写一本《道德经》换了山阴道士的一群白鹅。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趣事:“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黄庭》即指《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 <b>王谢合称</b> 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故有“王谢”之合称<b>,</b>以后便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b>谢安 “东山再起”</b></p> <p class="ql-block"><b>谢安造像</b></p> <p class="ql-block"><b>谢灵运 山水诗鼻祖</b></p> <p class="ql-block"><b>魏晋遗风</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手书刘禹锡乌衣巷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夫子庙 </u></i></b></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庙是南京的孔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说它久负盛名,是因为这里曾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b>夫子庙历史有多久?</b></p><p class="ql-block"> 东晋丞相王导提出“<b>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b>”,于是在秦淮河南岸设立太学,奠定了此地作为文教中心的基础。<b style="color:rgb(1, 1, 1);">→→ </b>北宋景祐元年,移于秦淮河北,又建庙祭奉孔夫子。<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南宋遭兵火焚毁,重建后称建康府学。<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元朝改为集庆路学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明初改为国子学、应天府学。 <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清初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重建。<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1984年后陆续修葺复建,。</p> <p class="ql-block"><b>六朝金粉</b></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赵下午2点多就到达夫子庙景区,这里是来南京的游客必到的景点。我俩慢慢逛,也是为了到晚上享受秦淮河上迷人的夜景。这里的第39届中国·秦淮河灯会还在继续,千万盏彩灯让夫子庙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span class="ql-cursor"></span>✿ 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u></i></b></p><p class="ql-block"> 走进夫子庙景区内的江南贡院,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是明景泰五年(1454年)修建的,清代鼎盛时期号舍达20644间,可容纳2万余名考生同时考试。想象一下,当年科举开考时,那场面是多么壮观!现在贡院遗址只留下一座明远楼,当年它是考场的指挥中枢,还具有瞭望与防作弊功能。</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联排隔断是古代科举的“考场”吗?三天内要考经义、史书、诗词等多个科目,就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吃住,真是难为科考士子了,不知他们是怎样熬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b>康熙手书《为考试叹》</b></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有感于科场舞弊案时有发生,<b>手书《为考试叹》,</b>次年6月刻石立碑于江南贡院:“<b>人才当义取,王道岂分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b>。<b>文综廉洛理,世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b>说的是人才应当公平公正的去选取,不许徇私逐利,破坏王道规矩;考官、考生都应以宋代理学大师为楷模,严格规范自己不要死后留下恶名。</p> <p class="ql-block"> 科举博物馆设计得很神秘,除了地上的少量遗址,四层展厅都在地下深处。地面入口处一个牌坊,看到上面写着两个字——“<b>解元</b>”,我不知道该怎么读,更不懂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因为写这个美篇,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才明白了,应从左向右读为“解元”。解释为: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通过后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b>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 “解元”。</b></p> <p class="ql-block"> 科举博物馆有如尘封已久的宝匣,深深埋于地下。向下130米的坡道,象征科举1300年悠久的历史。一边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瓦片如鱼鳞,意为“鱼跃龙门”。一边是个竹简墙,象征古代科举士子读书万卷,行路万里。</p> <p class="ql-block"> 科举考试这种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起源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年),一直延续到1300年之后的清光绪31年(1905年9月2日)停废。部分东亚国家和日本、朝鲜等国也效仿,19世纪法、英、美等西方国家更是借鉴而建立文官考试制度。</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有一个模拟科考场景,宽敞明亮,这大概是最高一级由皇上主持的殿试吧。</p> <p class="ql-block"> 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10余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涉足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包括唐伯虎、吴敬梓、陈独秀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国家危难,急需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救亡图存。在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呼吁下,清廷于1905年9月2日下诏停废科举,中国科举制度1300余年后走下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深藏在老门东的芥子园 </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在老东门的街巷里漫步,无意中遇到了一个叫 “芥子园” 的地方,原来是</span>清初时一名叫李渔的居宅别墅。</p><p class="ql-block"> 从网上资料了解到,李渔迁往南京居住后,在金陵营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园。从此李渔在南京的文化活动就与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紧密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芥子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十分精致紧凑。小院曲径通幽、满目春色醉人。它的名字,来源自佛经中的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寓意即使面积小,也能容纳大千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的手机镜头追逐着身穿汉服的“小姐”,拍下她们穿梭于亭台阁廊间的身影,就像穿越回当年的芥子园。</p> <p class="ql-block"> 李渔,三百多年前在南京大名鼎鼎。他是清朝知名出版社老板,是戏曲编剧兼导演,是独成一派的园林师,更是畅销书作家。他的书著有《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p><p class="ql-block"> 李渔经营的芥子园书铺,刻印过《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热销名作。后来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两百多年。如今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总统府 </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京,不仅有六朝古都、明朝故宫、帝陵,这里还有近代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对陈逸飞、魏景山于1977年创作的《攻占总统府》油画印象深刻。画面再现了近代史上改写中国命运的时刻——硝烟弥漫中,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势如破竹冲进总统府。画面上战士们登上总统府大门顶端,升起了鲜艳的红旗的。至此,统治中国二十二年之久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宣告灭亡,一个代表人民的新政权即将诞生。</span></p> <p class="ql-block"> 自近代以来,南京总统府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从总统府的侧门进入,我们就被煦园的美丽吸引。(煦园最早为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的府邸花园,以“煦”字命名。后成为清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并入天王府。)</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总统府内的煦园(西花园),满眼是人间四月天的春色!鲜花盛开、修竹参差,假山亭阁、清水碧潭,游客们在这样的美景环抱下,真是心旷神怡。 </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跨越600余年的历史,见证了明清至民国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一座总统府,半部中国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b> 天王宝座 </b>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农民起义政权定都南京(改名天京),议政极其重大活动就在这里,现存遗址有西花园、大殿、暖阁、穿堂等。</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清两江总督署大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诞生。</p> <p class="ql-block"> 它们见证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做出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一抹夕阳下,总统府大门泛着暖人的橙色。这座古老建筑,依然壮观矗立,向我们述说中国近代史无数风云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span class="ql-cursor"></span>✿ 美龄宫 </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和老赵去中山陵时,美龄宫正在维修,所以没能看到。我找了一些资料充实到美篇里,以补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 美龄宫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南京的寓所之一。主要是仿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建造,也融入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 旧址主楼前的黑色美式别克牌轿车,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早年的产品,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总统罗斯福赠送给宋美龄,作为她的专车之一,车号为蓝色车牌“军00385”。</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喜欢书法,时常为宋美龄的绘画题字,可谓相映成趣。宋美龄很小就留学美国,但骨子里却对中国文化颇为向往,尤其是国画。记得我在庐山的美庐别墅,也见过她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俯瞰美龄宫,形似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有一种说法:美龄宫的梧桐树项链是蒋介石对宋美龄最深情的表白。然而这只是一个误解,因为在建美龄宫前几年修中山陵时,就已经种下了外圈梧桐树,形成项链造型完全是偶然的。民国时期种植的梧桐树只有2%,如今郁郁葱葱的“绿色宝石项链”,是新中国无数绿化工人们的功劳。</p> <p class="ql-block"> 游学南京,翻阅这本历史名城之书,深感它的厚重。蜻蜓点水才几日,虽只是浅浅了解一二,也收获不少。游学南京,让我触摸到金陵古城承载过的岁月,观览人类文明璀璨瑰宝文物的遗留,更是穿越时空的体验。编写美篇是再一次回味,记录下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3)历史名城 </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2025年5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