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窗轩曾映旧儒衣——云山书院访客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都是一部无声的典籍,而云山书院,便是这样一本镌刻着无数故事的厚重书卷。作为学校文化素养老师兼讲解员,我有幸见证了诸多与书院渊源深厚的访客重归故地,他们的到来,让尘封的往事在岁月的尘埃中重新焕发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十年长忆,旧影重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房梁匾额认依稀,窗轩曾映旧儒衣。半世萍踪皆过客,长忆校园七十年。”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内心便被深深触动。它出自云山校友贺秀莲老人的儿子之手,短短四句,道尽了母亲对母校跨越七十年的眷恋与思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十年前,贺秀莲老人在这里度过了她的求学时光。那时的她,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书院的窗轩下汲取智慧的养分。岁月流转,昔日的少女已至暮年,然而那份对母校的深情却从未褪色。不久前,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她与老伴一同回到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老人的目光中满是欣喜与感慨。她缓缓地讲述着当年的学习生活,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回忆。而她的老伴,同样沉浸在回忆的浪潮中。他深情地提及,1957年春天,自己曾在云山书院聆听过时任国家内政部部长谢觉哉回云山书院时的讲话。那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们从老粮仓徒步来到云山,谢觉哉先生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畔回响。两位老人意兴浓厚地分享着往事,他们的话语中饱含着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激,这份真挚的情感如同一股暖流,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云山校友贺秀莲老重回母校</p> <p class="ql-block">贺秀莲老的先生戴老</p> <p class="ql-block">故园寻迹,缅怀先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8日,宁乡四髯之一、曾两任云山校长的王凌波孙女王巧东夫妇也踏上了这片土地,前来瞻仰祖父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地方。生活在北京的他们带着对祖父的敬仰与思念,试图在这片土地上找寻祖父往昔的身影。然而,故园老屋历经岁月变迁,早已找不到往日的痕迹,这让他们心中不免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当他们走进云山书院的校史陈列室,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喜万分。书院里保存着大量关于王凌波校长的事迹记载、图片文字,那些泛黄的照片、珍贵的手稿,将祖父的一生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从教育理念的践行,到为革命事业的奔波,每一段记载都诉说着一位先辈的担当与奉献。他们驻足良久,仔细地端详着每一件展品,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没有想到,在岁月的长河中,云山书院能如此完整地保存着关于祖父的记忆,这不仅是对一位教育先驱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讲解员,我为能向访客们讲述这些故事而感到荣幸。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位访客的到来,都为云山书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珍贵的色彩。窗轩依旧,旧儒衣的身影虽已远去,但那些在书院里发生的故事,那些承载着先辈们理想与情怀的记忆,将永远在这里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云山学子,在岁月的征程中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云山老师和王巧东夫妇在书院前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