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特别怀旧,尤其是对童年往事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老患小。莫非是退了休年龄大的缘故,想必是,又抑或不是。当看到美篇忆童年交流天地栏目,恍然大悟。 是"她",就是"她",勾起了我对童年纯真友谊的回忆,把沉睡在岁月深处最清澈而又美好的时光唤醒。</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小伙伴很多,结下的友谊,也是真挚而纯粹的。虽然不是都能成为一生的偏爱的,但总有那么几个"发小",历经沧桑,仍没齿难忘,愿尽余生之慷慨。即使“人生不相见”"儿女忽成行”,只要聚在一起,便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心安无忌,或放肆调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开怀畅饮,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我和红玉、二刚、天伟四个人之间,就属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这种关系,"总角之宴,言笑晏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四个,几乎同岁,再加上老辈关系也好,所以,尽管不在同一街道上住,却常在一起玩弹珠子、摔面包、推铁环等游戏。夏天,常做伴一起去游泳玩水;冬天,经常一起去溜冰,或玩打雪仗。</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时也干点"小坏事",比如,偶尔趁午休去附近信用社的葡萄架上偷摘几串葡萄以饱口福,有时也会跑老远去生产队的菜地里,趁看护的老大爷吃饭或在房间休息时,偷摘生甜瓜或黄瓜吃。至今仍记得根据当时的口号编成的顺口溜:"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往里爬,排除万难多偷点,争取胜利抱回家。"有时不被发现,"战果"颇丰,大家平分;有时满心欢喜,感觉收获挺大,但突然被大呵一声,吓得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果实"自然也残存无几。有一次四个人最后仅剩五粒葡萄,但我们仍然是三一三剩一,每人一枚。剩下的那枚,咬成四份,每人一份。</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葡萄是那种青绿色的牛奶葡萄,觉得不熟,看着酸,其实,一点也不酸,那时感觉特别甜。那种甜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沉淀着,直到若干年后到了新疆吐鲁番游玩,才似乎找到了那种味道。</p><p class="ql-block"> 除"分赃"是二一添作五均分外,平时我们之间,只要谁有啥好东西,一般也是相互分享,哪怕是谁弄到一块水果糖,也是用牙咬成大致相当的小块,每人一小块。</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起来,也许有点不卫生,而且不可想像,但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就是那样做的。那时明知去偷瓜的行为不对,长大后自然也没有那样的行为,而且当时若被家长发现是要挨训,甚至挨揍的。如果说读书人的事,偷不算"偷",算"窃",那么,小孩儿的事,也不算是"偷"了,哈哈,就是觉得好玩,学古效古而已。有白居易的诗《池上》为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p> <p class="ql-block"> 到上小学了,我们仍然是结伴同行。特别是冬天去学校早读,怕去的晚,每天清早谁起的早,谁就一一去喊上其他人一起去,并分享彼此的烤馍片吃。</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我家境贫寒,是所谓"一头沉"家庭,父亲有工作,母亲在家务农。而他们仨家里都是吃商品粮的,条件相对好些。所以,他们烤的馍片一般是白面馒头做的,而我大多数烤的是高梁馍片或豆面馍块等粗粮,但我们彼此常常交换着吃,谁也不觉得有啥不妥,总是一边吃,一边去上学,而且都觉得挺香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正月二十九,没有三十,晚上二刚点鞭炮玩,发生小意外,三个手指头的三分之一被崩伤,住进了县医院。正月初一上午,我们一得知,便步行往返近十公里去探望。由于小,也不知伤手指对人有多严重,当看到二刚挺不在乎的样子,我们也都开心,至今我仍记得他病床上还放着小说《斗熊》。</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都已年过花甲,儿孙绕膝,但童年之交,简单而纯洁,一往而情深。"愿岁并谢,与长友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