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作:肖三熊 济世堂第八代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中医讲究的是配伍,用一个基础方加减一些药物就变成了另一个治疗不同疾病的有效处方。比如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常用于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后来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首先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以后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方》、明代《医方考·调经用四物汤》、清初《济阴纲目·调经门》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和评说。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如果把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就变成了八珍汤。</p><p class="ql-block"> 四君子汤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其功能为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脾胃气虚,多因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脾胃气虚证,临床表现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p><p class="ql-block"> 四物汤与四君子汤联合就成了气血双补八珍汤。汤头歌:补气补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其功效能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之疾。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运用: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参、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不适宜人群:以下情形者慎用八珍汤:阴虚内热不适合,湿热体质不适合,高血压的人不适合,身体有感冒的人不适合。</p><p class="ql-block"> 八珍汤加肉桂、黄芪又变了大名鼎鼎的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川芎,干熟地黄1,茯苓,白术,甘草(炒),黄芪12g,当归(去芦), 白芍药。其功效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倦怠食少,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怔忡,自汗盗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疮疡不敛等。十全大补汤的加减与变方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方 人参养荣汤(原名养荣汤)</p><p class="ql-block">组成:黄芪、当归、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术、人参各30g,白芍药3g,熟地黄9g,五味子、茯苓各4g,远志(去心,炒)半两15g。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p><p class="ql-block">功用: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p><p class="ql-block">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倦怠无力,食少无味,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咽干唇燥,形体消瘦,皮肤千枯,咳嗽气短,动则喘甚!或疮疡溃后气血不足,寒热不退,疮口久不收敛。</p><p class="ql-block">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p><p class="ql-block">附方 泰山磐石散</p><p class="ql-block">组成:人参3个,黄芪6g,白术6g,炙甘草2g,当归3g,川芎2g,白芍药3g,熟地黄3g,川续断一3g,糯米6g,黄芩3g,砂仁1.5g。</p><p class="ql-block">用法: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p><p class="ql-block">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p><p class="ql-block">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自,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p><p class="ql-block">出处:《古今医统大全》</p><p class="ql-block">化裁方之间的鉴别</p><p class="ql-block">以上三方均由八珍汤加减而成,皆具益气补血作用而主治气血两虚之证。其中十全大补汤较之八珍汤多芪、桂,偏于温补!人参养荣汤较之八珍汤多志、陈、五味,并去川芎之辛窜,复增静养血分,宁心安神之功!泰山磐石散系八珍汤减去茯苓之渗利,而加续断补肝肾、益冲任,黄芪益气升阳以固胎元,黄芩、糯米、砂仁清热养胃安胎,成为颐养胎元之专方。</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处方,就是桂枝汤,这个处看似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但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疗内伤杂病。本方把芍药剂量翻倍,再加麦芽,则变成了小建中汤,一个特效补脾胃的处方。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又变成了黄芪建中汤。其组成为黄芪6克、麦芽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就是说黄芪建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症,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 ;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p><p class="ql-block"> 药物配合成为方剂,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配伍适当药物,规定必要剂量,组织成方。组方的原则早在《内经》已经提出,如《素问.至旨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这就是制方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的涵义,君药是一方中的主药,是针对疾病主症,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有利加强君药效果的药物。佐药的意义有二种,1是对主药有制约作用,2是能协助主药治疗一些次要证状。使药一般为引经药,具有引导诸药直达病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笔者出生于70年代末,曾经只在城步卫校读过2年,后因家庭困难又遇官司上身,落得狼狈不堪。其实我自幼好读医书,从8岁起就跟随父亲上山挖药、给患者疗伤治病,认真学习祖传医术与挖掘民间单方。经过多年的临床学习可不是深感学术不精,远远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与病人的需要。然后在2005年拜学祖传医师温世雄先生门下学习骨科,又于2008年拜学杨奇中医老先生门下学习诊断,再于2012年拜学龙隹绪老郎中门下学习中草药的用途与配伍。其间在这三十多年行医途中我每到一个村庄,只要听说谁懂民间单方,就会去拜访老前辈,向他们学习民间良方。另外还向岳父学习了巫术,向武冈邓老财、温水杨承盛学习地理风水学。</p><p class="ql-block"> 我于2017年在商业局刘学用先生的指导下加入省苗学会、县苗学会。然后在县长熊雪娥、李小明的推荐下参加政协文史撰写苗医苗药与养生文化。之前我就一个愿望,就是想把我多年学到的,经历过的与祖传留下的,一些看来不起眼的单方整理成书,因经济的问题我整理出《城步苗医苗药》《民间单方验方集》但没有正式出版,也没申请版本权,只供内部做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中医药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与传承,其实每做好一件事,并不是想出名想发财,而是发扬与传承。我祖上七代朗中,据父亲口述,太爷爷肖大均是清朝时期的有名草药朗中,在楠木寨开过济世堂。因此父亲得到祖上的传授,之后为了加深医疗技术又拜学邵阳移居下坪水的名医温孝祥老先生门下学徒。由于解放后我家被视为地主阶级,经过文化大革命祖父与父亲被打得不成人样,所学的技术也完全不能再用,有时村民苦苦相求,也只能偷偷的给病人看给,如果被发现又得上台批斗。后来只能伐木场报名放排下洪江,为此几十年间无有用才之处。</p><p class="ql-block"> 直到七0年代末政策落实,家父也平了反。原来的村赤脚医生罗世华叔叔因越南战争上了前线,造成村中无医,百姓看病也成了大问题。后来经过村长与百姓们的推选,父亲代替赤脚医生。父亲原本不懂西药,只懂中药的,当时百姓们也接触了西药效果,都认为西医比中医强,所以都要求用西药,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去县城参加西医培训,回来后就开始了给病人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疾病。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因此对中西医有了一定的治疗基础。由于父亲在行医时不管病人有钱没钱,以治疗为先,随喊随到,从不拒绝患者的需求,所以得到方圆各村寨百姓的敬佩。虽然父亲离开人世已多年,但他的传奇故事一直在百姓们的心中,从来没有遗忘过他,好多村多评论说,现在的医生有肖老医生百分之十的医德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听从父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传承了父亲的职业,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随喊随到为工作,以药到病除为光荣。如今行医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我们的药物全是靠自己上山采挖,每年进山不少于60次数,曾经在采药途中大腿骨折2次,砍伤手脚5次,大少摔伤不知多少次了,到过广西十万大山,新宁崀山,我县的深山老林, 悬崖峭壁无处没有留下我的足迹。经过三十佘年的行匡之路,我也积累了一些特效的临床经验。曾经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例如白毛坪镇清源袁家山村的安忠莲,女、40岁,由2000年经长沙湘雅医院诊断骨癌,无法手术,只得忍痛回家,后来到我处治疗,经过中西结合的处理治疗45天,病情基本康复,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一切正常,病情没有复发,现在还可劳动。本村村民张华,男,20岁,骨和关节感染,由2001年经城步人民医院治疗,越治越严重,后转回我处,用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半月全愈,二十多年过去从没复发过。刘x女,女,31岁,白毛坪镇清源大坳头村人,患肾结石8年,经人民医院、中医院治疗多次,反复发作,后由2012年来我处用中药9付全愈,十多年过去从没复发。罗延会、龙世枝等30多人患脑中风,在我处治疗无一落下后遗症。还有对风湿(腰间盘突出症)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是也碰到过无数疾病让我措手无策的,根本无法下手治疗,而且还有些病例我见多没见过,所以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治不好的比治愈的多得多。从而发现自己对医学的大多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上,都不能达到病人的需要,所以还得努力学习,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肖三雄,苗族,网名楚地三雄,岀生七0年代末,小学文化。籍贯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镇卡田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苗学会会员、省苗学会会员、民族医药研究员、中国传统中医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文化人才库会员。职业农民,自幼继承祖传中医巫术、地理风水,为百姓救死抚伤、造福于民间。多年来,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历史传记、散文、论文、诗歌等数百余篇,主要为推广魅力苗乡,弘扬苗医药文化。电话:135749961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