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些未来未知都隐匿在山西忻州宁武县的管涔山深处的王化沟村,因它高悬于海拔2300多米的悬崖绝壁之上,人们更习惯称它为“悬空村”。从宁武县城出发,一路驱车前行,窗外的景色由城市的繁华逐渐转变为连绵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海。越靠近目的地,空气越发清新,心情也愈发激动。当车子停在山脚下,仰头望去,那隐匿在云雾中的村庄仿佛是从天际飘落而下,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梦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伴随着心跳的加速。这条通往村庄的山路,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纽带,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沿途,初夏的山风拂面,送来阵阵凉意,偶尔还能听到山鸟的啼鸣,为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历经一番攀登,终于抵达了村庄。 </p><p class="ql-block"> 还未踏入村落,崖下广场上欢快的锣鼓声便远远传来。走近一看,数十位村民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正踏着鼓点扭起秧歌。红绸翻飞,彩扇舞动,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出了花。这舒适的气氛感染了许多游客,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欢乐队伍中,年轻人的身姿矫健有力,就连孩童也在一旁蹦蹦跳跳,学着大人的模样比划。热闹的氛围打破了山间的寂静,让这座“悬空村”瞬间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经一番攀登,终于抵达了村庄。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村庄顺崖就势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石木结构。这些房屋的前半部分巧妙地悬于半空,后半部分则稳稳地坐落在崖石上,数十根粗壮的大木桩从山缝中伸出,牢牢地将整个村落“支”起,远远望去,恰似空中楼阁,又似天上人家,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穿行于绝壁上的村庄,脚下是由一根根圆木桩铺就的栈道,每走一步,木桩便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栈道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惊险刺激之感油然而生。而这条悬空的道路,便是村里唯一的主路,它贯穿全村,连接着每一户人家,承载着村民们日常的生活轨迹。</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王化沟村建于明末清初,其来历颇具神秘色彩。相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宁武关后,崇祯皇帝四皇子匆忙落荒逃到宁武清真山普应寺避难,其随从人员为了保护皇子,在距寺庙不远的悬崖峭壁上搭棚建屋定居下来。后来,四皇子抑郁而终,随从们便归顺了清朝,并将此地定名为王化沟村。数百年来,虽历经岁月变迁,这里却依然保留着原生态古村落的风貌,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处处散发着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将自己移植于如画的悬空村的巷道间,仿佛走进了时光的褶皱里。石砌的小径蜿蜒曲折,古朴的木屋错落有致,屋檐下晾晒的玉米和辣椒串随风轻晃。沿途,村民们支起的小摊令人驻足,有烤梨、烤红薯,更为称奇的还有烤鸡蛋,那纯粹的香直击味蕾,干渴的口腔中顿时有唾液分泌;手工编织的竹篮、虎头鞋,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岁月的温度;还有现做的莜面窝窝、黄米凉糕,蒸腾的热气中满是乡土的烟火气。摆摊的老人们或倚着石墙晒太阳,或慢悠悠地编织手中的物件,偶尔有游客驻足询问,他们便笑着递上试吃品,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耐心介绍。没有城市商铺的吆喝叫卖,也不见商业景区的急切推销,他们的眼神澄澈而从容,仿佛生意的盈亏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在这云端村落里,时光本就该这般悠然流淌。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石墙,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路,城市里堆积的浮躁与疲惫,在这一刻如轻烟般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宁静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悬空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旅游开发下,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村里还修建了游客信息咨询中心,详细介绍了悬空村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村里对栈道和部分建筑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了旅游的安全性和舒适性。</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频频回望这座绝壁上的村落。广场上的秧歌声仍在山间回荡,村民们的热情与欢笑,连同悬空村的古朴与宁静,一同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它像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在岁月长河中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将尘世的纷扰隔绝在外,却又以最鲜活的生活气息,让每一颗疲惫的心在此停泊、治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