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组读书分享

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讀一本書,尋一片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每一次閱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都是一場奇妙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遇見心靈深處的共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遇見夢想中的詩與遠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每一次閱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都是一場精神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游目騁懷,豁然開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暖陽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喜迎一場讀書分享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共同享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閱讀</span>」時光。</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7日,张定丽老师在410会议室为高中语文组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书籍分享,她的分享如同一阵甘霖,让人感到“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p> 作品简介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向老师们介绍《风流去》这本书。她介绍说,这本书的标题自带BGM——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鲍老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把圣贤、文臣、英雄、隐士甚至小人,挨个拎出来“灵魂解剖”。</p> 选材 <p class="ql-block">  选材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张老师谈到本书中的“风流者”,没有李白,没有苏东坡,没有辛弃疾,没有朱熹等一些耳熟能详的风流人物,亦没有黄帝、炎帝之类的神话传说中的赫赫之辈,反而增添了许多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如杀人狂魔梁翼,如朱买臣,并且将时间幅度压缩在百家争鸣至两晋陶谢,此前此后一概不谈。</p> 组材 <p class="ql-block">  “作者没有将不同朝代、风格类似的人物放在一起,而是以朝代为单位,以明代为背景来书写各色英雄。 倘若这仅是作者临时起意,那他对宦官群体、对正始诗人群体的书写,又叫人摸不到头脑,那些或仰他人鼻息生存、或缺失了人性怜悯的生物,是无论如何称不上是风流的。可见作者本意并非要写书本来慨叹过去的人才凋谢,抑或赞美过去的自由淡泊,他极为深刻的洞见了风流人物不是天生地育,明白了一个人的风流绝非真正的风流。光是在这一点上,他便比那些将时代风流单纯归结到个人的天赋,而空发‘天不待我’‘盛世不重来’的感慨的泛泛作家高明了不知多少。”读薄一本书不容易,读厚一本书更不容易,张老师的分享让人感到:读书就应该先读薄,再读厚。</p> 语言赏读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简单的人物评述,《风流去》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非常充沛的情感,这种情感几乎是喷薄而出的,似与读者站在一起进入历史,去张牙舞爪地发出声音。读鲍鹏山的文字,我常常感叹:怎么会有这样敏锐的感知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感受在阅读庄子一章时尤为强烈,鲍鹏山说:“在这片自然天籁中,有一棵孤独的树,便是庄子。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作者对庄子的形容是依托庄子与惠施的一场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辩论。惠子假想有棵大树,本来就不是好的木材,树干上还长了颗木瘤,树枝也乱卷乱弯,木匠看都不看,所以这是一棵没有用的树。庄子反驳惠施说为什么不将这棵大树种植广阔原野上呢?在树边漫无目的的散步,也可以靠着它舒舒服服睡一觉,这棵树不会引来木匠的砍伐,反而是极有好处的。作者用孤独的树来暗喻庄子,不仅有典故渊源,而且从从能看到庄子在丑恶世界保持内心自尊自爱,不被权势所左右,保持安宁与纯净,逍遥洒脱的心灵世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用独特的理解,挖掘书中的真意;用充满张力的语言,把书中的“风流”尽数彰显;以娓娓道来方式,让文字如春风沐雨般滋润心田。</p><p class="ql-block">‍ </p> 主旨探究 <p class="ql-block">  “更为重要和普遍的是,鲍鹏山的文字向每一个人都展现了一种触手可及的诗意与尊严、自爱与怜悯。他用《风流去》,破除了过去几千年至今依旧延续的文化谬误,意图向我们展现低俗与崇高之间,并没有多么难以跨越的鸿沟,或多么难于攀爬的天梯,而是如同陷入泥沼中的落难者的自救——无须多么疯狂失态的挣扎来表现自己对生的渴望,无需多么道貌岸然的惺惺作态嘶哑喊话来表现自己的所谓崇高,只需放下心中对眼前泥泞的焦虑,轻轻向后仰,看到头上那片湛蓝天空、身边苍翠的森林,便能徐徐脱身。他极为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绝大部分时我们所追求的种种物欲、低级趣味的根源,仅仅是我们性格中缺少了一点本应于生俱来的东西,即自尊、自爱与怜悯自己与他人。”张老师的解读充满哲思,足以体现她的解读功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