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教育的本质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font><br> 爱因斯坦引用的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也同时关注到教育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换句话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文化涵养的影响。说到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用最简短最精辟的语言给文化一个定义,余先生认为,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对比爱因斯坦对教育本质的观点,教育最终留给人的,就是能力和品格,也就是精神价值和人格。以此来观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决定了一节课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文化的塑造。而在当下,知识与能力反而要退居下位了,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途径远比课堂教学丰富得多,但人工智能却永远无法取代教育对人的精神价值和品格的培养。<br> 课堂教学中,那些将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然后再教给孩子的方式,只会让胃的功能越来越弱,越往后,吸收功能越来越差,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再也没有食欲。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项目式、模块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等等方式,也正是基于对人的个性化的差异,重在发展人的能力和品格,<font color="#333333">因为知识不一定能让人在社会上长久立足,但超强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却能立于不败之地。</font>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