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破茧成蝶书相伴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少年时代我喜欢读书,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而真正的读书正是发自于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日葵总是追寻着太阳,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生于五十年代末的某部队大院,少年时的我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不善言辞,而读书让我变得自信自强,开朗大方。我的读书经历源于小学二年级,那几天家里翻箱倒柜,整理出许多我从没见过的书,有《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敌后武工队》……还有许多杂志、画报,我欣喜若狂,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有些书上的字还认不全,只能先拣着有图片的杂志看热闹,第二天放学后赶紧往家跑,可家里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原来那些书全都上交了,看了一半的书就这么没了,心里别提多难过了。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对书有了渴望,书赋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开阔的视野,新奇的世界,书的魔力真是太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爸爸因病在家休养,他每天生活很有规律,午睡后看会书,然后出去散散步。下午我放学回来,爸爸在看书,很厚的一本,出去散步时,他把书放到柜子里,关好柜门,很小心的样子,我很好奇,待他出去悄悄地拿来看,原来是竖版的《红楼梦》,其中有一幅插图,是坐着的一位少年,约十三、四岁的模样,衣带飘飘,神清气朗,这应该就是宝玉,这书在当时可是描写才子佳人的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囫囵吞枣地也跟着看起来,虽然好多字都不认识,但大概意思也能看懂,估计爸爸快回来时,再悄悄地把书放回去,就这样,我为黛玉的处境而悲,为宝黛的命运而忧,为众钗热闹的诗社而喜。时至今日,偷看禁书这件事,除我之外,谁也不知道,老爸已经去世多年,他要知道当年一个小屁孩,与他一起偷看禁书,少不得胖揍我一顿,一个小孩看《红楼梦》,在今天看来,可笑至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伍几年后,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红楼梦》,这次我从头到尾仔细通读了一遍,有些段落看了不止一遍,有一阵还真是着了迷,说是“红”迷也不为过。这次再读,心情异常平静,完全没有了当年偷看禁书时的好奇、激动、迫切的感觉,这就是大人越不让做的事,做起来才越觉得新鲜又刺激,当然这是后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多看多听,也让我的世界丰富起来,我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在文科方面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上初中后,我担任了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是班里第二个加入共青团的学生,我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展示。班主任教语文,她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答的不对就会继续点名,教室里有时会站着十几个人,直到答对为止,我是最后被老师叫,如果我也答不上来,那大家就一起站着挨训。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我是“矬子里的将军—拔大个”,但我的自信心就这样被老师慢慢地培养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梅同学的姐姐在市图书馆工作,她经常拿些不让上架的禁书给我看,时间多则三、五天,少则第二天就得还给她,因为还有人排着队等着看这些书。那时候,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吸吮着书中的知识,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读的书,有些在当时虽然是禁书,但事实证明,都是些好书,如果是坏书,照我这种看法,说不定就误入歧途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段时间读的书很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青春之歌》、《红与黑》、《茶花女》、《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好多都记不得了,有些书前后页都掉了,没书名没作者,不知辗转传了多少人。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书了,干家务、剁鸡食,手里也拿着书。有时放学拿到一本书,第二天上学就得还,只有连夜看了,晚上,我待家人都睡了,悄悄地开灯,静静地看书,随着书中人物或哭、或笑、或悲、或喜,看得入了迷,看得头昏眼花,忘了身在何处,直到妈妈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一边小声地数落着我:“让你看叔(书)、看大爷的,早晚把眼睛看坏了”,一边顺手关了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真让妈妈说中了。高二我的眼睛出了问题,黑板上的字变得模糊不清,老师关切地把我调到前三排,坐在小个同学堆里我好像羊群里的骆驼,别提多尴尬了,周围的同学不时地窃窃私语,好像我犯了多大的错,羞耻感始终让我难以抬头,有个地缝我都想钻进去,每天上课都很煎熬,我很自卑,自信心被疯狂碾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的日子我不敢对爸妈说,此时正好哥哥休探亲假,他一眼就看出我的眼睛出了问题,带我去看医生,原来是假性近视,经过治疗、慢慢地恢复了视力,在遇到困难时,多亏有亲人的帮助,这次的遭遇给我的打击很大,让我差点放弃了对书的痴迷,我怕眼病再犯、也怕个别同学的窃窃私语、更怕有人上下打量的嘲讽的目光,因为那种羞耻感太强烈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的自信心重新爆棚。临近期末,班主任老师的儿子烫伤了,上午老师坚持上课,下午的自习课,老师让我维持秩序。自习课先把老师留的复习题抄给大家,可没一会教室就成了菜市场,想学习的同学皱着眉,不想学习的几个男生,大呼小叫地闹腾着,留级生钢同学闹得最欢,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四处聊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要想办法让班里静下来,想到书包里梅同学借我的书,我计上心来,“同学们静一静,我给大家读故事书好不好?”我和大家商量,“好啊!”同学们异口同声,“书的名字叫《抗日英雄杨靖宇》”,我的朗读能力还是不错的,我用充满深情的语调开始朗读:“1936年冬天,杨靖宇已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总司令。他身高1米90多,身材壮硕,能使双枪,枪法极准,当年抗联的战士总能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他们的总司令……”读着读着,同学们都聚精会神了,脸上流露出渴望倾听的表情,就连钢同学也老老实实地在听,就在这时,我的朗读戛然而止,“唉呀!怎么不念了”,下面一片叹息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说:“大家还想不想听啊?”“想啊!”“那课堂秩序乱糟糟地怎么办啊?”“我们改啊!”就这样,我和大家约法三章:每天下午前三节自习课,同学们复习功课,第四节我给大家讲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想复习功课的同学自便,自习期间课堂纪律不好,讲故事就取消,同学们一致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后几天如我所愿,大家都安静地复习功课,偶尔有点小骚乱,马上有男生站起来维持课堂纪律,讲故事时,有点小动静,我立刻停下不念了,这时同学们就一致遣责违纪的同学,请求我赶快接着念。最后杨靖宇将军牺牲的这段文字,我是含着泪读完的,课堂里静悄悄的,有的女同学流下了眼泪,男同学握紧了拳头,大家为杨靖宇将军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对日本鬼子无比痛恨!敬仰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同学们心中慢慢增长。那以后,同学们似乎长大了,也懂事了,一本描写抗日英雄的书,能让顽劣的学生安静地上课,这不能不说很神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些天,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名同学时,内心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一丝杂念,我只想还同学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过去那个胆小怕事、不善言辞的我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变得自信健谈又落落大方,还有点小机智,所谓破茧成蝶,于我而言似乎过于美丽,那丑丑的毛毛虫还很像我。同学们是支持我的,而这一切都源于读书,一本好书能让人安静下来,书于我们就像空气和水,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期待自己破茧成蝶,只要有书相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