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赴“维也纳”之旅(一)‍( 美泉宫,贝多芬雕像,斯特劳斯纪念碑…)

颜昌祚

<p class="ql-block">6月29日上午11点零六分,我们一行乘车离开匈牙利“巴拉顿湖”的“蒂豪尼”(Tihany)半岛,前往“维也纳”。</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我们的车从“蒂豪尼”(Tihany)半岛出发,沿“71”号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经“巴拉顿菲赖德”镇(Balatonfured),转“73”号公路向北走。</p> <p class="ql-block">经过“巴拉顿菲赖德”镇,</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的“赫尔卡音乐俱乐部”(Helka Music Club)。</p> <p class="ql-block">在车上随拍的“73”号公路旁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公路旁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幢漂亮的房子,是一家名为“卡达塔”(Kadarta)的餐厅和旅馆。</p> <p class="ql-block">按照地图,在“维斯普雷姆”(Veszprem)转“82”号公路,然后继续北上。</p> <p class="ql-block">难得见到这样漂亮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车行至“维斯普雷姆”镇附近的一个居住小区。</p> <p class="ql-block">在公路边,我们拍到该居住小区的几幢外形相似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几幢房屋排列整齐,彼此比邻而居,有点像国内的公房小区。</p> <p class="ql-block">这段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不多,</p> <p class="ql-block">处于绿化带旁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的匈牙利“MOL”加油站。“MOL”是匈牙利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也是中东欧地区领先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自南向北,行驶在“82”号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82”号公路旁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根据指路牌上的标示,我们已经到“潘诺恩哈尔马”(Pannonhalma)镇附近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在“82”号公路上向西北方向行驶,</p> <p class="ql-block">按照路边另一块指路牌上的指示,我们距离匈牙利西北部的城市“杰尔”(Gyor)市20公里。</p><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里,我们无意抓拍到了“潘诺恩哈尔马”镇上的“千年修道院”(在照片右边)。</p> <p class="ql-block">把照片放大后的“千年修道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图片所示为“潘诺恩哈尔马”镇的“千年修道院”(图片来自网络)。该修道院是匈牙利境内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本笃会宗教建筑群。它始建于公元996年,是匈牙历史最悠久的历史建筑之一,是匈牙利第一座本笃会修道院,也是“潘诺恩哈尔马”镇最有名的地标之一。1996年,该修道院及其自然环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公路旁的一座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的一家名为“克里斯蒂娜”的糖果店。</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指路牌显示,我们正在“82”号公路上。照片左边的小店名叫“帕米利市场”(Pamily Market)。</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又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还未到匈牙利的“杰尔”市之前,我们的车改走“E60”号公路,向西北方向的“维也纳”驶去。</p> <p class="ql-block">时间已到下午一点,我们到达一个高速公路休息站,在此暂息并进午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大型休息站,里面的设施比较完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这家名为“游行”(Marche)的餐厅进餐,</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愉快地享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餐厅外有一头奶牛模型,牛身上用匈牙利文标示着这家餐厅的经营理念,即:新鲜-健康-快速。</p> <p class="ql-block">餐后来到匈牙利—奥地利边境。通道顶上的标志显示,欧盟的大巴车和非欧盟的大巴车要分别走不同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牌子上标示着这里是“奥地利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指路牌上得知,去“维也纳”走“A4”号公路还有51公里路程。</p> <p class="ql-block">顺“A4”号公路进入维也纳,然后转“A23”号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公路边的这幢大楼是“维也纳能源”大楼(Wien Energie)。</p> <p class="ql-block">“A23”号公旁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221”号公路与“阿道夫·布拉莫尔街”(Adolf-Blamauer-Gass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221”号公路与“普林茨·尤金·街道”(Prinz-Eugen-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221”号公路与“阿根廷人街”(ArgentinierstraBe)的交汇处。路口的这幢黄色楼房的底层,是一家名为“波西米亚森林”(Bohmerwald)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照片正前方远处的一座圆尖顶建筑,是一座教堂。维也纳的教堂很多,主要的教堂有十座以上。</p> <p class="ql-block">前面这座大楼的正面墙壁高处有文字标明,它是1848-1908年的维也纳职业培训学校。</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沿“221”号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目的地是“美泉宫”(Schloss Schonbrunn)。</p> <p class="ql-block">“221”号公路边的城市建筑。</p> <p class="ql-block">路边,这是一家名字缩写为“ACP”的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汽车从“221”号公路转到“1”号公路,继续向西行驶。“1”号公路在地图上又标注为“左维也纳线”(Linke Wienzeile)。</p> <p class="ql-block">“1”号公路旁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楼房上标有“CAIMMO”的标志,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维也纳的房地产集团,专注于租賃、管理和开发高质量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公路旁的这幢大楼名叫“乌斯滕罗特”(Wustenrot),据说,它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一座大楼名字相同。大楼里还有一家名为“Salamander”的豪华酒店。</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号公路与“杰林街”(Jheringgass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号公路与“舍豪泽街”(Sechshauser 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到达“美泉宫”(Schloss Schonbrunn)北面大门外的广场附近。“美泉宫”大门口有两根高大的石柱,石柱的顶端是两只展翅欲飞的雄鹰。</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美泉宫”北面大门的围栏前。在我们面前是宫殿的主楼,楼顶装饰着金色的雕像,主楼前面是广阔的宫廷广场。</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又名“申布伦宫”)是位于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这座宏伟的宫殿以其独特的金色和黑色装饰,成为了哈布斯家族的象征。它的总面积达到了2.6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华丽、最大的宫殿之一,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现在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来“美泉宫”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的售票大厅,</p> <p class="ql-block">旅友在售票大厅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售票大厅里的自助售票机,</p> <p class="ql-block">售票大厅附近陈列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以“美泉宫”主楼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美泉宫”花园里,以“美泉宫”主楼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美泉宫”的花园里,以南面的“海神喷泉”以及更远处的“凯旋门”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海神喷泉”(Neptune Fountain)。而“凯旋门”(Gloriette Schonbrunn)在山坡上面的最高处,是一处很好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海神喷泉”。这是一座1765年修建的美丽的喷泉。水池中央是一组按照希腊神话故事塑造的海神雕塑。雕塑作品展示了海神波塞冬的形象,象征着海洋的力量和丰饶。</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海神喷泉”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海神喷泉”后面的山坡上,看“美泉宫”宫殿的主楼。</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凯旋门”前的山坡上,以“美泉宫”的主楼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山坡上面的水池边看“美泉宫”的“凯旋门”。“凯旋门”是一个观景亭,位于美泉宫花园的最高点。“凯旋门”并非传统意义的凯旋门,而是纪念奥地利人民的正义战争。“凯旋门”是一座经典的柱廊建筑,顶部雕塑是一座栖息在地球上、口中叼蛇的雄鹰雕像,雄鹰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标志。游客可以在此俯瞰维也纳的市区美景和“美泉宫”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以“凯旋门”为背景,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两边各有两座雕塑,</p> <p class="ql-block">雕塑由头盔、盔甲、盾牌、战斧…等组成,纪念在正义战争中阵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前面,还有6个造型相似的羊头石杯座。</p> <p class="ql-block">在“凯旋门”下面的水池边,向北随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北面的“美泉宫”宫殿主楼和维也纳的一部分市区,</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山坡上的大片草地和西北面的维也纳部分市区。</p> <p class="ql-block">在山坡上拍摄的“美泉宫”宫殿主楼和“美泉宫”花园。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花坛西边的一列希腊神话人物雕像已被罩上,可能正在维护。而花坛东边(照片右边)的一列人物雕像则在正常展出。</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宫殿主楼和“美泉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北边广场的喷泉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北边广场的喷泉雕塑之二,</p> <p class="ql-block">“美泉宫”北边广场一侧的一座喷泉群雕。</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长满绿色树墙的步道,前往“美泉宫”的一个花园。</p> <p class="ql-block">这个花园总体名为“美泉宫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花园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花园的周围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美泉宫”以后,沿“1”号路(“申布伦城堡路”)向东行驶。来到“1”号路与“224”号路的交叉路口,然后左转,沿“224”号路向北行驶。</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224”号路与“舍豪泽街”(Sechshauser 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玛利亚希尔夫大街”(Mariahilfer StraBe),这条街是维也纳最著名的购物街之一,位于维也纳的玛利亚希尔夫区,是连接内城和西火车站的主要街道。它不仅是购物者的天堂,还集结了各种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是维也纳最时尚的购物区之一,也是一个旅游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克兰兹街”交汇处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格斯特纳街”(Gerstner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221”号路交叉路口处的街景。照片左边的尖塔是天主教教会的一座教堂,名为“凯丝. 教堂”(Kath. Kirche)。</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凯撒街”(KaiserstraBe)交汇处的街景。在照片左边可以看到,有一家户外运动装备品牌店“狼爪”(Jack Wolfskin ),和一家酒店“维也纳城际酒店”(Intercity Hotel Wien)。</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上,在“肖腾菲尔德街”(Schottenfeldgasse)和“齐格勒街”(Zieglergasse)之间的一段街景。照片中左边是一家著名的“C&A”服装店。</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新建筑街”(Neubaugasse)交汇处的街景。照片的右边有一家名字叫做“库默尔”(Hotel Kummer)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佐勒尔街”(Zolergasse)交汇处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巴纳比滕街”(Barnabitengasse)的交汇处。街边有一座教堂,名为“玛利亚希尔夫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 Mariahilf)。</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它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约瑟夫·海顿”(Joseph Hudn)的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与“斯蒂夫特街”(Stiftgasse)交汇处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街交汇处的一座尖塔是“圣乔治教堂”(Stiftskirche)。</p> <p class="ql-block">这是“玛利亚希尔夫大街”东北边尽头处,位于“巴宾伯格街”(BabenbergerstraBe)上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p> <p class="ql-block">在“歌剧街”(Operngasse)与“音乐爱好者大街”(Philharmoniker StraBe)交汇处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转向“克恩滕大街”(Karntner StraBe),沿“克恩滕大街”向北走。</p> <p class="ql-block">在“克恩滕大街”上看到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在“克恩滕大街”与“安娜街”(Annagass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克恩滕大街”与“约翰内斯街”(Johannesgasse)的交汇处。照片左边是“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维也纳店”(Swarovski)。</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克恩滕大街”与“天空之门街”(Himmelpfortgasse)交汇处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克恩滕大街”与“斯托克姆·艾森广场”(Stockim Eisen Plato)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斯托克姆·艾森广场”上,在广场的东北边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p> <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不仅是天主教维也纳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它还经常被用作奥地利国家大事的议事地点。这座教堂始建于1147年,最初为罗马式风格,在14世纪被改建为哥特式风格,并在15世纪和16世纪建了南塔和北塔。南塔高136.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教堂的屋顶采用彩色的菱形琉璃瓦装饰,内部有精美的哥特式艺术品和历史遗迹。教堂的钟楼里有一座重达20吨的铜钟“普默林”,用1683年缴获的土耳其人的铜炮铸成,象征着胜利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与“斯蒂芬大教堂”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的广场上游客不少,其中也有几位身着古装的当地人。</p> <p class="ql-block">确实不知道这位仁兄是干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其他游客一起在静候参观。</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对摄影有一些规定,应该遵守。</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巴洛克风格的祭坛描画了斯蒂芬石像,左边是一座1447年的翼形祭坛屏风,右边高坛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国王弗里德里希的红色大理石墓碑。北侧厅是布道坛和管风琴。我们因时间关系,未能仔细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斯托克姆·艾森广场”的南边,“塞勒街”街口的右边(照片上是右边)大楼的底层,是一家“奥米茄”表店,大楼的门口有非常精美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楼门口雕塑的近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边、“塞勒街”(Seilergasse)的街口处,一位小哥正坐在三轮车上待客。他的三轮车棚上,标有“城市旅游”(city tour)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格拉本大街”(Graben),沿街向西北方向行走。“格拉本大街”是一条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位于“格拉本步行街”的喷泉,名为“圣利奥波德喷泉”(Leopoldsbrunnen)。</p> <p class="ql-block">这座喷泉是为了纪念一位受人尊敬的圣人——“利奥波德”而建,自1485年被圣化以来,每年的11月15日都会庆祝“圣利奥波德日”。喷泉上有青铜雕像,造型别致、独特。</p> <p class="ql-block">街上迎面走来几位当地女士,颈戴花环面露喜色,看来是参加了某个活动后正满意而归。</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格拉本大街”上的“黑死病纪念柱”。据说在1679年,鼠疫曾肆虐欧洲,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面对瘟疫,就连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也束手无策。为纪念受难者并祈求上帝庇佑,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建造纪念柱。这是一尊欧洲最大、最精美的巴洛克式瘟疫纪念建筑,分三层结构:顶端,是圣三位一体雕像,象征神圣救赎;中层,是“利奥波德一世”跪地祈祷的雕像,展现皇权对神权的臣服;底层,浮雕描绘黑死病化为女巫被天使击败的场景,以及民众与病魔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纪念柱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格拉本大街”上的“圣伯多禄大教堂”(Peterskirche)。这是一座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修建于1701~1733年,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教堂长50米,宽20,高56.8米,可容纳400人。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在这里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圣伯多禄教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距离“圣伯多禄教堂”所在的巷口不远,有一座名为“约瑟夫喷泉”(Josefsbrunnen)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喷泉上的雕像描绘的是“圣约瑟夫”,他身穿古装,手拿权杖,俯身向着一个拿着卷轴的男孩。“圣约瑟夫”被誉为律师、大律师、移民、旅行者和购房者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格拉本大街”上向东看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格拉本大街”西北端尽头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在“克恩滕大街”与“歌手街”(Singer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在“克恩滕大街”上的一处凉蓬伞下坐着休息,顺便来一份冰淇淋解解渴和馋。</p> <p class="ql-block">这是“克恩滕大街”西边的“诺伊尔市场广场”(Neuer Markt)上的一座巴洛克式喷泉,名叫“多纳喷泉”(Donnerbrunnen)。喷泉的名字来源于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拉斐尔·多纳”(Georg Raphael Donner)。</p> <p class="ql-block">“乔治·拉斐尔·多纳”于1739年设计了这座喷泉,通常被称为“天意喷泉”(Providentia Fountain),但人们更习惯于用“多纳喷泉”来称呼它。据说,“多纳喷泉”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喷泉中央的雕像是罗马神话里的预知女神(Providentia),周围环绕的是抱着鱼的天使们,泉水从鱼的口中喷出,泉池边还有手持鱼叉和桨的人物雕塑。</p> <p class="ql-block">位于“诺伊尔市场广场”与“特赫特霍夫街”(TegetthoffstraBe)交汇处的教堂,名为“嘉布遣会教堂”(Capuchin Church)。教堂的地下有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墓穴,埋葬着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部分成员。教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维也纳乃至整个奥地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克恩滕大街”与“安娜街”(Annagasse)交叉路口的“维也纳赌场”(Casino Wien)。</p> <p class="ql-block">6月29日我们入住“的里雅斯特街”(Triester StraBe)上的“阿里翁城市酒店”(Arian cityhotel)。</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上,我们继续在维也纳的游览。这是我们开车去景点的途中,在“的里雅斯特街”与“古德伦街”(GudrunstraBe)的交汇处,路过“福音教会”(Evangelische)。</p> <p class="ql-block">转入“最喜欢的街”(FavoritenstraBe),向北行驶。</p> <p class="ql-block">经过“维登大街”(Wiedner HauptstraBe),</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克恩滕大街”与“卡尔广场”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路过“克恩滕大街”上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座歌剧院是奥地利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建于1869年。歌剧院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结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路过“施瓦岑格大街”(SchwarzenbergstraBe)。这是在街口向南看的街景。视线中,前面远处有一尊骑马雕像,那是“施瓦岑格纪念碑”(Schwarzenberg-Denkmal),再远一点,它的后面是“苏联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我们步行前往“洛特林格街”(Lothringerstra.)的景点——“贝多芬雕像”(Beethoven statue)。</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贝多芬雕像”所在的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贝多芬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点北边的“舒伯特林”(Schubertring)林荫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近在咫尺的“维也纳音乐厅”(Wiener Konzerthaus)。</p> <p class="ql-block">该音乐厅距离“金色大厅”仅10分钟的步行距离。“维也纳音乐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该音乐厅不仅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主场,还汇集了世界各大流派的知名艺术家,提供从古典到前卫的丰富节目。</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位于“约翰内斯街”(Johannesgasse)的“城市公园”(Stadtpark)。</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城市公园”入口处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城市公园”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公园建成于1862年,是维也纳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公园内有多位著名音乐家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公园横跨“维也纳运河”(Wiental Kanal)两岸。</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名为“维也纳运河门户”(Wienflussportal)的景点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桥拱就是“维也纳运河门户”。</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运河”是“多瑙河”一条支流,全长17.3公里,形成于19世纪,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多瑙河”洪水对维也纳市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运河”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维也纳运河”的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城市公园”里随拍的公园一景。</p> <p class="ql-block">在去参观“约翰施特劳斯雕像”的路上,经过一个雕塑喷泉,名为“多瑙河少女喷泉”(Donauweibchen Brunnen)。</p> <p class="ql-block">“约翰斯特劳斯雕像”就在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慕名已久的“约翰·斯特劳斯雕像”旁,</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城市公园”的小金人,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他是奥地利人的骄傲。斯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镀金青铜雕像于1921年6月21日落成,在落成典礼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施特劳斯的十大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约翰斯特劳斯”的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花园里又现一尊雕塑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轻歌剧作家“弗朗兹·莱哈尔”的雕像(Franz Lenard Denkmal)。</p> <p class="ql-block">路过“饮鸟者喷泉”(Vogeltrankebrunnen),</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公园里拍到的纪念雕像是,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雕像。“安东·布鲁克纳”(1824~1896)是19世纪下半叶的奥地利作曲家和管风琴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奥地利画家“汉斯·马卡特”(Hans Markart)的雕像。“汉斯·马卡特”(1840~1884), 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学院派历史画家、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纪念雕像。“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p> <p class="ql-block">舒伯特的白色雕像以坐姿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头部微微上扬,仿佛正沉浸在音乐构思之中。右手打着节拍,停在空中,似乎随时都能谱写出新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舒伯特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城市公园”,步行前往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沿“停车环”(Parkring)路向西南方向走,</p> <p class="ql-block">途经“舒伯特林”(Schubertring)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platz)路与“舒伯特林”路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施瓦岑贝格广场”路上向南走,看到在街中心立有一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urst zu Schwarzenberg,1771~1820)的骑马雕像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施瓦岑贝格亲王”是一位重要的奥地利军事和政治人物。早年加入奥地利军队,参与了多次战役,他在拿破伦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维也纳会议上,他积极参与、建立了“维也纳体系”,并在维也纳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在“施瓦岑贝格广场”路与“1”号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间,看到一座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奥地利雕塑家,“乔治·拉斐尔·唐纳”(Georg Raphael Donner)的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李斯特街”(Liststra.)与“洛林街”(Lothringerstra.)交汇处,照片左边的建筑是“维也纳音乐厅”(Wiener Konzerthaus)。</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皇家交响乐厅”(Wiener Royal Orchester)。</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施瓦岑贝格广场”与“布鲁克纳街”(Brucknerstra.)交汇处的法国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使馆正立面墙上,有着两个精致镀金雕塑。</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苏联战争纪念碑”近旁。这座纪念碑采用了弧形的古罗马廊柱,围绕正中碑柱顶端的红军战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有一个大型喷泉,地图上标注的名称是“高射喷泉”(Honchstrahlbrunnen)。</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顶端是一位一手擎旗,一手拿刻有国徽的金色盾牌的苏联红军战士。姿态庄严、英武,俨然是正义之师。</p> <p class="ql-block">步行前往“卡尔教堂”。</p> <p class="ql-block">来到“卡尔教堂”侧面的小路上。</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又称“查理教堂”。始建于1713年,教堂名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这座教堂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融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元素,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美学魅力。卡尔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还定期举办音乐会,音响效果绝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典音乐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卡尔教堂”的门口有精美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口一侧的天使雕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池塘里的这组雕塑,按地图上的标注,其名称是“山丘拱门1973”。</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卡尔教堂”前的池塘雕塑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卡尔广场”(Karlsplatz)的公园里,以“卡尔教堂”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步行前往北边的 “维也纳金色大厅”(Musikverein Wien)。</p> <p class="ql-block">这座红色大楼就是“维也纳金色大厅”,全称是“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又称“黄金厅”或“维也纳爱乐厅”。“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由“T·冯·汉森”设计,于1869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位于维也纳“博森多尔弗大街”(Bosendorferstra.)12号,“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大楼里。金色大厅始建于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是维也纳最古老的音乐厅之一。金色大厅以其卓越的音响效果和华丽的内部装饰闻名,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主要演出场所。每年举办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是享誉全球。</p> <p class="ql-block">“金色大厅”所在的大楼里还有“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及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以“金色大厅”为背景,摄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