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杪仙人洞

夷水古风(贺孝贵)

<br><br>  木杪仙人洞,俗称通天洞,位于恩施市东郊七里坪街后,从城区到那里,约5公里路程,驾车去费时约10分钟。<br>   <br> 洞穴因石灰岩与沉积岩混合地貌经水蚀形成,前后两个洞口,前洞口狭窄,仅一人多高;后洞口广阔,宽十余丈。洞内呈穹隆状,高数丈,顶部有一窍洞,可见天日,即为洞名的来历。洞底面积约一亩见方,右侧另有两个小洞,一为干洞,幽暗曲折;一为水洞,泉水汩汩流出,在大洞底部盘旋流淌,形成沟壑岩田,再流向左侧洞脚出水口,渗入地下,不知所终(可惜今人在洞中筑塘,蓄水灌溉洞外稻田,原来的岩田掩入塘下面)。<br> 通天洞因“窈深奇怪,不类人间”的奇特景致,引起世人瞩目,自古游览者众多,因此有了木杪仙人洞这个雅称。但何为木杪,今人并不了解,从字义上讲,杪为树梢,亦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如岁杪、月杪、秋杪。从洞中一块残碑上的文字“……洞顶庙基,神龛刻有万历国号……”考,原洞顶建有庙宇,疑或有庙祝自号木杪仙人,故以其号为洞名。<br><br> 洞内原碑刻尚多,现存南宋摩崖石刻,共10行88个字:“宝祐元年,岁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畴侍亲游木杪仙人洞,约贰车。开封赵与端、郡从事重庆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阳龙孙法、曹掾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亲年八十,步履如飞,观者属目。暮春十有二日。”释文可知,南宋理宗赵昀宝祐元年(1253年)晚春,施州知州(秦设郡县制,郡设郡守,后世州与府一级官员往往自称或别人尊称郡守或太守)王次畴,与自己年届八十的亲眷及朋友、同僚游木杪仙人洞,并刻石为记。700多年过去了,文字仍然清晰可辨,为恩施市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物之一。<br><br><div><br></div> 明清时代文人,游览木杪仙人洞后,多有诗作,如明施州卫指挥同知沈庆诗:“胜日寻芳迹,山中洞府宽。碧桃千树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应结,云凝龙尚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鸾。”刘子历诗:“一窍中通小有天,旁开门户揖神仙。金丹合就悬钟乳,玉粒收成废石田。残榻欲醒卢氏梦,断碑犹记至元年。游来拟作寻源客,洞中桃花莫浪传。”清人彭人檀诗:“前门入窦后如城,一穴中空接太清。石乳当头垂欲堕,山禽偷眼噪相迎。飞仙何处寻踪迹,委蜕无人问死生。再五百年似今日,知渠笑我好微名。”这些几百年前的诗作,不仅描写了木杪仙人洞前洞如窦,后洞如城,洞外桃花,洞内寒溪,一窍通天,钟乳高悬,断碑石田的奇丽景观,还为我们提供了文物线索,如刘子历诗提到至元断碑,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即公元1271至1294年。恩施市元代留存下来的文字类文物十分稀少,如能在洞内找到该碑,当是考古重大发现。(原载于2010年4月19日《恩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