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聚光灯下的女人——褒姒

平安老爹

<p class="ql-block">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之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东周替代西周,必然说到褒姒。</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亲自率军攻打褒国,理由是两年前周幽王即位时,褒国竟然敢不来朝贺。</p><p class="ql-block"> 褒国在今天汉中市的中部,和西周的首都镐京,中间隔着秦岭山脉,道路崎岖难走。可能因为道路难走,也可能有点轻视十四岁即位的周 幽王,褒国 居然没有 派人 朝贺。</p><p class="ql-block"> 没来朝贺的诸侯国也不少,周幽王单单记住了褒国,一定要拿它立威。</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的大军开到了褒国,褒国国君慌了,国小力弱,只能跪地乞降。</p><p class="ql-block"> 周的大军凯旋,战利品除了金银财宝外,还有一个美丽的少女——<b>褒姒。</b>从此,她被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踌躇满志,初次征战即胜,他感觉他能够恢复先王时的荣光。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天子认识不到,他是站在一座即将倾颓的大厦顶端。</p> <p class="ql-block">  <b>西周王朝立国三百年了,周这座宏大的建筑已经千疮百孔,地基空虚。</b></p><p class="ql-block"><b> 先说诸侯国。</b></p><p class="ql-block"> 周初为了管理广阔的疆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封家臣,逐级分封土地共同开垦,建设起一个庞大的农业文明。</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长,弊病就 慢慢出 来了。周分封规定了诸侯国面积地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几种标准。诸侯就位都不受这个限制,不断扩大疆土。时间一长,差距就大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诸侯们多数姓姬,本都是叔伯兄弟。几辈人过去了,谁还记得谁是谁的二大爷、舅姥爷。民间俗话都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何况诸侯国之间,还有利益争夺。既然不算亲戚,不算一家人,力量大人马多的干脆开抢。 </p><p class="ql-block"> 周对诸侯国也没有多少管理办法。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面对那时的道路和交通工具,要想多管也管不过来。周对诸侯实行义务制管理——对王室尽一点朝贡的义务。近 的,一个月朝 贡一次,远的,一个 季度 朝贡一次;更远的,一年朝贡一次。少数 民族地区嘛,化外之地,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一生来一次,表示表示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先还听话,老老实实的把好东西供给周王室。时 间长了就不当回事,爱 来不 来的。周王说话当放个屁,用书面语说:诸侯成了割据势力,削弱了周的统治力量。</p> <p class="ql-block">  <b>再说周王室。</b></p><p class="ql-block"> 周王自己的 直辖范围,叫 王畿,开始划 的 时候 是“ 地 方千里”,这个地方的土地还要分封给朝廷的卿士大臣。贵族们跟着周天子混,也没个工资、奉禄,就等着赏点金银土地。赏赐出去的土地越来越 多,周王 手里的土地 越来 越少。周王室没钱啊,捉襟见肘。周厉王时就因为拿不出钱,把山林川泽弄个专营,惹怒了国人,被流放到 彘。到了周 厉王的儿子周 宣 王时,情况更差了,有资料称周宣王自己的土地不过千亩,说的可怜兮兮的。</p><p class="ql-block"> 周王室力量弱小,诸 侯力量强大,西周的 政治架 构已 经完 全失衡。</p><p class="ql-block"> <b>第三是外部的形势。</b></p><p class="ql-block"> 从周立朝起,边患就一直没有停息。西周时对中原的威胁主要是西方、北方的猃狁、戎,南方的荆蛮和淮河下游的淮夷。</p><p class="ql-block"> 捡几条重要的说:</p><p class="ql-block"> 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后,为了稳定周的周边形势,对北方的狄和西戎、南蛮、东夷轮番出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23年3月猃狁南犯至泾河北岸,直接威胁镐 京的安 全。6月,尹吉甫率师反攻,猃 狁溃 退。这次胜利记录在《诗经.小雅.六月》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22年,周的军队打击西戎,收复了被占的秦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22年,徐国联合淮夷反周。周宣王率军亲征,数 年才平 息东夷之乱。</p><p class="ql-block"> 一度胜利,为周宣王赢得了声誉,也有诸侯重新来朝拜周天子,被称为“宣王中兴”,可晚年的周宣王屡战屡败。</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97年,周的军队进攻关中西 北部 的“太原之戎”,不克。</p><p class="ql-block"> 前792年,周的军队征讨条戎和奔戎,又战败。</p> <p class="ql-block">  最惨的是公元前789年,周宣王 派军 伐“姜 氏之 申 戎”, 大败,“南国之师”全军覆灭。“南国之师”是周王室的主力部队,主力全军覆灭,周王手里没有什么军队了。</p><p class="ql-block"><b> 第四,要讲自然灾害。</b></p><p class="ql-block">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划出了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中国5000年的气候变化,被称为“<b>竺可桢曲线”</b>。曲线显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气温长期明显下降的小冰河时期。</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商末到西周末,第二次是东汉末到西晋初,第三次是唐末到北宋时期,第四次是明中期到清中叶。</p><p class="ql-block"> 小冰河时 期,气候持续寒冷,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社会动荡,朝代更迭。</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时是第一次小冰河时期</p><p class="ql-block">的末期。在游牧民 族聚 居的草原,</p><p class="ql-block">天气持续寒冷,气温下降,好多地方牧草不能生长,戎狄部落不断南侵,这是西周末年外患不断的客观原因。</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房 屋倒 塌,田地毁坏,岐山崩,渭河泾河洛河三条 河流水量 减少,甚 至出 现 断流。</p><p class="ql-block"> <b>《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b>对这次自然灾害有艺术的描写,并把灾害同政治的腐败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黄河流域变得寒冷干旱,旱灾增多。宣王幽王时,旱灾有十余次之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打击是严重的,而且短时间难以恢复。周的国力下降,一时很难自愈。</p><p class="ql-block"><b> 以上这些,是西周灭亡的历史原因。</b></p><p class="ql-block"> 在褒姒被周幽王掳进镐京时,西周的崩溃就只欠一个事件,或者说,就差 压倒 骆驼的最后一 个 稻草。</p><p class="ql-block"> 很不幸啊,褒姒就充当了那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 褒姒生世迷离,有人说她是褒国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人说她是褒国公主,还有一种离奇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夏桀时,一天,宫殿里出现两条黑龙。史官来卜:走也是凶,留也是凶。再卜得一卦:要留下黑龙唾液,必须收 藏好。宫女 拿 来丝绸,留下黑龙的唾液,并把地上的唾液擦干净,带有唾液的丝绸放入匣子里密封。</p><p class="ql-block"> 匣子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到周厉王时,突然被打开,丝绸掉到地上,化作一只黑色的蜥蜴。黑蜥蜴爬到一个小宫女身上,便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年,小宫女长大了,突然无性而孕。她不敢说,悄悄的把孩子生下来,是个女孩。宫女没法养啊,把这个孩子丢到了路边。</p><p class="ql-block"> 一对逃难的夫妻见到路边的弃婴,刚好自家没孩子,便 收 养了。夫妻俩逃到褒国定居下来,女孩也长成个漂亮的少女,就是褒姒。</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是“天降灾祸”的翻版,付之一笑好了。</p><p class="ql-block"> 褒姒进了幽王的后宫,十分得宠,第二年就生了个男孩,起名叫伯服。</p><p class="ql-block"> 史籍中关于褒姒的记载极少,只有《<b>史记》</b>记下了褒姒“<b>烽火戏诸侯”</b>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说褒姒不爱笑,成天板着面孔,是个冰山美人。周幽王带她上骊山 游玩,对着 美景她也面若 冰霜。周 幽 王想尽办法要让她开心,便 命人点燃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烽烟滚滚,惊动了周边 的诸侯。天子有难呐,赶快去救驾。点起兵马,直奔镐京。</p><p class="ql-block"> 褒姒在骊山上,看着一队队旗帜鲜明、兵甲整齐的士兵,乘着战车,忽东忽西,一路狂奔,场面刹是好看,不禁笑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笑真是“<b>倾国倾城”</b>,把个西周笑得倾倒了。</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一本正经的记道:这样的事发生了好几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掉了原先的皇后申后,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p><p class="ql-block"> 申后是有背景的。她父亲是申国国君申侯。申国位于镐京的西北方向,为周的屏障。申侯看到女儿外孙被废,这口气咽不下去,便勾结犬戎和缯国一起发乓进攻镐京。</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和褒姒躲到骊山上,命人点起烽烟。诸侯们见了烽烟,骂一声:又拿老子开涮呢。都以为又是逗褒姒开心,吩咐军队:洗洗睡吧,不用理他。</p><p class="ql-block"> 等不来援军,周的 军队大败。幽王在骊山被杀,褒姒落入犬戎之手。西周就此完蛋。</p><p class="ql-block"> 太子宜臼在几个诸侯的拥护下迁 到了洛阳 登 基,叫周平 王,史称“平王东迁”。</p><p class="ql-block"> 经过《<b>史记</b>》这么一记载,褒姒的形象定格在<b>“烽火戏诸侯</b>”这个背景上。一谈及西周灭亡,就离不开褒姒的祸国殃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b></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写成的 <b>《国史大纲》</b> 中,质疑<b>“烽火戏诸侯”</b>乃“小说家言〞。近年来有好几位历史学家、还有一些历史爱好者也都提出了疑问,认为是编造的。</p><p class="ql-block"> 周王室的王畿方圆千里,最近的诸侯离镐京也上百里。诸侯军队不可能见到烽烟,马上就赶到骊山脚下,逗褒姒一笑。</p><p class="ql-block"> 大军出 动,一大堆准备工作,等赶到镐京,再快也得几天。诸侯又不是住在东三环,一点烽火,黑烟冲天,诸 侯的勤 王军队立马 赶到,赶在褒姒要开笑之前。从时间上看不太合理。</p><p class="ql-block"><b> 更重要的是西周没有烽火台啊。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西周时有烽火台,史籍上也没有记载西周有烽火。“举火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幽王时连烽火都没有,“烽火戏诸侯”不是瞎扯吗?</b></p><p class="ql-block"> 否定了<b>“烽火戏诸侯”</b>的真实性,褒姒祸国殃民的人设就没了一大半。另外还有一个罪名: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p><p class="ql-block"> 对此事,有史家另有解读。</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的岳父是申国国君。申国位于镐京的西北面,是西周防备游牧民族的一道防线。西方边境是否安全,很大程度要靠申国。申国和猃狁各部落关系很不错,自身经济实力也很强大。周幽王的祖父周厉王就是娶申国的公主为后。</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他爹周宣王时多次对游牧民族用兵,而且不想光靠申国。他把申国改封到了镐京的南面,想让申国去防御荆蛮,叫南申国。原先的申国留了部分人,还称申侯。</p><p class="ql-block"> 这一着有点失策。改封后,周的西北边境就不安宁了。周宣王和猃狁交战,早期是胜利,晚期输的一塌糊涂,特别是打“姜戎申氏”,老本都输光了。主力部队全军覆灭,周在军事上再也缓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 有史家说“<b>姜戎申氏”这个游牧民族,和申国是同族同源</b>,关系好着呢。周宣王为了边境的稳定,不得已再次和申国联姻,为周幽王娶了申国公主为妻,是有点迫不得已。</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成年了,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又想收拾不断犯边的游牧民族,而且想连同一直和犬戎勾勾搭搭的申国一起收拾,这就先废了申后,废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把废太子撵到申国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感觉时机成熟,带了数万大军杀向申国,说是让申国交出废太子。</p><p class="ql-block"> 申国联合缯国还有犬戎,军队人数远低于周,可架不住战斗力强啊。一交战,周幽王的军队就溃败了。申国、犬戎和缯国的军队追着周军打,追进了镐京。</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和褒姒躲到骊山,幽王被杀,褒姒下落不明,估计是被抢去当压寨夫人了。</p><p class="ql-block"> 秦国,还有晋国郑国的军队赶来救驾,镐京已成一片焦土。百姓被杀死不少,孩子、女人、工匠被掳走不少。</p><p class="ql-block"> 照此说法,废申后立褒姒,废宜臼立伯服,和褒姒没有太大的关系,是周幽王处于政治需要的考量。</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b>“烽火戏诸侯”是编的故事,越来越为史学界认可。</b></p><p class="ql-block"> 是司马迁编故事吗?当然不是。</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写<b>《史记</b>》依据的是各种史料,史料不全的,也会采用传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 <b>《中国文学史》</b>在 评 介《<b>史记</b>》时,这样说:“它所依据的历史事实有的是文献的记载,有的可能是传闻。传说的故事可能在流传中有一些改变和加工。”</p><p class="ql-block"> 在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成果丰硕的今天,我们看到<b>《史记》</b>中有悖于史实的地方,不奇怪,更不会影响<b>《史记》</b>的史学和文学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废申后是导致西周灭亡的最后一个导火索,点火的是周幽王自己,要把责任全推到褒姒头上是不公平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两千年来,都在骂褒姒,说她是周灭亡的罪魁祸首。原因何在?这源于儒家历史观中一个很荒谬的论点:<b>“红颜祸水论”</b>。他们看不到一个朝代更迭的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原因,而归结于一个美女,以其姿色迷惑君主,使之躭于女乐,不理国政,荒淫残暴,导致亡国。</p><p class="ql-block"> 曾有先秦的“<b>四大妖姬”</b>之说:夏桀之妹喜,商纣之妲己,西周之褒姒,东周之骊姬。后来又有古代<b>“十大红颜祸水</b>”之说,增加了西施呀、吕雉、貂蝉、杨玉环、慈禧等等。不管哪种版本,褒姒都“光荣”上榜。</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斥之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信公众号 YN彭老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