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阳斜照的午后,自千垛菜花景区驱车北行不过三十里,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的木质牌坊便跃入眼帘。这座以"水上森林"著称的生态秘境,在十一月的调色盘上尚处于秋的序章,却已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斑斓画卷。</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成排的池杉在水岸旁列队迎客。此时的水杉尚未染就丹霞色,却在深浅不一的青黄间显露出时序的韵律,挺拔的树干端立水中,恍若执戟守卫的青铜卫士。</p> <p class="ql-block">踏上木质栈道深入森林腹地,栈道由防腐木铺就,缝隙间生长着零星的莎草,踩踏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与远处水鸟的啼鸣相映成趣。两侧湿地正值换季时分,芦苇荡褪去青纱,苇秆泛着银白的光泽,顶端的絮穗如团团棉絮,在风中轻轻摇曳。</p> <p class="ql-block">湿地水边,串串红、美人蕉擎起火焰般的花冠,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矮牵牛如繁星般缀满水岸,蓝紫色的花瓣与碧水相映成趣;蓝花草则以匍匐的姿态编织出翡翠般的地毯,其间点缀着细碎的白花,恍若银河倾泻。这些秋日的精灵,在杉林尚未换装的间隙,以勃勃生机填补了季节交替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行至“曲水寻踪”路段,栈道突然收窄,两侧水杉、池杉接踵而立。树干基部膨大成纺锤状,树根在清澈的浅水中盘结如网。尚未变红的杉叶在枝头沙沙作响,阳光穿过层叠的枝叶,在栈道上投下铜钱大小的光斑,忽明忽暗,竟似走在流动的光影里。</p> <p class="ql-block">转过三道弯,忽有薄雾自栈道下方的气孔升腾而起。乳白色的雾气漫过脚踝,在林间氤氲成纱,远处的杉树顿时化作朦胧的剪影。在雾森系统营造的幻境中,空气里浮动着草木的清芬,混着湿润的水汽,吸入肺中说不出的畅快。</p> <p class="ql-block">雾气稍散时,见前方荷塘里泊着一叶渔舟。舟上立着数只鱼鹰,黑色的羽翎在水光的映射中泛着幽蓝。听介绍说,为了保护生态,这些鱼鹰早就不捕鱼了,只是在给游人们当“模特”。</p> <p class="ql-block">河湾里,一排游船缓缓驶过,其上是一群身着校服的少年们。见我们在拍照,他们向我们挥手打着招呼,还摆了酷酷的pose,欢声笑语惊起栖息的水鸟。阳光下,少男少女们的面庞洋溢着蓬勃朝气,与水中的杉林、岸边的花草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这片占地246公顷的人工森林,实则是一部书写在水乡大地上的生态史诗。上世纪80年代,当地百姓将荒滩改造成垛田,栽种10万余株水杉、池杉,形成“林垛沟鱼”的立体生态模式。如今,这里已成为里下河地区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栖息着110余种鸟类,高峰期鸟类数量达6万只,被誉为“鸟类天堂”。</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建设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木栈道采用可拆卸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的干扰;游船改用电动驱动,避免油污污染水体;林间设置的人工鸟巢,为夜鹭、草鸮等猛禽提供了繁衍之所。2022年,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扩建工程启动,李中水上森林的生态保护圈进一步扩大,为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范本。</p> <p class="ql-block">临近出口处,忽见林深处有人影在晃动,长焦镜头拉近细瞧,原来是护林的工作人员。她们扎着遮阳的头巾,手挥镰刀,正小心地在忙禄着,旁边的竹筐里,整齐码放着修割下来的杂草。</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进森林时,我们在出口处的木牌前驻足,回望来时的栈道,杉林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在与游人告别。</p> <p class="ql-block">这场未乘游船的徒步之旅,让我们得以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湿地的呼吸。没有舟行碧波的开阔,却有栈道寻幽的意趣——每一道弯折的木栏,每一片飘落的杉叶,每一次与林间飞鸟的相遇,都在诉说着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哲学。</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的杉林虽未红透,却以深沉的绿、斑斓的花、忙碌的守护者,谱写出比红叶更动人的秋日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