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4日专程乘高铁去岳阳登岳阳楼</p>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到了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更加声名远扬。现岳阳楼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进景区大门后就是五代岳阳楼观模型 唐代岳阳楼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参照现存的唐代建筑和唐代出土文物上的建筑符号与相关信息,经过有关专家论证与精心设计,由江西省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铸造。唐代岳阳楼建筑模型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39米,高5.19米,全部采用h78黄铜微雕铸造,净重12.3吨。"岳阳楼"匾额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宋代岳阳楼 以宋代宫庭画院《岳阳楼图》为蓝本而铸,模型平面呈长方形,净重12.2吨,其匾额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 元代岳阳楼 以元末明初画家夏永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净重12.2吨,其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 明代岳阳楼 以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六边形,净重9.1吨,其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清初岳阳楼 以清代画家龚贤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净重10.7吨,其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所书。 双公祠是专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具有湘北祠堂式建筑风格。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它虽没有黄鹤楼的檐崖高耸、雄伟壮丽,也没有滕王阁的碧瓦丹柱、斗拱重檐,仅仅三层,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p><p class="ql-block">岳阳楼地面海拔54.3米,楼高21.35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楼顶悬挂着岳阳楼三字横匾,乃是郭沫若先生题写。楼中有四根楠木支撑着全楼,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着二楼,外围又环绕着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一个整体。整座楼没有使用一块砖石,一个铁钉,全部由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十分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用黄色的琉璃简瓦覆盖。每一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装饰着荷花、莲蓬,翘首是凤凰,寓意天时;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暗含人和之意。整个楼阁重檐突出,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秀丽,三楼楼顶如古代将军的头盔,甚是罕见。 </p> 走进岳阳楼景区,我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木质结构建筑,那黄瓦飞檐翘角,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我在这岳阳楼景区里漫步,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氛围。 进入岳阳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几块紫檀木组成。在一楼厅内,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 来到二楼,这里挂着一幅《岳阳楼记》真迹。雕屏真迹是由清朝书法家张照手书的。雕屏由12块上等小叶紫檀木雕刻而成,已有275年的历史。 登上三楼,面积最小,楼堂挂着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当我站在三楼凭窗眺望时,那水天相接、浑然一色的洞庭湖便呈现在眼前,正如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楼顶富有民族特色,如意斗拱层叠相衬。 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让人心神沉醉。远处的船只在湖面上缓缓行驶,给这片广阔的水域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君山岛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北侧三醉亭,当年吕洞宾在此三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