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截止于2025年5月6日收盘,千亿市值指数共有135只样本股,总市值率全A做多占比为47.06%,5月节后喜迎开门红行情,市场总上涨比例高达93%,个股表现较为积极,目前沪指距离2025年4月3日的缺口,仅一步之遥,将是技术派资金周三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资金面、政策面、市场面分析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 其一,资金层面:当前A股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做多动能充沛(10日/20日均线做多占比超75%)但长期信心不足(60日线占比仅43.71%),这一矛盾折射出市场对政策预期与基本面验证的纠结心态。五大宽基指数的量能异动更具深意,中证500(+19.52%)与上证380(+13.34%)的放量上行,与上证50(-3.87%)的缩量回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主力资金正从传统核心资产向中盘周期股迁移,这一轮动或与国家队的托底策略及经济弱复苏下中小企业的业绩弹性预期相关;</p><p class="ql-block"> 其二,政策面,政策工具箱的时空博弈:(1)时间维度:政策发力节奏呈现“抢跑”特征,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前置使用,旨在对冲二季度经济数据波动风险。历史经验表明,财政政策密集落地期往往伴随建筑建材、工程机械等板块的脉冲行情;(2)空间维度:政策协同性要求提升,财政贴息与税费优惠的组合拳,或催生新质生产力领域(工业母机、氢能装备)的结构性机会,但需警惕美国对华影视关税新政引发的文化传媒板块估值下修风险;</p><p class="ql-block"> 其三,市场层面,(1)传统周期暗流涌动:五一出行数据(3.14亿人次/+6.4%)与铁路客运量破纪录,验证消费服务业的韧性,但PMI回落暴露复苏斜率放缓的隐忧;(2)尖端科技估值重塑:ITER核聚变突破虽属远期利好,超导材料、低温设备等关键技术环节存在短期交易价值;(3)创30日新高个股达1573只,接近2023年9月以来的峰值水平,其数值能否持续,将成为观察行情强弱的核心指标。</p><p class="ql-block"> 综合而言,当前市场处于政策预期与业绩验证的博弈期,沪指再度步入容维软件域加级别安全区域,市场短线重新恢复做多,可以说机会与风险并存,相对于上证50缩量以及服务业PMI回落,即将披露的4月金融数据及特别国债发行节奏,才是打破当前震荡格局的关键变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