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山玉器材料

山谷

<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兴隆县的山间,手捧一块油玉时,心中不禁涌起对红山文化的深深敬意。这油玉,硬度高达6至6.5,密度在2.9到3之间,用小刀根本划不动。而那些假红山玉料,多是硬度4点几的蛇纹石岫岩玉,密度不过2.5左右,与真正的红山玉料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一路北上,到承德分为两列山系,东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和西北走向的“七老图山”。在这片土地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滦河、桑干河静静流淌,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红山玉器文明的重要区域。北纬39度到北纬45度之间,是红山玉器文明的南北跨度,而红山文明,正是依托这一山系四条河而存在。</p><p class="ql-block">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新疆和田玉,也有人提出是“老岫玉”。然而,从地理距离来看,岫岩乃至新疆都远了些。新疆离红山文化区域万里之遥,远古时代不大可能大量运来治玉石料;岫岩在红山文化大的范围内,但其地处辽宁东部,和出土大量玉器的红山文化中心区也相距千里。而且,在所有的矿标材料中,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特有的碧玉。</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玉器材质呈多样性特点,这和古人“石之美者为玉”的认识是相符的。古人会把和田玉及岫岩玉当作一般的美石看待,而对现在名闻遐迩的这几种“玉”的推崇是后人的事情。红山文化选材的多样性决定了远古先人不会单为了某一种美石付出今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鲁玉石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 努鲁尔虎山属燕山山脉东段,红山诸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努鲁尔虎山麓的四至范围基本上是重合的。努鲁尔虎山遍布山地丘陵,沟豁河谷,大大小小的次生矿体应不难找到。这样的自然环境远比其他崇山峻岭便于美石采集,努鲁玉石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努鲁玉系中最名贵的是努鲁树玉,树玉产生于树化石矿床,属于较常见的隐晶质石英族。努鲁树玉价值最高,努鲁玉髓次之,努鲁碧玉和其它杂玉价值较低。但史前红山人使用本地碧玉较多,一直到辽金时期那种带苍浑气的本地碧玉类玉器还能常见到。</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红山玉器是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玉料所产,硬度6.2左右,密度2.7以上。红山玉器材质决定红山玉器蜡质光泽,颜色以黄色、绿色、白色、黄绿色为主。红山有专门琢玉制玉部落或部门。具备这些条件,是辨别红山玉器的基本条件。当我看到那枚玉制的小雕像或装饰品时,心中更加坚定了这一观点。这枚玉器主体呈椭圆形底座,上雕刻着一个类似鸟头的形象,头部有一对弯曲的角状结构延伸出来,并带有红色斑点点缀。中间部分有一个圆孔设计,可能是用来穿绳悬挂或者作为某种功能的一部分。表面光滑细腻,颜色以浅绿色为主调并带有一些自然形成的棕褐色纹理与光泽感。这正是红山玉器多样性的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