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滩驿:江南交通要塞的千年兴衰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故乡之三十六)</p><p class="ql-block"> 临江,古称萧滩,自远古以来便以水陆交通咽喉要地的姿态傲立于世。秦时,那条贯通中原与岭南的驿道自临江丁家渡蜿蜒而过,自此揭开了此地作为交通枢纽的千年传奇。宋代,万胜门外的皇华馆拔地而起,犹如现代的高级宾馆,彰显着这里的繁华。明代,萧滩驿正式设立,朝廷特设驿丞一职,专门负责管理沿途的馆舍与驿站。然而,随着明朝国势的日渐衰微,这座昔日繁华的驿站也逐渐走向了没落。</p> <p class="ql-block">  明末无锡籍进士秦镛(1597-1661),字大音,崇祯年间出任清江县令,以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不仅主持编纂了首部《清江县志》,还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萧滩驿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探寻萧滩驿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据秦镛考证,“萧滩”之名由来已久,却众说纷纭。《郡志》记载,萧水发源于城西三十里,向东北注入赣江,但如今的驿站已不在萧水故道。也有人认为,萧滩即城下水,因南朝梁武帝驾临而得名,宋代时又被称作判官滩。</p> <p class="ql-block">  萧滩驿旧址位于万胜门外,占据清庠(即清江县县学)上流,遮蔽障水,风光旖旎。民间流传着“驿舍崩,学宫兴”的谶语,使得迁驿之议屡次被提起。万历己酉年(1619年),郡守黄公将驿站拆除,改建为学宫附属建筑,又在城东北隅购置民宅,重建驿站。新址门庑堂屋一应俱全,左侧还设有驿丞官舍。然而,过往官员往往选择入城居住在行署,对驿站置之不理。久而久之,驿站日渐荒芜。秦镛到任后,虽有心修缮,但因担心劳民伤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修补工作。</p> <p class="ql-block">  萧滩驿地处交通要冲,在江西众多驿站中占据重要地位。袁州、筠州、吉州、洪州等地往来行人络绎不绝,贵州、四川、湖北、广东等地的饷道也由此经过,转运防护任务艰巨。台司行部、邻省达官贵人的差遣牌令多水陆兼行,时而久候不至,时而突然到来,对物资供应要求苛刻。稍有迟缓,隶人便会在县衙门前喧闹,县令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赣江之上顺流而下的船只远离县城,消息传递必须及时。按照惯例,县令迎送客人近则在驿站道旁持板恭候,远则需渡江十五里,登上小艇攀附大船,遇到风急浪高时更是险象环生。</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隶人”,指的是古代社会中身份低微的平民或役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主要为官府或官员提供各种劳役服务。在驿站系统中,他们负责搬运货物、打扫驿站、照料马匹等杂役工作。驿站最初设有水夫百名,后来又增加递运所夫百名,逐渐扩充至二百八十名,此外还有短夫及负责舆轿、修缮的役夫等。配备马差二十乘,每年耗费廪给银六百四十余两。如今朝廷体恤民情,裁撤冗余,节省的驿费充作军需。然而,这一举措虽精简了人员,却导致应役者收入锐减,生活日益困苦。若不加以体恤,他们便会逃避劳役。</p> <p class="ql-block">  驿站原本设有驿丞一职,但秦镛任县令四年,始终未见驿丞到任。偶尔由县尉或候补官员暂时代理,也只是例行查看厨房和粮仓。而真正艰巨的督兵巡查任务,只能由县令亲自承担。究竟是驿丞畏惧困难不敢赴任,还是吏部选人忽视此职,亦或是认为县令足以胜任无需驿丞?秦镛感叹道,朝廷设官本有深意,清江曾设递运所,如今所废并入驿站,驿站又虚悬无丞,县令几乎承担了驿丞与所官的双重职责。</p> <p class="ql-block">  秦镛由萧滩驿的困境联想到天下诸事,感叹世间之事无论上下通达,若操之过急,其艰难险阻恰似这萧滩之水。他写下《萧滩驿记》,详述驿站的兴衰变迁与经营之难,意在告诫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尽管萧滩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承载的记忆却会在时光深处回响,诉说着古代交通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萧滩驿记》宛如一面历史棱镜,既折射出古代行政生态的复杂性,更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资镜鉴的经验与教训。它提醒我们,任何公共设施的兴衰都与制度设计、技术革新、人文关怀紧密相连,唯有系统性考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附:明代县级行政体系小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明代的县级行政架构中,知县、县令与县丞构成了核心管理层,各自肩负着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知县:作为一县最高行政长官,统揽政务、司法、财政、治安等事务,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到案件审理、治安维护,再到文教发展,皆在其职责范围内,素有“父母官”之称,官阶为正七品。虽为县丞、主簿等佐贰官的上级,但无权直接罢免其职务,仅可行使弹劾权。</p><p class="ql-block">•县令:明代县令与知县职责近乎相同,同为一县行政、司法、财政事务的主要负责人,处理民事纠纷、刑事案件,监督农业生产,管理赋税治安等,官阶同样为正七品。在明代,知县与县令实为同一职务的不同称谓,工作内容并无本质差异。</p><p class="ql-block">•县丞:作为知县的副手,主要协助处理政务,分管粮赋、治安、仓库管理等工作。知县缺席时,县丞可代行其职,官阶为正八品。虽在知县领导下开展工作,但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p><p class="ql-block"> 三者关系紧密,知县(县令)是主导者,县丞为重要辅助,共同维系着明代县级行政体系的有序运转。(2025 05 06晨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