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社每天好书分享(2385)

冯雪松

<p class="ql-block">企业是一个不断自我生长和变化的运动体。我的理解是,企业这个组织,要有弹性,它不能封闭,更不能僵化,也不能一成不变。它一定是开放的,有内在生长动力的——《三生万物》精华分享</p> <p class="ql-block">《三生万物》。我跟宁高宁年龄差不多,认识也快20年了。从1999年开始,宁高宁先后执掌了三家世界500强公司,分别是华润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做得都很好,不仅业绩好,而且口碑也好,特别了不起。他执掌华润集团的时候,我们交往得特别密切。我记得相处最长的一次是,我们从西安开一辆面包车去新疆,从西安到乌鲁木齐。我们一路开车,一路吃饭聊天,沿途考察开会,特别有意思。后来宁高宁来北京工作,我们也有机会,经常在一起吃饭,时不时聚一下。</p><p class="ql-block">宁高宁这个人特别有意思,大家很愿意跟他在一块聊天,因为他不装,而且说话没套路、没套话。我也很认真听过他的课,他在之前还出过另外一本书,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五步组合论”,从底层一直讲到战略,讲得很清晰。他在公司内刊上经常写一些短文,我也特别喜欢看。他不是那种长篇大论地说一堆道理,而是很精悍地,三言两语,把问题讲得特别透彻。</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形容宁高宁就两个词,第一就是,透彻,第二是,简单。宁高宁的这本《三生万物》,记录了他很多成长和做企业的片段,写得很诚恳。我想通过这本书,来看看宁高宁的这种透彻和简单,到底是从何而来,也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做企业的经历和心得,算是我跟他的一次隔空对话吧。</p><p class="ql-block">宁高宁在这本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回忆他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在山东滨州,家里一共有兄弟三个,三兄弟读书都读得特别好,也在各自的领域很有建树。他的哥哥宁守诚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弟弟宁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他自己是500强的董事长。</p><p class="ql-block">我其实老早就知道,宁高宁的弟弟是上海医院的一个大权威。而且,跟宁高宁相处中,我能感觉到,他们兄弟之间感情特别好,特别爱交流。当时我猜测,这肯定跟他们家里头的学习气氛有关,他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充满支持的环境。</p><p class="ql-block">果然,宁高宁在书中说起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吵着要买数学课用的对数尺,家里没钱,他妈妈就去找邻居借。他在等妈妈回来的时候,内心特别忐忑不安。他妈妈借钱也要满足他学习需要的这个态度,让他知道,学习不好是不行的。他还提到,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会帮他检查家庭作业。在煤油灯下,姥姥带着老花镜,把他的字跟课本上的字做对照。宁高宁说,从她的眼神里他就知道,学习不好没法交代。</p><p class="ql-block">他还提到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事儿。他家有一个柳条箱,这个柳条箱是他的姥爷作为嫁妆送给他母亲的。后来,他哥哥去上海读医学院,全家人把柳条箱腾出来,给老大当行李箱。后来,他要去上大学,这个柳条箱从哥哥手里又传给了他。后来,弟弟宁光考上大学时,宁光又继续用这个柳条箱。你看,这个柳条箱其实就是一个家族精神上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他们兄弟几个,关系非常不错,宁高宁专门拿了一章来写三兄弟,可见对他情感上的凝结,是非常重要的。他家里三兄弟,两个都是学医的,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些事儿。他们几个兄弟之间,特别棒的就是互相扶持。这个扶持不是给钱,关键的是精神上的互相影响,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正能量。他弟弟宁光高考失利在家复读时,精神状态不好,宁高宁拎着酒和肉,带他去山上喝酒。就那一次,一下子把他弟弟唤醒了。</p><p class="ql-block">宁高宁也说,“年轻时气盛,觉得自己懂的事很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甚至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年龄大了,回过头来看,不禁一笑,原来你不过是一个被经历塑造和被人影响的产物。”我想家庭对他性格的塑造是影响很大的。</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在研究近代民营企业家,这次的系列讲书,我也会跟你分享其中的几位,像是状元商人张謇,一代船王卢作孚等等。我就发现,他们的财产都没传下来,但是,凡是很重视精神传承的家族,即使财富没有传承下来,后代往往都过得不错。因为精神上的传递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最持久的。</p><p class="ql-block">读书</p><p class="ql-block">除了这种家庭环境的支持,宁高宁他还提到一点,读书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也非常详细地分享了几本影响他人生的书。</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物种起源》,这本书给了十几岁的他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世界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有《资本论》,让他见识到一层层、一步步进行逻辑推演的方法。还有另外一本,是罗尔斯的《正义论》,这本书对他启发也很大。企业领导可以做很好的决策,但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问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后来他到了中化,他的副总跟他说,宁总,你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事儿你公平公正地做个判定就行了。这就让他想起他曾经读过的这本《正义论》。</p><p class="ql-block">我一直知道,宁高宁爱读书,爱写东西,而且我发现,宁高宁说的这几本书,都不是纯粹工具性、知识层面的书,而是讲一些理论的经典和方法论层面的书。</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读书解决人生三件事。</p><p class="ql-block">第一件事,就是积累存量知识。也就是让你的知识跟别人的知识一边齐。第二件事,是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思考方法,一种是思维方式,还有一种是给你实操的方法。比如我做房地产,就看房地产的投资怎么做,怎么选项目这类的书,我们叫它工具书。</p><p class="ql-block">第三件事,是塑造你的价值观。读书以后,你开始懂得一些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同样学了经济学,有的人用经济学诈骗,有的人用经济学服务于企业。这背后的差别,就是价值观的不同。</p><p class="ql-block">这三类书,很不一样。在我看来,第三类书,塑造价值观类的书最重要,对人的影响也最长远。第一类,存量知识类的书,其实现在看,不是那么重要,尤其在AI时代。我最近扔了很多书,其实都是存量知识类的书,以前留着想万一要查一下,现在用手机、用AI就行了,所以这些书就没有必要放在书柜里了。</p><p class="ql-block">而且,宁高宁上面说到,他读的这几本书,都是难啃的大部头。比如说《资本论》《正义论》这样的书,都是让人有些望而生畏的。但是他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读几本大部头的、成体系的著作,读的时候,要感到痛苦,要慢慢啃,这样你才会跟着它建立一个系统,进入另外一个思想逻辑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这个说法我也同意。因为我跟他本科是一个专业,经济学。我们当年读《资本论》时,也觉得特别难读。但是,每天哪怕读一页,读几行,同学都很坚持。我觉得这个体验,跟宁高宁讲到的是一模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我想起有一次碰到陈东升,他也是学经济学的,也是很好的企业家,发现我们一起出行时,他还揣了本特别厚的经济学经典,说是飞机上看。我问他,你怎么现在还有耐心把这么厚的书从头读到尾?他说,他就是喜欢这么读书。读经典,而且从头读到尾。我当时就特别钦佩他。</p><p class="ql-block">我个人性格上有些不同。我个人喜欢读另外一类书,叫猎奇类的书。比如说专门讲吃醋的书,还有一本抠鼻子的书,另外还有一本写屁股的书,都很好玩,专门研究哺乳类动物的屁股和人的屁股的差别。这是我看到一个人类学家的研究。因为四肢动物的屁股是为了奔跑的时候提供爆发力的,但是人类站起来,直立行走之后,屁股的功能就变成了保持稳定,所以不能太翘,太翘了就晃荡。读这些书就是感兴趣,觉得开脑洞,你说读它有啥用?它也没啥直接用处,但是可以帮我更加了解人。</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我还很喜欢看推理小说,特别是日本社会派的推理小说。我自己印象很深的一本书,是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它的两条推理法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一条还被我用在后来做生意当中,解决一些疑难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条法则就是,一个人越是证明他有什么,他就越是没什么。在这本小说里,凶手是为了证明死者俩人是情侣殉情而死,很刻意地让别人看见他俩在火车车厢有说有笑,另外他们的口袋里都有一张餐车车券。后来警方在判断这个事情的时候,想来想去,力排众议,认为这不是情死,是他杀。</p><p class="ql-block">人家问他为什么?他的理由就是,一个人越证明有什么,那就是没什么。越证明是什么,那就不是什么。后来我在做生意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观察我的交易对手,如果他在刻意证明什么,我就特别小心,防止落入他的坑里。</p><p class="ql-block">第二条推理法则是,一切的巧合都是刻意的安排。小说中,东京站一天中只有4分钟的时间,可以从1站台看到13号站台和15号站台。凶手刻意安排了一个第三人在这个时间段目击到了死者,而且还把这个消息传播了出去。这实在太巧合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刑警就开始研究,那谁能这么清楚地知道这个列车时刻表呢?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女人,因为长期生病不能出门,养成了看列车时刻表在意念中旅游的习惯,所以对时刻表非常精通。后来证明,这个女人就是凶手之一。这也对我是一个提醒,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所有的巧合都可能是被刻意安排的。</p><p class="ql-block">宁高宁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也很认同,企业家是要读书的。因为企业家是一个公司最大的精神力量来源和思想引领者。而且,读书多的人相信遥远的事情,读书少的人只相信眼前的经验。即使一个创业者刚开始忙于打拼,不读书,等到走得远的时候,你就会遇到瓶颈。</p><p class="ql-block">而且,学习这个事其实也不是啥伟大的事,我觉得读书就跟呼吸一样,你把它变成一个活着的必要动作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追求今天看书,明天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结果。反正你就没事看看,翻一下,保持一个吸收养分的健康状态就行。</p><p class="ql-block">咱们刚才说的是宁高宁个人成长的部分,这会儿再说说宁高宁的企业家身份。</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宁高宁是央企里少有的,企业家的角色大过于行政官员角色的领导者。在国企里,特别是央企里,董事长、总经理他们的身份是双重的。你可以说他是企业家,但是有的时候他也带有官员要行使的职责,有一些行政的官气。企业家锐意创新的意识,如果被官气压住了,那么他企业家的职责就不完备。</p><p class="ql-block">但是宁高宁是反过来,他是少有的商气大于官气。我觉得,宁高宁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素质,主要有两个因素。</p><p class="ql-block">第一是,他读MBA很早。他大学毕业没多久,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读MBA。那个时候,读MBA的中国人特别少。这使他的思维和语言体系跟市场更能接轨。</p><p class="ql-block">第二是,他第一家入职的公司,华润集团,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在香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市场化的国央企。所以他学的那些东西,刚好能在华润这个地方用起来。他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和资本规则等各方面的理解,比任何一个央企干部其实都早。</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生的经历,决定了它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对企业的理解更深,也决定了他的管理风格更市场化,更能够管理跨国企业。更重要的是,竞争性的业务,他也能做得很好。特别是在华润,收购了很多啤酒等消费类企业,以及医药等企业,最后都把它们整合得非常好。</p><p class="ql-block">那在他做企业的这一部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特别强调两件事。第一,是财务报表。第二,是企业文化。可以说是公司的一硬一软两大抓手。</p><p class="ql-block">如何算账</p><p class="ql-block">因为宁高宁受过在本科的经济学教育,后来又读了商学院,他把公司财务上的“三张表”,就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这三张表是智慧的发明,是在企业管理中最能达成共识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比如资产负债表,宁高宁提到,资产负债表的第一概念是平衡。在西方,说一个是个平衡的人,是对一个人特别高的评价。平衡就是要有个度,资产不是越多越好,要看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负债不是越少越好,负债少,杠杆用得不够,回报还有提高的空间。所有这些都是个度,你要在其中把握一种平衡。</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损益表,损益表能够动态展现企业的经营能力。而现金流量表,虽然没有给出前两张表没有的信息,但是它是企业会不会爆雷,应该着重关注的表。我是觉得,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你要把控一家公司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财务报表。时不时应该多去翻翻。</p><p class="ql-block">另外,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一把手,想把企业做好,还有三件事特别重要,第一就是,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每天聚焦在这三件事上,这就叫好领导。</p><p class="ql-block">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这叫愿景。有愿景才能把人凝聚在一起。而且,如果我们只看别人都能看到的事,那么我们只能跟随别人,如果跟随在第二位还好,如果跟随在一百位以后,那一定会掉坑里。那么,你怎么做才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就要站在未来看现在,而不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这其实考验领导者的远见。</p><p class="ql-block">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其实就跟宁高宁提到的财务报表呼应。我们说,财务报表上的账,总是能算得清的,但其实一个人的发展,一件事的演变,还有算不清账的那一面。算不清账的这一面,是有三件事影响的。</p><p class="ql-block">第一就是时间。你想,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聊天三个小时,这很正常,聊3000个小时,这就叫行为艺术。同样的一个事物,时间长度不同,你看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