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47)消失的驿道凉亭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内容提要】凉亭的消逝不仅是建筑的坍毁,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断层。残存的石柱与碑文,如耄耋老者絮语往昔,提醒后人莫忘古道上的汗水与温情。或许,保护这些遗存,不仅为留存历史,更是为在疾驰的现代社会中,寻回一份对“驻足”与“共济”的珍视。凉亭虽逝,其魂犹在——那是一种扎根于乡土、绵延于岁月的文明韧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消失的驿道凉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中,许多事物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的辉煌后便悄然消逝。乡村中的驿道及其上的凉亭,便是这样一类在历史风尘中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文化遗迹。它们曾是古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无数旅人的行色匆匆与短暂休憩,如今却大多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p><p class="ql-block"> 旧时驿道多因军事通信、商贸往来及行政文书传递需求而形成,其凉亭通常由官府主导修建或地方乡绅、商贾捐资建造,每隔五至十里设置一处,既符合人力车马歇脚补给的自然需求,也暗合古代"十里长亭"的送别传统。偏远山区的简易凉亭则多为乡民集资搭建的茅草棚,檐下常悬竹筒供往来者投钱维护,见证着古代交通体系中官民协作的独特生态。</p><p class="ql-block"> 旧时驿道上的凉亭,形制虽简朴,却凝结着匠人的智慧。青石砌基、木梁架顶是常见形制,亭身多开圆洞门与通风窗,既遮风雨又纳凉风。亭内常设条石长凳,供行人倚坐;亭壁镌刻楹联、建亭纪事,或题写游子墨迹,如“世路崎岖聊驻足,前程远大莫停车”等联句,既有劝世之意,亦显文风之盛。粤北西京古道的凉亭更分两类:一为穿行而过的拱券式,形似隧道;一为路旁独立的茶亭,三开间格局,檐角飞翘,青瓦覆顶,兼具实用与雅致。 </p><p class="ql-block"> 凉亭的建筑由来,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最初的凉亭多为木结构,形式简单,功能主要是遮阳避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凉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凉亭的建造技艺达到了巅峰,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装饰精美,成为了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驿道上建造凉亭,则是出于一种更为实用的考虑。古人在驿道旁建造凉亭,是为了让旅者们能够暂时停下疲惫的脚步,在亭子里休息、补充体力,以便更好地继续前行。这些凉亭的建造,往往由当地的乡绅或善人发起,通过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体现了古人对行人的关怀与帮助。</p><p class="ql-block"> 凉亭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多重作用。首先,它是过往行人的休憩之所。无论是骑马的官员、赶考的书生,还是挑盐担柴的群众,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总能在凉亭中找到一片暂时的安宁。他们在这里歇脚打尖,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见闻,欢声笑语回荡在亭内。其次,凉亭还是文化的载体。许多文人墨客曾在凉亭中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赋予了凉亭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凉亭还承载着一种社会功能,它既是村民议事、休闲的场所,也是过往行人交流信息、结识朋友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驿道上的凉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公路和铁路的修建,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驿道及其上的凉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的乡村或风景名胜区,才能偶尔见到凉亭的身影。它们或孤独地矗立在荒野之中,或隐匿在时光的深处,成为了一道道令人感慨万千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凉亭的消逝不仅是建筑的坍毁,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断层。残存的石柱与碑文,如耄耋老者絮语往昔,提醒后人莫忘古道上的汗水与温情。或许,保护这些遗存,不仅为留存历史,更是为在疾驰的现代社会中,寻回一份对“驻足”与“共济”的珍视。凉亭虽逝,其魂犹在——那是一种扎根于乡土、绵延于岁月的文明韧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