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丹青—近代名画(二)

金国钧

1996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本套邮票所选作品,1幅花卉画、1幅书法、4幅山水画,全部是画家的代表作,深刻展现了他那深厚的创造力和大气磅礴的艺术气质。 黄宾虹 (1865—1955),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学者。从事书画创作之余,兼擅绘画史论、书法篆刻研究与教学,以及中国美术文献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6—1:书法。邮票画面选用了“陆子成书作新语,许君集字述古文”一联。其中上联的“陆子”,是指楚人陆贾,他是汉初有名的政论家、辞赋家,功勋卓著。下联的“许君”,即指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他著有《说文解字》一书。 6—2:山水。宾虹先生非常强调“山水我所有”,他88岁时尚登西湖葛岭写生。他写道:“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这幅画家早期的作品《山水》,其意境正体现了虹宾先生的这种精神。 6—3:青城山中坐雨。虹宾先生67岁那年,他冒寒独去青城,途中遇雨照样前行,后来索性在滂沱大雨中坐下来,从容观赏雨中山色,全身被淋透也毫不在意,吟出“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第二天,他即一气画出10余幅画,这幅《青城山中坐雨》便是其中之一。 6—4:西泠远望。应是杭州西泠的远景。但画中题款为“西泠桥上远望对江渚峰写此”。据宾虹先生此款识,此画中景色应是从西冷桥上远望江渚峰的景致,而非西冷。 6—5:设色山水。宾虹先生70岁以后,山水画出现他的独特风格。同行评其山水画日:“先生七十后,夺得造化之精英,年过八十,尤见精神。这幅《设色山水》,就正是这样一幅杰作,层林深厚,山川磅礴,富有诤隋画意,令人心胸开阔。 6—6:点染写花。宾虹先生在画山水之余,也画花卉,而且同样绝妙。妙就妙在自自在在,别具风味,画中不难看出,其花卉画属文人画一路,信手写来,形若草草,不假雕琢,纯系自然,看似不经意,实则笔法严谨,情神意趣俱在。 1997年3月中国邮政发行《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1897-1971)。他从小爱好书法和绘画,学习刻苦。潘一生以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他以其雄伟壮丽的艺术风格,在绘画、书法、诗歌、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远见,成为继吴、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中国画大师。 6—1:黄山松图。潘天寿笔下的黄山松别具一格。潘天寿的画以瘦硬见长,所以他笔下的黄山松特别有骨力,如同钢筋铁骨一般,很有韵味。显得奇伟、峥嵘、崇高,可以说是潘天寿先生胸中浩然之气的写照。 6—2:朝霞图。荷叶的一边是用焦墨以铁铸般的线条,参差交叉,支撑着一朵怒放的红荷花;整片荷叶的另一端有几支挺拔的水草与荷花相呼应。名为朝霞图,其实并没有太阳和阳光,只是用火红的荷花表现朝霞的颜色,别有韵味。这也是潘天寿绘画的特点。 6—3:梅雨初晴图。画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了南雁荡山梅雨初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奇异景色。这幅画中的岩石不但呈方形,而且几乎占了整个画面,画面下方的古寺院建筑,用笔精致细密,和那块大岩石形成了疏密对比。静静的古寺院和山间小径,宁静而幽深。 6—4:菊竹图。画面的主要部分,即明黄的菊花和石青的竹子均用细墨线勾画,细腻、清秀;而菊叶,则用浓墨没骨画法,厚重活泼。两者在色彩、画法上进行对比,加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就连一些小草野花也显得挺拔、强劲、向上,生机盎然。 6—5:睡猫图。岩石、猫和题款构成整个画面的三块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体块组合。使画面既能产生对比效果又具有和谐感。卧伏着的猫造型简练,既有虎豹般的强悍,又有石头般的厚重。下方点缀几株疏草野卉,又给画面带来了静中之动、安中有险的态势,反映出了画家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 6—6:灵岩涧一角图。画面的上方以及横跨在画面中间的两块岩石,形成了图画的险峻下沉之感;然后又用画的题款和下面的斜坡,使这险峻之势趋于平稳,造成了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结构美,典型地表现出了潘天寿"造险破险"手法的构图特征。前景中那几棵摇摆的芦草,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节奏和引人人胜的韵味。 1998年6月中国邮政发行《何香凝国画作品》特种邮票一套3枚。这也是此系列邮票唯一一套3枚票,且名称有变化。 何香凝(1878-1972 )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中国唯一 一届美协女主席。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又是一位具有资深经历和造诣的艺术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1:虎。画面中,一只猛虎昂首长啸,立刻就要纵身跃出高山草丛,既赞美了革命者勇猛斗争的气质,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历史必然趋势。题款中的“克强先生”,指的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黄兴先生。 3-2:狮。画面中,构图以巨大的特写,直取狮子的头部,用精微的笔法和细致的渲染,描绘出了狮子轩昂的动态和威猛的神情,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这幅画既从设色及用笔上表现出她的严谨画风,又与何香凝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振兴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3-3:梅。画面中,《绿梅》的梅枝笔力苍劲,犹如铁笔一般挺直,既如何香凝的爱子廖承志所说:"标志着她一生的硬朗!"标志着她一生风骨凌峥的品性,又宣扬了"以祖国利益、民族大义为重,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之气节。 2002年1月中国邮政发行《八大山人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朱耷(八大山人)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等的江南山水;书法,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 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清初四大高僧之一。晚年自号八大山人,署款联缀形似“哭之”、“笑之”字样,以表达他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朱耷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八岁能写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6—1:双鹰图。两只鹰于枯木顽石间相互顾盼,情趣天然。俯仰高低之间,鹰的英武之姿跃然纸上。鹰眼呈方形,又大又黑,仿佛从画框里投出一股蔑视的冷光,表现出画家的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情态。画面纸墨虽因三百多年风尘而变色,但双鹰形象依然活泼泼的,妙不可言。 6—2:孤松图。一株古松拔地而起,虬干曲枝,高古奇崛,丑中见美。以极简之笔表现出松针极繁之形,又不使人感觉松散,表现出了苍劲古松的伟岸风骨。 6—3:墨荷图。荷杆舒展高舞,犹如钢筋铁骨承受“炎凉高冠”的巨大压力,象征着朱耷忍辱负重和外圆细内强劲的晚年返朴归真的风骨。画面产生出了一种从下而上仰看荷花荷叶的效果,能够油然而生对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敬意。 6—4:瓶菊图。几朵似乎随意勾勒的菊花,不仅小巧精细,艳而不俗,颇有韵致,而且从苍劲挺健之中,流露出一种豪迈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右上款识为“甲戌之重阳画八大山人”。 6—5:双鹊大石图。画面上,一块顽石居中,一对鹊鸟上下顾盼嬉戏,活泼有趣。画家用寥寥数笔将石头勾勒出来,质感很强。两只鹊鸟相互呼应,仿佛它们对话啼鸣之声可闻,使整个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左上款识为“庚秋涉事八大山人”。 6—6:仿董源山水图。表现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高超技艺。他在画上,借董其昌"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的论点,表达了他自己对艺术独创性的高度尊重。 2007年3月中国邮政发行《李可染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使传统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李可染(1907-1989),是新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代山水画大师。早年曾师从黄宾虹、齐白石,得前者“墨块”、 “墨线”,后者“积墨”、“清墨”、“破墨”之诀,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力。 6—1:松下观瀑图。此图以淡而尖细之笔画松、岩、瀑布和人物,运笔迅速,间或用长托笔和挑笔。早年他醉心石涛,从此画可以看到石涛画风遗韵,体现了传统画论的精髓。 6—2:万山红遍。此作取毛主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意,红色的主调和恢宏气势极合词的意境。 为了表现“层林尽染”的“红遍”意境,作者大胆使用大量的朱砂、朱膘,颜色恰与黑墨白纸相映生辉。近景的树林按大小层层推进,中景是雄强的主峰,远处的重重山峰构成了一种深远感。 6—3:观画图。艺术是无鞍骑野马,赤手抓毒蛇,是狮子搏象。可染先生人物画鲜活的形象渗透着温润的人性情怀,以温柔敦厚的人文理念倾注于笔墨,这是可染先生人物画的内涵,正如此,也才能形成可染先生人物画的 “大道之象”。 6—4:放鹤亭。放鹤亭为李可染家乡徐州的名胜古迹,这是一幅表达画家性情的作品。中心是亭子,四周是浓淡不同的墨色山体,点景人物栩栩如生,以大泼墨画山,山亭用焦墨勾画,浑厚凝重。 6—5:钱塘渡牛图。图中绘两牛浮于塘中,一牧童坐于牛背,回首观疏柳发新叶的景象。疏柳垂枝不多,稍加淡墨点画,取其意到;牧童线条用金石笔法顿挫写出,简而气足;水牛用墨焦而见润,湿而见笔。 6—6:春雨江南图。构图左虚右实,右边浓重的山体,与左侧迷离的江水和小船构成秤的平衡,奇中见正。泼墨画山,溶溶晕晕,浓重神秘。在山下黑瓦白墙的村舍和浓密林木的掩映下,几片盛开的杏花鲜艳夺目。山水都笼罩于湿润的烟雨中,传达出江南山水的灵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