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漫行:在山水与岁月的褶皱里穿行

Jian

<p class="ql-block">第一天:穿越时光的褶皱 </p><p class="ql-block"> 五一的晨光还未刺破京城的薄雾,顺义的街道尚在沉睡,我们的车轮载着满溢的期待,冲破黎明前的寂静,疾驰出发了。得益于节日高速免费的政策,这场奔赴南太行深处的旅程,仿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一份幸运的注脚。四个小时的快马加鞭,当行唐县的晨风裹挟着羊汤的鲜香飘到高速路上,我们还是没忍住下道,找一老店用早餐,浓稠醇厚的汤汁下肚,辘辘饥肠瞬间被填满,酥脆烧饼在齿间迸发出咔咔声响,旅途一开始就显得既朴实又欢愉。</p> <p class="ql-block">  车过八达村,驶入花壶公路的那一刻,仿佛跌入了太行山脉的褶皱深处。16.89公里的公路如一条墨色丝带,缠绕在苍翠山峦间,连续的隧道群是它独特的纹路。小西天观景台是这场视觉盛宴的绝佳舞台,站在这里,太行群峰似凝固的海浪,层叠翻涌至天际;深邃峡谷如大地的伤疤,诉说着岁月沧桑;层层叠叠的梯田,则是农人写给山川的诗行,在春风里轻轻舒展。光影在峰谷间流转,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这震撼美景的深情挽留。</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继续前行,金灯寺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推开斑驳的寺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水陆殿内,明代佛教造像庄严肃穆,眉眼间流转着慈悲与智慧;壁画上的色彩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绚丽夺目,描绘的佛教故事仿佛在眼前徐徐上演。那些细腻的笔触、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古代匠人们用生命镌刻的艺术华章,静静伫立,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红旗渠迎宾馆的灯火温暖而明亮,驱散了一天奔波的疲惫,也为我们的梦境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触摸太行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晨光微露,我们便向着神龙湾挂壁公路进发。远远望去,这条在悬崖峭壁间硬生生凿出的公路,如同一条钢铁巨龙,盘旋在万仞绝壁之上。站在观景台,震撼之感直击心底——人工开凿的隧洞错落有致,透过洞口,阳光洒落,在黝黑的岩壁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难以想象,当年的建设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勇气与决心,在这险峻之地创造出如此奇迹。</p><p class="ql-block"> 虹梯关村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古老的石板路、斑驳的土墙,每一处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漫步村中,偶尔传来的犬吠声、老人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宁静的乡村乐章。在供销社品尝饸饹面与炒焖子时,麦香与薯香在舌尖绽放,那是最纯粹的农家味道,裹挟着满满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午后,突然一场阵雨,把灰蒙蒙的山岚冲刷干净,群峰碧绿如洗,雨后的我们踏上太行天路的征程,从北秋房到天路巅峰,一路皆是惊喜。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如绿色的波涛,在眼前绵延无尽;野花铺满了山坡,随风摇曳,似繁星闪烁。近处的梯田,悬挂在悬崖之上,天际之间。夕阳西下时,我们抵达天路巅峰,金色的余晖将群山染成琥珀色,云雾在山谷间缓缓流淌,恍若仙境。天路农家民宿的灯火亮起,为这如梦似幻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人间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走进石头的诗行,拜访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黎明时分踏进岳家寨,古老的村寨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整个村庄由石头堆砌而成,石屋、石墙、石巷,错落有致,古朴而静谧。晨光为石头镀上一层金边,炊烟从石屋的烟囱袅袅升起,与山间的薄雾融为一体。踏入寨中,仿佛踏入了一座凝固的历史博物馆,每一块石头都在无声诉说着八百余年的岁月沧桑。</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石径前行,一座古朴的岳飞庙赫然矗立远处。近前的石碑上,“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辨。放飞无人机到庙门,斑驳的楹联记录着岳氏族人对先祖的追思。拍摄庙内,岳飞的塑像身披银甲,手持长枪,剑眉星目间透着一股凛然正气,仿佛随时准备跃马扬鞭,奔赴沙场。案前的香炉里,青烟袅袅升腾,寄托着寨民和游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寨中,随处可见与岳飞相关的印记。石墙上的浮雕,刻画着岳母刺字的经典场景;孩童的书包上,绣着小小的“岳”字;甚至连村口的石磨,都流传着岳飞军队曾在此修整的传说。每年清明,整个寨子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服饰,抬着祭品,庄重地走向岳飞庙。族长带领众人焚香叩拜,齐声诵读《满江红》,那激昂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的小店品尝早餐时,邻桌的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用方言给小孩子们讲述着岳飞的故事。饭后,我们拜访了供销社的岳晚增老人,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老人抚摸着供销社斑驳的柜台,眼神中满是骄傲:“我从年轻时就在这儿,七八十年代年年评先进哩!”说着,他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老照片,“你看,这是当年领奖时拍的。”</p><p class="ql-block"> 老人坚守供销社几十年,将这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承载着几代寨民的生活记忆。“这些年好多老物件都被收走展览了,”老人指着售货柜台上格锁着的玻璃柜里的很多老物件,语气中带着自豪,“林州博物馆还专门来收过我的藏品,说这些都是记录太行生活的宝贝!”他边说边从柜子深处捧出几本泛黄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过往岁月里的交易往来,“别看这些本子旧,它们见证了岳家寨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老人虽已年迈,但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正如他守护的供销社,也如寨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岳飞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岳家寨,穿越大峡谷,我们来到红旗渠源头,看着清澈的渠水潺潺流淌,想象着当年十万建设大军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引漳入林的壮阔场景,心中满是敬佩与感动。随后,我们走进龙门寺,这座千年古刹的建筑之美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龙门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建筑特色,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踏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这座建筑保留着五代时期的建筑特征,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粗壮的檐柱微微向内倾斜,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工匠们对力学与美学的精妙把握。殿内梁架结构简洁稳固,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彰显出古朴雄浑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巍然屹立。这座宋代建筑采用了减柱造的营造手法,殿内减少了数根立柱,使得内部空间更加宽敞开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殿顶的斗拱形制繁复精美,层层叠叠,如绽放的莲花,不仅具有承重的实用功能,更展现出宋代建筑细腻精巧的艺术风格。檐角高挑,悬挂着铜铃,微风拂过,清脆的铃声在山间回荡,为古寺增添了几分空灵与静谧。</p><p class="ql-block"> 西配殿则是金代建筑的代表,其建筑风格兼具宋辽特色,殿身比例协调,造型秀丽。殿内的壁画虽历经岁月侵蚀,部分色彩已然斑驳,但人物的线条依然流畅生动,依稀可见当年画师精湛的技艺。殿顶的琉璃脊饰造型独特,龙纹、兽面栩栩如生,在阳光下闪耀着古朴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后殿为元代建筑,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打破了传统建筑对称的布局,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灵活。殿内的梁架结构大胆采用了斜梁,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展现出元代工匠大胆创新的精神。而明代建造的山门与清代修筑的钟鼓楼,又为龙门寺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山门的木雕精美绝伦,花鸟鱼虫、神话故事被雕刻得活灵活现;钟鼓楼飞檐翘角,红墙灰瓦,与其他建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古建筑群画卷。</p><p class="ql-block"> 在源头村品尝饸络面条、花椒芽炒鸡蛋时,舌尖的美味与心灵的震撼交织,构成了这一天最难忘的记忆。午餐后奔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去体验邯郸政府发展旅游的举措,探访赵国的历史名人,体会杨、武太极博大精深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寻迹古城与归途</p><p class="ql-block"> 在邯郸广府古城的晨光中,青灰色的城墙巍峨耸立,护城河波光粼粼,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踏入城门,顺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武家大院便隐于一片古朴的建筑群中。这座清代北方大型官宦宅院以“四道三路二进布局”闻名,四座相对独立的院落沿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延伸,青砖灰瓦的墙体高达3米,红底绿格的菱形窗户点缀其上,庄重中透着雅致。三条轴线——东路武酌堂、中路成启堂、西路丰善堂,串联起10处大小院落、140余间屋舍,门楼朝东而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昔日的显赫。</p><p class="ql-block"> 推开厚重的木门,武酌堂的门楣上,黑底金字的“三武府邸”匾额熠熠生辉。这里曾是二品官员武汝清的居所,屋内陈列着御赐的大明万历龙纹雕刻书案,古朴的紫檀木家具散发着岁月的沉香,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武家与皇家的深厚渊源。而院内那座高规格的家庭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更是武家显赫地位的象征,遥想当年,丝竹管弦之声在此萦绕,达官显贵云集,何等风光。</p><p class="ql-block"> 武家大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座历史文物的宝库。清同治三年皇帝御赐的“孟光世泽”木雕匾额,字体苍劲有力;同治敕封武澄清夫妇的圣旨碑,记载着皇恩浩荡;光绪十四年的“望重乡闾”匾额,则彰显着武家在乡里的威望。走进厢房,红木浮雕床、镶玉屏风、3万余件清代布匹等珍贵藏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武家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院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武汝清三兄弟为侍奉母亲赵太夫人所建,赵太夫人的居室至今保存完好,“尊年表德”门等遗迹无声诉说着武家的孝道传承。而在武术史上,武家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河清(武禹襄)在此创立武式太极拳,武汝清更曾举荐杨露禅进京授拳,为太极拳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漫步院中,仿佛能看见武氏族人在此研习拳法、修身养性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院落之间,五尺宽的更道连通各处,厢房外的廊柱、廊台既实用又美观,体现着古代工匠对实用性与美学的精妙把握。南侧的花园虽于2012年重建,却完美复刻了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与主体建筑相映成趣。2008年,武家大院被列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逢夏季08:30—18:00,它都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诉说着跨越百年的家族传奇。</p> <p class="ql-block">  归程途中,路过抱犊寨,为避免傍晚的堵车,我们拐弯去了一趟这座古寨。抱犊寨以它独特的身姿迎接我们。山峦巍峨,仿佛是一位神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短暂的探访,让我们领略了它的雄浑与壮美。</p> <p class="ql-block">  暮色褪去,我们踏上返程北京的路。避开拥堵的车流,车灯照亮前方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满是回忆的脸庞。这次太行之旅,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段心灵的洗礼。那些壮美的山川、古老的村落、动人的故事,都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永恒的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