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庚与哈军工

东方晓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东方晓</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056725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赓与哈军工:从战场到讲台的赤子丹心</p><p class="ql-block">一、历史使命:抗美援朝催生国防科技教育新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飞机坦克的压倒性优势,暴露出我军现代化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果断决策创建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陈赓大将因兼具实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被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曾救过蒋介石性命的黄埔三杰之一,从朝鲜战场临危受命回国,开启了他从“战场指挥官”到“教育拓荒者”的转型 。</p> <p class="ql-block">二、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建校传奇<br>选址与规划<br></p><p class="ql-block">陈赓率队历时两月考察哈尔滨、长春等七城,最终选定哈尔滨作为校址。<br>其选址逻辑既考虑苏联专家支援的便利性,又兼顾国防安全需求。<br>1953年4月破土动工时,全校仅有3名干部和20万元启动资金,师生们一度在工棚里上课 。<br>边建边教的创举<br>面对“一无校舍、二无师资、三无教材”的困境,陈赓提出“边建、边教、边学”方针。<br>他亲自爬上50米水塔检查施工质量,顶着腿伤与工人同吃同住,甚至将条件优越的宿舍让给教授。<br>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使哈军工在1953年9月1日如期开学,创下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速度奇迹 。<br>人才战略的突破<br>陈赓打破常规,既招揽红军老干部(“八角帽”),又引进清华、浙大等名校教授(“四角帽”)。<br>他亲自说服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卢庆骏,动员留苏专家屠守锷,形成“教授治学、干部服务”的独特管理模式。钱学森1959年参观时惊叹:“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奇迹!”<br></p> <p class="ql-block">三、教育革新:打造国防科技人才摇篮<br>学科体系开创性<br></p><p class="ql-block">初始设置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兵五大学院,后增设导弹工程系(1958)、原子工程系(1961),成为我国最早开展核能、航天、计算机研究的军事院校。<br>其培养的1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200余位将军、100多位两院院士,参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重大工程 。<br>教学模式创新<br>首创“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建立“教研室-实验室-课题组”三级科研体系。<br>1956年自主研制我国首台军用计算机“901型”,1960年完成核爆炸模拟研究,为“东风”导弹奠定基础。<br>教学设备不足时,师生用算盘计算弹道参数的事迹成为佳话 。<br></p> <p class="ql-block">四、精神丰碑:赤子情怀铸就军工传统<br>清廉自律的典范<br></p><p class="ql-block">陈赓坚持与工人同住工棚,将彭德怀来访时的招待餐控制在四个家常菜。<br>面对伤残士兵与群众争执,他严厉批评:“干部有责,战士无礼!”却随即教育士兵:“战场英雄不能变成兵痞!”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塑造了哈军工“严谨求实”的校风 。<br>科技报国的传承<br>从抗美援朝到越南战争,陈赓始终关注军事技术差距。<br>他在哈军工开学典礼上疾呼:“解放军是猛虎,学院要为猛虎添翼!”<br>这种使命感催生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的军工精神,成为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军工七子”的精神内核 。<br></p> <p class="ql-block">五、历史回响:从哈军工到新时代强军<br>1961年陈赓逝世时,哈军工已培养出钱学森赞誉的“共和国科技脊梁”。<br></p><p class="ql-block">1970年学院分建为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六所院校,其“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布局,至今仍在国防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br>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防科大时强调:“哈军工传统要发扬光大!”<br></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旧校址</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研究生班</p> 结语<br>陈赓用17年将哈军工从荒原上的蓝图变为国防科技高地,其“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精神,与钱学森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共同构成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谱系。<br>正如哈军工校歌所唱:“为建设祖国国防,为保卫世界和平”,这种跨越时空的使命感,仍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中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