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杖朝岁月里的墨香与星光

静以致远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6282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图:静以致远</span></p> <p class="ql-block">  八十五岁的母亲,依旧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她总是独自打理生活琐事,不愿给儿女添半分麻烦。每日里,她把日子过得充实而饱满,全然不见多数老年人的慢节奏与孤寂感。她如同一束温暖的光,悄然驱散了年轻人心中对老年生活的恐惧阴霾,让人看见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鲜活。</p> <p class="ql-block">  晨光初绽时,母亲的微信问候便如约而至。每日晨起,她总会先打开手机,细细阅读好友们发来的问候。那些带着温度的字句里,有清晨的第一缕风,也有跨越山海的牵挂。读完消息,她便静坐于晨光之中,让指尖浸满墨韵清芬,在微信对话框里落下一行行沾着朝露的诗句——或是凝练的祝福,或是绵软的絮语,既是对亲朋好友的晨昏回应,亦是以墨香为信,轻轻道一句“吾身安妥,勿念”。</p> <p class="ql-block">  在诗歌的世界里,母亲细细打磨着时光。每日吃完姐姐精心准备的早餐,稍事休憩,她便会坐在桌前,握着毛笔在宣纸上抄写手机里的诗句。桌子上,诗稿已堆积成尺许厚,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母亲常说:“经常抄抄写写,既可以防老年痴呆,又能驱散那些脑子里翻腾上来的‘十年谷子八年糠’。”那些诗文,每一笔横折竖钩、每一个难解字句,经她腕底流转,竟化作春溪般绵柔的韵律。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恰似她待人接物的哲学:踏实做人,认真做事。</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勤劳,总在忙碌中为他人奉献。虽然年事已高,却总是记挂着别人。厨房案板前,她擀皮包饺子的手不停歇,经常给孩子们蒸包子、包饺子,分装好催孩子们回来取。坛子里的咸菜刚腌好,她就叫亲戚来拿或是给邻居送些。在她眼里,看大家拎着包子、饺子,抱着咸菜笑盈盈的模样,便是最知足的事。这份藏在面团褶皱里、咸菜咸香中的惦记,是她改不了的“骨子里的善良”。</p> <p class="ql-block">  母亲坦然接纳身体的自然衰老,合理用药、顺应生理规律。她从不畏惧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老化,上颌骨只剩一颗牙,我常劝她镶半口新齿,她却摇头:“什么都不如自己的牙,我就剩这一颗牙了,不能拔,什么时候自己掉了再镶吧。”说这话时,她正闭着眼咬一截黄瓜,只让细碎的“咔嚓”声混着隐忍的呼吸,在齿间碾成倔强的碎末。这一幕总在我畏惧身体不适时浮现,激励我成为坚韧的人。</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至杖朝之年,思维却依旧敏捷。这与她始终保有一颗进取的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习接纳新鲜事物密不可分;她一生吃苦耐劳,总是一心为他人付出却从不求回报。她以顺其自然的心境与时光和解,不忧惧身体的衰老,只把每一天都过得热气腾腾——这份从容让她的晚年生活忙碌而快乐!</p> <p class="ql-block">  母亲节将至,愿我的母亲手中的墨香常伴,眼里的星光永不黯淡。也祝愿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平安顺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