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河农场十二年【马俊青】

小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在黄河农场十二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马骏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我16岁,走出校门就和一名同学报名去黄河农场当知青。父母得知我已报名,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母亲帮我整理了被褥衣服和日用品,我于10月31日清晨离开了家门。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二年。我们乘坐的是农场来的敞篷车(货车),开始觉得很新鲜,心里美滋滋的。随着长途行进,这种感觉慢慢地消失了,快到农场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无边无际、苍茫凄凉的景象。四周望去,空无一人,脑子里全是与家人离别的情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风尘逆旅,已经不能折返。车在黄河大坝上颠簸得很厉害,部分女生开始晕车,她们脸色苍白,每个人蜷缩在自己的行李旁,谁也不说话。傍晚时分,终于到了黄河农场。当车开进二分场时天色已晚,大家卸下行李,简单地洗了一下。女生被安排到各自的宿舍,男生全部集中在一个大屋,据说是原来的牲口棚,大约三百平方米,有两排用麦草堆起的半米高的大通铺。不多会儿,老工人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会,带队干部和场里领导分别讲话,大家还表演了节目,我用口琴吹奏了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晚的气氛还算热闹,至今让我难忘。欢迎会结束已是9点以后,各自整理铺盖躺下休息,很快进入了梦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岛到黄河农场的这批知青共401人,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都有。当时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恢复期,在城里就业困难,有用人的地方先干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农场的前身是劳改农场,新中国成立初期, 政府把犯罪人员安排到偏远地区进行劳动改造,后来根据“四留四不留”政策,对刑满释放人员实行集中管理,让他们继续劳动改造,给他们工资,允许他们带家属和孩子(也有单身)。这些人被称为“就业人员”,孩子称为“就业子女”,家属也可以参加劳动获取报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二分场的布局是:东部有“就业人员” 家属区,房屋破旧不堪。中部有食堂、卫生室、小卖部、场部、队部、干部职工居住区。西部有农业机械存放区、机务队、车库、仓库、修理间、单身宿舍和家属居住区。东南面是畜牧饲养区,饲养牛、马。北面一里路处是养猪区,称“北猪号”。我们刚到时和“就业人员”在一个食堂吃饭,只是窗口有区别,饭菜也有区别,干部职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第一次下地劳动是摘棉花,由老工人现场指导。印象最深的是割芦苇,在结冰的冰面上,不小心踩到水里去,那叫一个透心凉。第一个冬季没有取暖设施,脸盆里的水结冰,只能从食堂打点热水掺一掺洗脸。第一个春节前,由“就业人员”参照有关剧本,结合农场工作生活编排了歌剧《刘四姐》,演员是青岛这批青年,场长亲自带队,用真枪作道具,在各分场巡回演出,每场演完后,管我们喝疙瘩汤,每人能喝好几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节过后的一天,有人通知我到农场机务队报到,当我把铺盖搬到机务队宿舍,看到每人一张床, 高兴得不得了,把被褥、床单铺在床上,感觉比以前舒服多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到机务队时,正值冬闲季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养和检修机械。修理间有两条地沟,四辆车可同时拆卸维修,看到满地拆卸的零件,油乎乎的,大的很大,小的很小,最小的是螺丝钉和垫片,大的组合件要两人才能搬动。我分的这台车正在大修,看到大卸八块的零件,不知如何下手。师傅安排我洗零件,-个大盆里盛着柴油,闻到柴油味,我有些受不了,两关剧 只手也不敢伸进去。师傅们干得热火朝天,我却袖手寅员旁观,老师傅看在眼里,对我说:“你这样不行,你在能分到机务队,是从很多人中挑选的,你得好好干, 每 怕脏哪能行呢!”经过老师傅们的耐心劝导和热心帮助,我态度转变得很快,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主动找最脏最累的活干。师傅们看到我的转变,脸上露出了笑容。回想这段经历,真心感谢这些师傅们,至今我前 还惦念着他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了机务队就想多学点技术,掌握些本领,早点出徒。1963年春季,我被分配到康拜因收割机包车组,师傅们看我进步很快,就介绍我入团,培养我做收割机舵轮手。 工作中我不懂就问、虚心请教,逐渐了解和掌握了收割机的性能,还到广北农场参加了冬训班。当年二分场新进了-台4115型新式联合收割机,我和师傅们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很快完成了组装和调试工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机由柴油机做动力,比汽油机稳定,马力大、四缸四冲程,缸径115毫米,所以称为4115型。1963年麦收,我开始驾驶这台收割机。6月3日, 全场三台收割机在机务队试运行,发动机的轰鸣声伴随着汽笛声响彻四方,那待命出征的场景,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振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月5日,54型东方红拖拉机牵引着康拜因来到了麦田,很顺利地进行着收割。同时,机组人员对机械容易出现的故障和易损部件维护更新,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分秒必争的麦收期间,当班机组人员没有轮换制,上车就是一整天,两眼紧盯着机身的运转情况,不得有丝毫马虎,必须全神贯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收割机上,舵轮手的职责是掌控收割台的高度,正常运转情况下,切割的麦秆齐刷刷地倒在收割台上,由输送带送到喂入室,滚筒钉齿将麦粒打下来,然后进行脱粒和扬风处理,最后纯净的麦粒进入粮仓。当粮仓满了,我会发出信号,汽车立刻跟上, 在同时行进中将麦粒卸到汽车上,拉到场院晾晒。寸草归垛是靠拖带的集草车来完成,站过集草车的人都有体会,那可真不是个好活,收割末端吹出来的粉尘颗粒很呛人,在上面又晒又站不稳,还要用权把麦秆拨动均匀,麦秆靠堆集后的重量下滑到地面。有时候草车卸载受阻,需要人跳进草堆增加重量,连人带草一起滑下去,人还要赶快爬出来立即追上前面行走的收割机,再完成后面的卸草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时,对麦粒的损耗有严格要求,主要看扬出的麦糠里有多少麦粒被吹到地上,规定每平方米以内不得超过8粒,由农业技术员跟车检查,如果超过要求,必须停车找出原因,及时调整风量和其他部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康拜因收割机,我想大多数人只是远看或在收割机静止状态下参观一下,真正上车体验作业感觉的人恐怕不多。记得夜间抢收小麦,几台收割机相邻,借着月光和机车灯光一起向前行进,那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场景。1964年麦收,我所在车组连创收割新纪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夏”是场硬战,颗粒归仓是头等大事,几天几夜连轴转,有时只能打个盹,那时的口号是“打好‘三夏’这一仗,脱皮掉肉心情愿!”夜间干到露水上来了,才把车停下,有时就地扒开麦草,不管潮湿与否倒头就睡。第二天还要早起把车保养好、加足油,迎接新一天的战斗。看到金灿灿的麦子运到场院里,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那是收获的喜悦,是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农场干了十二年,从事康拜因工作就有十个年头,每当想起那段经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农场前,我独自来到机务队康拜因收割机前,围着它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感觉难舍难离,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3月,我回青岛李村,仍在农机部门工作。凭着多年在农场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成功研制了柴油净化一条龙装置,既节约了资金,也降低了机件磨损,在全市农机系统推广应用。我还积极倡导和推广农机技术保养升级比赛活动,所在单位连年保持市级先进,并在全省农机系统先进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是山东青岛人,黄河农场二分场知青。先后任青岛李村农机站副站长、李村农业机械服务总公司汽修厂厂长)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65—1966年,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形成高潮,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河农场和周边乡镇、村庄的用水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从20世纪60年代起,农场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种植作物种类随之增多,除各种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 葵花、芝麻、蔬菜、水果等。图为1962年农场生产的大萝卜参加省农产品博览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燕归处,是吾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文/付连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日的暖阳,像温柔的手,轻轻拂过大地。万物在这样的季节里,都迫不及待地舒展开了生命的画卷。而在这画卷中,最灵动的笔触,莫过于那归来的春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我常常趴在窗前,眼巴巴地盼着清明节的到来。因为我知道,那是一年一度与春燕重逢的时节。每到这时,燕子们就像久别重逢的游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轻盈地掠过田野,掠过小河,来到我家的院子,最后停在晾衣绳上。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一路的风尘仆仆,又好像在与我们寒暄,分享着南方的奇闻趣事。那声音,清脆而欢快,像是春天的乐章,奏响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告诉我,这些来家筑巢的燕子叫家燕,它们是庄稼的守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从不扰民,反而会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捕捉那些危害庄稼的害虫。有了它们,庄稼就能茁壮成长,丰收的希望也就在那片绿油油的田野上生根发芽。而我,也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看着它们忙碌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燕筑巢的场景,是我童年最难忘的画面之一它们总是选择屋脊下第二檩条那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用衔来的泥土、草茎,还有自己唾液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一点一点地搭建起那个小小的家。那巢穴,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很像一只肚子大大的花瓶,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暖与爱。它们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久,第一窝蛋便出生了。雌雄燕子轮流孵卵,14到15天后,小燕子们破壳而出,张着嫩黄的小嘴,叽叽喳喳地叫着,轮流喂食,它们的协作默契得就像一对最完美的夫妻。妨佛在呼唤着这个世界。再过20天左右,它们便开始学飞行。那第一次飞行,总是充满了惊险与惊喜。它们颤颤巍巍地从巢中探出头,然后扑棱着翅膀,勇敢地跃向天空。虽然一开始总是摇摇晃晃,但很快,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春燕们年复一年地归来。它们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它们知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是它们的归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也常常在想,燕子的寿命不过十几年,可它们却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无数次地往返于南北之间,无数次地筑巢、繁殖。它们的一生,或许就是一场漫长的迁徙之旅,一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已退休,离开了家乡很多年,离开了那充满春燕欢歌的广北。但每到春天,我总会想起那些归来的春燕,想起它们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它们叽叽喳喳的歌声。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对家乡最深沉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认为,燕子们也一定和我一样,无论走到哪里,心中也不忘那个温暖的老家。它们用自己的翅膀,丈量着大地的距离;用自己的歌声,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而我们的一生,也要像一只春燕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坚守心中的那片温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燕归来,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轮回,更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它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首关于爱、关于希望、关于坚守的诗篇。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