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一部凝固的明清士族史诗

宠辱不惊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这座承载着明清士族辉煌历史的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初见它,我便被其恢弘的气势所震撼。据记载,皇城相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历经陈氏家族六代人的接力营建,至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占地3.6万平方米、现存16座院落、640余间房屋的壮观格局。作为《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故居,这里不仅见证了“德积一门九进士”的科举传奇,更承载了陈廷敬辅佐康熙帝开创“康乾盛世”的治国智慧,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 class="ql-block">走进皇城相府的大门,迎面便是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大门上方悬挂着红色灯笼,门口两侧贴有对联,门前立有一块石碑,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宅院的悠久历史。阳光透过树梢洒落一地斑驳光影,整个午亭山村在午后显得静谧和谐。我站在门前,不禁吟诵起“春暖花开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美丽景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寓意——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内心的纯净美好。</p> <p class="ql-block">院落深处,一座雕刻精美的木制牌坊矗立其中,上面刻满了文字,记录着陈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游客们聚集在牌坊周围,拍照留念,我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刻的美好。牌坊上的文字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陈氏家族的传奇故事,让人不禁对这座宅院的历史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向远处望去,一座高塔矗立于山间,周围环绕着古色古香的房屋群落。蓝天白云下,整个场景显得宁静而庄重。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感受着这座宅院的厚重历史。门楣上悬挂的红色灯笼与牌匾“相府”相映成趣,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更是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始建于明代,扩建于清代,是一座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以“斗筑居”为核心,构建出兼具官邸威仪与军事堡垒属性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依山势层叠攀升,外砌青砖城墙,内设暗道机关,形成“城中有寨,寨中有院”的独特格局。我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历史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俯瞰整个院落,屋顶覆盖着灰色瓦片,庭院内绿树成荫,多座建筑物错落有序排列。背景中的高塔位于山坡之上,整个场景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我站在高处,俯瞰这座宅院,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座宅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部凝固的明清士族史诗。</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城墙蜿蜒延伸至远方,城墙上挂着旗帜随风飘扬,远处可见高耸入云的塔楼静默伫立。蓝天白云下的景色显得格外壮丽开阔。我沿着城墙漫步,感受着这座宅院的雄浑气魄与雅致之美。</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260年间共出过9位进士、6位翰林、19位举人,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我站在院落中,仿佛看到了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本人历经康熙朝28次升迁,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并主持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重要典籍,收录词汇达43万条,奠定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范式。我走进中华字典博物馆,仿佛看到了陈廷敬批注《康熙字典》的朱笔沙沙声,感受到了他对文化的贡献与影响。</p> <p class="ql-block">河山楼,高达33米的七层砖石塔楼,皇城相府最高建筑,采用“明三暗四”结构,顶层设瞭望台与箭垛,底层有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堪称古代“智能安防系统”。我登上河山楼,俯瞰整个宅院,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巧妙设计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学士第,也叫冢宰府(“冢宰”是古代对吏部尚书的尊称,陈廷敬曾任吏部尚书,因此其府邸被称为“冢宰府”),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陈廷敬主持修建,包括御书楼、中道庄、点翰堂、书院、花园、闺楼等,风格更为精致,体现了清代官宦府邸的尊贵气派。我漫步其中,仿佛看到了陈廷敬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了他对家族的关爱与对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珍藏康熙御笔“午亭山村”金匾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染香山红叶艳”,见证帝王与文臣的君臣之谊。我站在御书楼前,仿佛看到了康熙与陈廷敬的君臣之谊,感受到了他们对文化的共同追求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以砖石为纸、家族为墨,书写了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体史诗。当游客触摸河山楼斑驳的城墙,凝视藏兵洞幽深的甬道,仿佛能听见陈廷敬批注《康熙字典》的朱笔沙沙声——这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正以建筑密码破解着中华文明“万世师表”的精神基因。我站在皇城相府前,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宅院的敬意与感慨,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部凝固的明清士族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