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石取火

陈俊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燧石取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陈俊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一次次燧石的高速撞击,能够产生高温火花‌。火花落在干燥的引燃物(如干草、木屑)上就有可能持续燃烧‌。谁能想到,那产生的火花真的引燃成了火苗,还被保留成了火种,除了照明取暖、煮烤食物、竟然还迸溅出伟大的人类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燧石作为一种古老的硅质岩石,不仅在物理特性上具有独特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燧石因能摩擦生火,被视为人类开启文明与智慧的标志,它代表了人类对抗自然的智慧与创造力。恩格斯评价此类摩擦取火技术 “使人类首次支配自然力”,标志着文明的飞跃,象征着人类从黑暗迈向光明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掌握用火本领,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之一,是理解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一关系不仅体现了技术革新对生存方式的改造,还深刻反映了劳动分工、社会组织乃至文明形态的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火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温暖和光明,还是人类进行烹饪、冶炼、制造等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用火作为劳动工具具有革命性意义。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指出,火的使用是 “新的劳动手段” 的典型,它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如熟食减少进食时间)解放了劳动力,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如剩余产品分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与劳动是辩证的关系。用火既是劳动的结果(人类通过劳动发现并驾驭火),又是劳动升级的动因。这一关系揭示了技术、社会与自然的交互作用,火作为人类 “第一项专利技术”,将劳动从生存必需推向文明创造,最终重塑了人类的存在方式,正如恩格斯提出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的这一命题不仅说明劳动促成 “从猿到人” 的生物学转化‌,更揭示了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既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塑造者‌。这一观点至今为理解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要为 “燧人取火” 讴歌,是他们发现并学会了燧石取火的奥秘,这一创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那温饱不济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始终面对着基本生存困境,带领着人类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5月1日</span></p> 燧石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