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我们战友相聚在铜川。

大卫(党晓茂)

<p class="ql-block">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战友及夫人一行十二人到美丽的煤都铜川新城游玩,受到了孙兆中战友夫妇和郭憨虎战友的热忱欢迎和盛情款待。5月3日在孙兆中战友夫妇的陪同下,我们游览了铜川著名景区陈炉古镇。</p><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是中国北方耀州窑的重要传承地,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这里的陶瓷烧制技艺延续千年,窑火不息,见证了北方民间制陶工艺的兴衰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 陈炉陶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其真正兴盛是在"宋代″。当时,陈炉作为耀州窑(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核心产区之一,以烧制青瓷闻名。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绿如橄榄,刻花工艺精湛,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室,并远销海外,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耀州窑达到鼎盛,陈炉的窑场遍布山野,形成了"炉火昼夜不息,陶烟弥漫十里"的壮观景象。然而,金元时期战乱频繁,耀州窑逐渐衰落,但陈炉因地处山区,窑火得以延续,成为耀州窑技艺的重要保存地。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陈炉陶瓷从官窑风格转向民间实用器皿生产。由于景德镇瓷器的兴起,北方青瓷逐渐式微,陈炉窑工转而烧制黑釉、白釉、酱釉等粗瓷,产品以碗、盘、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销往西北各地。 这一时期,陈炉陶瓷形成了独特的"三行不乱"生产格局: 碗窑:主要生产碗、盘等日用瓷器 。瓮窑:专烧缸、罐等大型器皿 。黑窑:以黑釉瓷为主,风格粗犷质朴 。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使陈炉的陶瓷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并一直延续至近代。 </p><p class="ql-block"> 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的重要传承地,重新受到关注。如今,古镇仍保留着明清风貌的窑炉、作坊和民居,被誉为"活着的陶瓷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陈炉古镇,既是陶瓷技艺的传承地,也是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陈炉古镇的陶瓷工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从宋代的青瓷辉煌,到明清的民窑转型,再到今天的非遗保护,这里的窑火始终未灭。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见证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坚韧与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早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陈炉古镇斑驳的院墙上。我们战友一行走在用各种陶瓷碎片和青石铺成的古镇小路上,抬头望去,依山势而建的小村落到处都散发着大槐树槐花的芳香,举目眺望到处都是用陶瓷、陶罐彻成的墙壁和装饰,仿佛进入到了一个瓷的海洋、美的世界,让人感到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这棵散发着槐花香的大树巳经有百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枝繁叶茂,花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大字是对陈炉古镇干年历史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漫步在陈炉古镇村道上。</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边走边聆听着导游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金牌导游吴导。</p> <p class="ql-block"> 金牌导游吴导在为战友们认真讲解展台上已制作好的陶瓷作品。</p> <p class="ql-block">  认真观看游客体验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这些栩栩如生的生陶作品,充分展现了陕西地方民间生活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巳制作好的陶瓷工艺品琳琅满目,硕大的瓷碗更具有陕西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各式各样的陶瓷作品精美好看。</p> <p class="ql-block">  "把酒问青天" 这几个大字你可看得出。</p> <p class="ql-block">  生陶作品"超生游击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生陶作品"外婆与外孙"。十分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吴导在为战友们讲解生陶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工艺美术师在为生陶描绘彩画。</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在围观陶瓷品烧制大窑。</p> <p class="ql-block">  吴导在讲解陶瓷精品"功能酒壶"的神奇功能。</p> <p class="ql-block"> 刘忠虎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王青光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胜利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刘崇信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党晓茂战友夫妇在用碎陶瓷铺设的龙夙二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李庆国、周宏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瓷墙、党旗、白云、蓝天衫映下拍一张合照更显青春靓丽。</p> <p class="ql-block">  在这具有百年历史和古城堡风格的陶瓷烧制窑前合个影有不一样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李家瓷坊气势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  这口大缸放在院内有一定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参观制陶工艺大师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参观工艺大师的陶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 这里坐落着一所承载着特殊红色记忆的学校——陈炉红军小学。其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2月,当时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在陈炉镇成立"抗日儿童小学",主要招收红军子弟和烈士遗孤,成为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学校曾随军转移,师生们背着黑板、揣着粉笔,在转战途中坚持教学。1952年正式定名为"陈炉完全小学",1966年被陕西省命名为"红军小学",以纪念这段特殊的办学历史。</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陈炉红军小学,院墙上仍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窑面标语,古槐下的石碾盘是当年的"露天课堂"。这所深藏在陶瓷古镇的学校,如同当地传承千年的窑火,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红色的精神火种。正如校歌所唱:"我们是窑火里的红星,照金精神永传承"。</p> <p class="ql-block">  陈炉古镇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陶瓷历史博物馆,随处都可挖掘出千年以来的陶瓷碎片,碎瓦瓷层可追溯到金、元、明、清年代。</p> <p class="ql-block"> 这四个大字一般人都不认识,是老战友郭憨虎雕刻在自己旧宅前自创的像形字"天长地久"四字。</p><p class="ql-block"> "青氢″为天。"萬丈″为长。"山水土"为地。"多年"为久。组合成"天长地久"四字,充分体现了郭憨虎战友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朱胜利战友夫妇在"天长地久"四字前牵手合影,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相守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战友夫妇在"天长地久"四字前牵手合影,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相守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王青光战友夫妇在"天长地久"四字前牵手合影,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相守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刘忠虎战友夫妇在"天长地久"四字前牵手合影,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相守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刘崇信战友夫妇在"天长地久"四字前牵手合影,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相守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在郭憨虎战友家参观,他们家的制陶瓷工艺也留传几代人,在当地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  用各种陶瓷制品砌成的院墙装饰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在对陈炉陶瓷工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高悬在村落中的大型宣传画壁"炉山图歌"远看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战友 用这种十分高档而且包装漂亮的美酒款待战友一行,表达了战友间兄弟般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  郭憨虎、孙兆中战友盛情的款待大家。</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战友为战友们举杯敬酒。</p> <p class="ql-block">  一杯美酒敬战友,干言万语不言中。</p> <p class="ql-block">  周宏、朱胜利战友互敬一杯。</p> <p class="ql-block"> 郭憨虎战友为军嫂们敬上一杯美酒,以尽地主之宜。</p> <p class="ql-block">  周宏、孙兆中战友互敬酒。</p> <p class="ql-block">  朱胜利、郭憨虎战友互敬酒。</p> <p class="ql-block">  周宏、郭憨虎战友互敬酒。</p> <p class="ql-block">  周宏、郭憨虎、刘忠虎战友互敬酒。</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郭憨虎战友为大家敬酒,以表示对战友及夫人来铜川游玩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李庆国、郭憨虎战友互敬酒。</p>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古称"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于此而得名。这座海拔812米的石灰岩山体,由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峰组成,犹如五指并立,自古就有"北五台"之称。隋唐时期,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在此隐居数十年,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山上现存遗迹包括:药王大殿,明代建筑,内有元代孙思邈彩塑坐像。太玄古洞相传为孙思邈隐居修炼处。洗药池药王炮制药材的水池。拜真台历代医者朝圣之地等。</p><p class="ql-block"> 药王山保存着北魏至明清的珍贵碑刻200余通,尤以"药王山碑林"闻名,堪称"中国医药学石刻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201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座融医药文化、道教文化、石刻艺术于一体的圣山,正以其"医道同源"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象征。正如山门楹联所书:"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药王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现代人的身心。</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在药王山景区广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药王山景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医精诚″是后人对药圣孙思邈对中华医药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 中国药王山"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分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药王寶殿上孙思邈的座像。</p> <p class="ql-block"> 李靖故居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东里堡,是唐代著名军事家、卫国公李靖的家族宅邸遗址。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庄园,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群为清代重修格局,2003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李靖(571-649年)作为唐朝开国名将,曾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其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李卫公问对》中。故居内重要历史遗存包括:"将军柏"传为李靖手植,树龄逾1400年。"八卦亭″仿唐代风格重建,展示李靖兵法智慧等。</p><p class="ql-block"> 这座融合了名将传奇、唐代气象与园林艺术的千年故居,正如院内那株苍劲的将军柏,将"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大唐风骨深深扎根在关中沃土之上。现已成为研究唐代军事史、关中民居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案例。2025年春节上映的电影《哪吒2》更让李靖故居名声大振,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蜂蛹而来,让这个本来平静的村落一下火了起来,也给当地和村民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  这宣传画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路边的标牌也确实大而醒目。</p> <p class="ql-block">  陈炉金牌导游吴导在为战友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  吴导在为战友们讲解生陶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吴导在为战友们讲解陶瓷精品酒壶的神奇功能。</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在陈炉古镇农家乐品尝铜川地方美食。</p> <p class="ql-block">  孙兆中、郭憨虎战友在酒店款待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一曲战友之歌表达了战友间深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 一曲《终身难忘战友情》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