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9日星期天,晴。湖南博物院《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 我从哪里来</b>之<b>05 北人南迁</b>。</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来,每逢中原动荡都导致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两晋之交、唐末、北宋末年,是北人南迁的三个重要时段,湖南是其重要留经地。北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了湖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b>北方兵器</b>。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p><p class="ql-block"> 湖南出土一批带有铭文的北方兵器,其中"郑左库"为郑国左库铸造兵器,"六年格(梧)口命韩臾工师口公冶良"为三晋兵器,"上郡武""武安""廿年相邦冉造西工师鬼新(薪)"均为秦国兵器。这些兵器应为南迁的北人或驻军带入。</p> 战国"郑左库"铜戈,战国"廿年相邦冉"铜戈。 <p class="ql-block"><b>反映中原人定居里耶的简牍</b>。2002年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 秦并六国后,湖南成为平定南越的军事前沿,有来自阳陵(今陕西咸阳)等地中原秦兵戍守湖南,之后部分定居下来。也有南阳(今河南)人移居湖南的户籍简等。</p><p class="ql-block"> 秦简牍(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宋书·州郡志》。</p><p class="ql-block">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张籍《永嘉行》</p> <p class="ql-block"><b>移民带来的土墩墓葬俗</b>。</p><p class="ql-block"> 2010-2011年,在常德南坪乡发掘的西汉到新莽时期21座土墩墓,出土了铜器、陶器等各类文物650件,器形与同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物略有差异,主要流行太湖流域,这在湖南等中部地区属首次发现,是外来移民入湘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 受中原制窑技艺影响长沙窑模印贴花。</p> <p class="ql-block"> 受唐三彩技艺影响的长沙窑彩釉瓷。</p> <p class="ql-block"><b>唐邓俊墓志</b>。1978年益阳赫山庙出土,益阳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据墓志可知,墓主邓俊祖籍南阳,祖上潭州为官,后留居长沙。邓俊曾为岳州长史,死后葬于益阳,是北方人为官湖南并定居的典型代表。墓葬形制为北方流行的"刀"形。这种墓形中晚唐后在湖南大量出现,证明北方移民数量之多。</p> <p class="ql-block"> 岳阳茆山村宋代双室券顶砖室墓剖面图。墓志释文。</p> <p class="ql-block"><b>岳阳茆山宋墓</b>。<br></p><p class="ql-block"> 此墓为青砖砌成的三层券顶仿木结构,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北方地区。墓中出土8件宋代耀州窑青瓷碗、盘和斗笠盏。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看,墓主当是北宋末年南迁的北方移民。</p><p class="ql-block"> 宋敞口印花盘,宋青釉刻花深腹碗,岳阳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王趯墓志,1960年长沙杨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墓志残存320余字。据考证,墓主王趯祖籍山西太原,太原王氏是自六朝以来直至隋唐的豪门大族。这支太原王氏分支随宋廷南迁入湘,为湖南王姓来源之一。此墓志印证了两宋之交,北方人口迁入湖南的史实。</p> 王趯墓志释文。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湘阴县志·氏族志》。</p> <p class="ql-block"> 民国《益阳县志》,民国《沅陵县志》。</p> <p class="ql-block"> 民国《桃源县志》。</p> <p class="ql-block"><b>06 江西填湖广</b>。</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是历史上重大移民事件。大批江西人及取道江西的苏、浙、皖、闽人迁入湖南,至今仍有湖南人十之八九来自江西之说。也有部分湖南人及进入两湖的部分移民,再西迁至川、黔地区,故又有"湖广填四川"之说。</p><p class="ql-block"> 民国雕花床框。</p> <p class="ql-block"><b>从族谱看迁徙</b>。<br></p><p class="ql-block"> 据诸多族谱载,其先祖于元末明初自江西徙居,其中又以泰和、庐陵、吉水、丰城、南昌诸县为多。湘赣之间的幕阜山、武功山等山脉之间的长那各地构成了江西以及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移民进入艰高的天然交通孔道。</p><p class="ql-block"> 民国《杜家河杜氏续修族谱》,民国《湘潭五桂塘李氏七修族谱》,民国《赤山张氏谱》。</p> <p class="ql-block"><b> “江西填湖广”人口迁移示意图</b>。红木供桌。</p> 湖南历代人口统计。从公元2年到1911年,湖南人口由5万多增长至2340万。(数据来源: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p class="ql-block"><b>07 民族大家庭</b>。</p><p class="ql-block"> 原住居民与不断迁入的移民相互融合,又各自保留其文化特征,促成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土家、苗、侗、瑶等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b>朝廷对"蛮夷"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朝廷对少数民族采取相对自治的管理模式,通过册封蛮夷首领为王、侯、君等不同官爵,赐予驼、蛇等纽官印,管理所率族群。"率善"意为率部归顺。族群大者,族名放在"率善"之前;小者置于"率善"之后。此类印章反映了当时湖南"蛮夷"族属众多,多已纳入朝廷管辖。<br></p><p class="ql-block"><b>南朝蛙纹铜鼓</b>。<br></p><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期,湖南境内各族群文化特征进一步强化,出现"蛮""僚""傜"等不同的称呼。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族群的青铜重器,与此相邻的湘西、湘南等地的"蛮夷"亦有使用。铜鼓常与錞于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 历史时期湖南"蛮夷"族群一览。</p> <p class="ql-block"><b>东汉虎纽铜錞于</b>。</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湖南境内的土著族群,被统称为"蛮",并以所居地域分别名为"武陵蛮"、"长沙蛮"等。从出土较多的錞于看,"武陵蛮"的一部分为巴人后裔。</p> 东汉马纽铜錞于。汉代双虎纽铜錞于,1980年长沙征集。 <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b>民族风俗画</b>。</p><p class="ql-block"> 在元至清,文献中已能细分为"土蛮""苗""傜""峒蛮"或"洞家"族群等,他们由早期族群发展而来,也融合了部分迁入的汉族,其分布已与现各民族的聚居区基本相同。这些画再现了不同族群的生活习俗。<br></p> <p class="ql-block"> 永顺宣慰司用青花瓷碗,永顺县老司城博物馆藏。清康熙"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铜印(复制品),老司城博物馆藏。三国驼纽“魏率善胡邑长”铜印,三国驼纽“魏率善羌伯长”铜印,三国驼纽“板盾夷长”铜印,东晋驼纽“四角羌王”铜印。西晋蛇纽"蛮夷侯印"金印,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p> <p class="ql-block"><b>土家族</b>。</p><p class="ql-block">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唐之前文献中均以"蛮"概称,宋代开始称"土人",1957年1月被确认为土家族。2010年湖南土家族已有263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张家界、常德石门及怀化沅陵、溆浦等地。</p><p class="ql-block"><b>八宝铜铃,司刀</b>。</p><p class="ql-block"> 土家法师"梯玛"所用法器有八宝铜铃、司刀、牛角号等。法事时梯玛跳八宝铜铃舞,唱梯玛神歌,歌词叙说本族起源、迁徙、信仰禁忌与生活习俗等。</p> <p class="ql-block"> 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宋明时作贡品。原料以丝、棉、毛绒为主,色彩斑斓,图案多达200余种,主要取材于动植物或吉祥符号。<br></p><p class="ql-block"> 打花铺盖。</p> <p class="ql-block"><b>挑花方巾</b>。</p><p class="ql-block"> 挑花是土家族重要工艺之一,图案多反映其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体现了对生命和性灵的追家。</p> <p class="ql-block"><b>苗族</b>。</p><p class="ql-block"> 苗族奉炎黄、尧舜时期的"九黎""三苗"为始祖,在其迁徙过程中有一支苗族先民沿沅江进入湘西地区。2010年湖南苗族有206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邵阳城步与绥宁,以及怀化麻阳、靖州、会同、沅陵等地。</p> <p class="ql-block"><b>接龙帽</b>。</p><p class="ql-block"> 为湘西苗族举行"接龙"仪式时,妇女所戴盛装银帽。<br></p> <p class="ql-block"> 清末绣花上衣。</p> <p class="ql-block"><b>银饰</b>。<br></p><p class="ql-block"> 苗族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之说。银饰是苗族审美、身份和信仰的符号象征,从佩戴部位分为头、项、胸、手饰等,造型图案多样,反映了苗家起源、迁徙等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头饰、项圈、吊褂、耳环、手镯。</p> 银项圈。 童帽。 福禄寿喜帽。 <p class="ql-block"> 清绣花夹衣。</p> <b>银饰</b>-头饰、项圈、手镯、耳环、吊褂。 <p class="ql-block"><b>侗族</b>。</p><p class="ql-block"> 湖南侗族自称" gaeml"" jaeml ",历史上有"仡伶""飞山蛮""峒"等多种称呼。2010年湖南侗族近86万人,主要分布于怀化通道、新晃、芷江、靖州、会同和邵阳绥宁等地。</p><p class="ql-block"> 清凤凰团花夹衣。芦笙。</p><p class="ql-block"> 芦笙为侗族传统乐器。形体大小不同,管数多少不等,大者吹低音,小看为领奏。齐奏时,高低音交相呼应,往往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气势恢宏。侗家逢年过节、丰收庆典,都会吹奏芦笙。</p> <p class="ql-block"> 着芦笙服的侗族吹奏者。</p> <p class="ql-block"><b>瑶族</b>。</p> 瑶族支系繁多,湖南主要有"盘瑶""顶板瑶""花瑶""过山瑶"等。其族源有"苗瑶同源""源自山越"等不同说法。2010年湖南瑶族有71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永州江华、江永、蓝山、宁远,郴州北湖区、汝城、资兴、桂阳,邵阳隆回、洞口,怀化通道、辰溪,衡阳常宁及株洲炎陵等地。<br> 民国银凤冠。 <p class="ql-block"><b>清神祀画</b>,永州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画共14幅,包含道教题材、盘瓠崇拜、舂糍粑、刺绣等内容,反映了瑶族历史传说、生活习俗及与他民族的交往。</p> 挑花头帕。 民国挑花铜铃帕。清代长鼓。瑶族鼓以细长为特征。每逢祭祀盘王或其他节庆,均要跳长鼓舞。 <p class="ql-block"> 清代长鼓。</p> 花瑶线帽。 <p class="ql-block"><b>女书</b>。</p><p class="ql-block"> 江永流传一种只在女性范围内使用的神奇文字,内容多从女性视角描写婚姻家庭、个人情感、歌谣谜语等,用纸书写或绣于布帕,被认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女性文字。</p><p class="ql-block"> 女书册页。<br></p> 民国女书册页。 清代"结下好情义"女书扇面。 <p class="ql-block"> 女书流传地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