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要:从科技精英到美国政治的幕后推手,孟子亚文的思想正悄然改变硅谷的格局。他提出的“黑暗启蒙”理念,挑战了现代民主的核心,认为自由和民主无法共存。硅谷的巨头们为何支持这场反民主运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刻逻辑?对特朗普执政团队的影响,以及蒂尔、万斯、马斯克的“精英主义”实践……</p><p class="ql-block">在加州的晨雾中,硅谷巨头们的办公桌上,除了最新一代的算法和代码,还有一本本小众而深刻的政治读物:作者是一位名叫孟子亚文(Curtis Yarvin)的思想家。他提出的“黑暗启蒙”(Dark Enlightenment)理论,仿佛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技术精英的价值体系,也渗入了美国新右翼的政治实践,甚至在特朗普的执政团队中留下了痕迹。</p><p class="ql-block">一、谁是孟子亚文?</p><p class="ql-block">孟子亚文,本名Curtis Yarvin,程序员出身,曾创建过一家软件公司,却因政治观点而广为人知。他用笔名“Mencius Moldbug”在博客上连载政治思想,借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名字,并赋予其一个颠覆性的使命:唤醒沉睡在现代民主迷雾中的少数理性者。他提出一个看似悖谬的命题:民主不是自由的保障,而是自由的敌人。</p><p class="ql-block">在他看来,现代民主国家本质上是庞大而低效的“治理公司”,其权力分散、责任模糊,无法进行有效治理。而民主制度所培养的“群众意志”,不过是传媒与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他主张以一种新君主制替代现代民主,由能力强、目标明确的精英管理国家,像运营一家公司一样“优化”治理流程。</p><p class="ql-block">二、硅谷为何爱上“黑暗启蒙”?</p><p class="ql-block">硅谷崇尚“破坏式创新”,以挑战传统为荣。当孟子亚文将国家也视为一种“软件架构”,需要重构(refactor)时,他的理念自然吸引了科技行业的注意。更重要的是,“黑暗启蒙”呼应了硅谷精英在现实中的深层焦虑:对民主政治效率低下的失望、对政治正确与身份政治的反感、对自由市场在规制中的受限。</p><p class="ql-block">在这一背景下,一条思想传播轴线悄然成形:彼得·蒂尔(Peter Thiel)—布雷克·万斯(Blake Masters)—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成为“黑暗启蒙”最具政治实践色彩的变体。</p><p class="ql-block">三、蒂尔—万斯—马斯克:从理念到行动的精英网络</p><p class="ql-block">1. 彼得·蒂尔:播下思想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蒂尔是最早公开质疑民主与自由关系的科技大佬之一。他在2009年就提出:“我不再相信自由和民主可以并存。”他不仅是孟子亚文博客的早期读者,也被视为“黑暗启蒙”的实际资助者。</p><p class="ql-block">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重构”论:国家应像初创公司一样,被私有化、模块化、快速试错。</p><p class="ql-block">2. 布雷克·万斯:门徒的政治试验场</p><p class="ql-block">万斯是蒂尔在政治领域的“实战派”。他与蒂尔合著《从零到一》,书中虽未直接提及“黑暗启蒙”,但其对大众政治的怀疑、自上而下精英秩序的向往,已颇具孟子亚文风格。2022年,他代表极右翼竞选亚利桑那州参议员,获得蒂尔超过1000万美元的资助。</p><p class="ql-block">他的政纲主张削弱联邦权力、限制移民、保护“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这一系列思想,与“黑暗启蒙”的精英统治逻辑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3. 埃隆·马斯克:在自由与控制之间游走</p><p class="ql-block">尽管马斯克从未公开提及孟子亚文,但他的行为逻辑极为相似。他厌恶官僚政治、嘲讽政治正确,对传统媒体和政府干预深感不信。他在X(原Twitter)上推崇“言论自由极限主义”,推动脑机接口(Neuralink)与私营太空殖民,甚至提出“火星宪法”框架,摆明要在地球之外另起炉灶。</p><p class="ql-block">他的治理观是极端自由技术主义和控制主义的矛盾结合体——而正是这种“新君主式的CEO治理”,与“黑暗启蒙”中的理想统治者画像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四、特朗普的团队与“黑暗启蒙”的投影</p><p class="ql-block">孟子亚文本人未入政府,但他的思想却透过另一个中介进入白宫——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这位特朗普早期顾问推崇民族主义、反建制、反全球化,曾与蒂尔多次合作。他鼓吹的“深层政府”概念、精英背叛论,与“黑暗启蒙”中的“体制腐烂论”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班农和蒂尔都信奉一种“政治原力”模型:摧毁现有制度,从混乱中再造新秩序。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中,这种思路变成了现实的行政手段——反移民、去全球化、限制新闻自由——这些都与孟子亚文式的“去民主化治理”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五、一场反民主的精英革命?</p><p class="ql-block">支持“黑暗启蒙”的,并不只是愤怒的右翼,更包括一批对现状深感无力的技术精英。他们不反自由,但认为“自由+民主”这一配方已失效,群众政治已被算法与舆论操控取代,他们渴望重构政治接口,让治理像管理平台一样稳定、高效、可编程。</p><p class="ql-block">他们用区块链取代宪法,用人工智能取代议会,用平台逻辑取代公共决策。这不仅是一种思潮,更是一场制度实验。</p><p class="ql-block">六、尾声:黑暗之后,是否仍有光?</p><p class="ql-block">“黑暗启蒙”未必提供了未来的答案,但它触及了一个最敏感的时代命题:当民主不再高效,是否需要替代品?孟子亚文的极端主义之所以在硅谷扎根,不在于它的温和易行,而在于它准确刺中了“自由世界”的软肋。</p><p class="ql-block">在AI治理、平台垄断、信息操控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或许正身处一场悄然进行的权力重构中。那不是选票的风暴,而是代码与资本的协奏。</p><p class="ql-block">这场精英革命,尚未结束,也尚未公开。但它已将硅谷的天空染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阴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