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记】流放文人的精神史诗《河海昆仑录》

庄蝶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是清末民初时期,学者兼官员裴景福所著的一部边疆行记与诗文合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5 年,裴景福因遭受政治诬陷,被迫踏上流放新疆之路,而这部作品正是他在这一艰难旅程中的见闻与思考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书将地理考察、历史考据、民俗记录以及个人内心的感怀巧妙融合,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近代西北史地研究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书以裴景福的流放路线为清晰线索,这一路行程极为漫长,逾 11720 里,且历时 370 余天。他从广东南海出发,一路向北向西,最终抵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足迹横跨中国南部至西北腹地,仿佛在华夏大地上绘制了一条独特的弧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裴景福详细记录了沿途的诸多方面。自然地理风貌是他记录的重点之一,不同地域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军事要塞也备受关注,这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战略的重要性。民族风俗更是丰富多彩,例如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围郎”,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其舞蹈形式、表演场景以及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物产方面,对哈密瓜的记载尤为详尽,不仅提及哈密瓜的种植方法、生长环境,还深入阐述了其作为贡品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裴景福以“囚徒”这一特殊视角来观察边疆,这种视角赋予了他的描述独特的情感与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既描绘出了如“天山积雪冻初融,哈密双城夕照红”这般令人心醉神迷的壮美风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疆景色的雄浑壮丽;同时,也如实记录了戍卒们生活的艰辛,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不易,以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相互交融的生动画面,使读者能够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多重身份视角,这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官员,裴景福凭借其敏锐的战略眼光,深入分析了西北边防战略。他详细探讨了天山走廊的军事价值,阐述了其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同时,对驿站系统的分析也颇为深入,驿站作为当时信息传递和军事补给的关键节点,其运作模式、分布特点以及在边防中的作用都在他的笔下得到清晰呈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为学者,裴景福对历史地理问题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卓越的研究能力。他对黄河源头、昆仑山地望等重大历史地理问题进行了严谨考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实地考察以及深入思考,对传统的“河源重源说”提出了有力驳斥,为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依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人的角度,裴景福擅长以诗证史。例如在《哈密二首》中,他以“十里桃花万杨柳”这样生动的诗句,巧妙地对比了中原与西域春色的差异,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暗含着对边疆治理的深刻思考,将文学的美感与历史的厚重感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裴景福还是一位收藏家。他在书中记载了沿途所遇到的金石书画鉴赏经历,其中敦煌文书中的粟特商队木牍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记录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更为研究古代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对各类事物的详细描述使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哈密瓜为例,他描述哈密瓜“色黄明如缎,味甘如蜜”,如此细致的记载成为研究清代西域物产的重要文献依据,让后人能够清晰了解当时哈密瓜的特征与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对林则徐流放事迹的追述“风霜其操,铁石其心”,不仅展现了林则徐坚贞的品格,更为近代边疆史补充了珍贵的细节,使这段历史更加丰满立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学价值方面,《河海昆仑录》的文风独树一帜。它兼具桐城派的典雅,用词考究、行文规范,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边塞诗的苍劲,在描绘边疆风光与生活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豪迈雄浑之气,这种独特的文风被评价为“洞心骇目之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冲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裴景福在《河海昆仑录》中提出了“经营西北”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与陈寅恪“中国必循汉唐轨辙倾力西北”的预言以及吕思勉“开发西北将改世界格局”的论断相互呼应,共同体现了对西北边疆重要性的深刻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对天山烽燧、屯田制度、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山烽燧作为古代边防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功能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在裴景福的笔下得到详尽阐述;屯田制度对于边疆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也被深入探讨,包括屯田的组织形式、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族政策方面,他分析了当时清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及其影响,这些内容为清末边疆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对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河海昆仑录》中留下了丰富的印记。书中记载了多元文化在这条古老道路上的碰撞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密回汉双城的共存与互动,展现了不同民族在地域上的共处与交流,他们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粟特商队贸易的记录,让我们看到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以及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经济交流中的重要角色;景教铜十字架的发现,则揭示了宗教文化在丝路上的传播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维吾尔音乐舞蹈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从“更与围郎弹一曲”这样的描述中可见一斑,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作为一部“贬谪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裴景福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叙事紧密相连,在流放的困境中,他既抒发了“不辞烂醉住伊吾”的豁达情怀,展现出面对逆境时的乐观与洒脱;又通过《睫闇诗钞》延续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士人精神,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坦然面对、坚守内心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流放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他们在困境中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版本演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版于 1906 年以木刻本形式问世,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历史变迁等原因,这一版本如今已极为罕见,成为藏书界的珍品。1914 年,安徽官纸印刷局推出了第二版,这是现存较早且较为重要的版本,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1938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铅印本,该版本在内容上略有删改,可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需求等因素进行了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现代,2002 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点校本,由杨晓霭精心点校,为读者阅读和研究提供了便利;2016 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又推出修订版,这两个版本均纳入“西北行记丛萃”系列,进一步推动了《河海昆仑录》的传播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代陶瓷专家陈万里在西北考察时,将此书随身携带,可见他对此书的喜爱与重视程度,他曾称“为之神往”,足见该书对他考察研究的启发与吸引力。在国际汉学研究领域,日本、欧洲的汉学家亦将其与《辛卯侍行记》《西征续录》并列为丝路研究的必读之书,这表明《河海昆仑录》在国际丝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世界了解中国边疆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在学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洪亮吉《伊犁日记》、林则徐《荷戈纪程》等作品共同构成了清代边疆行记的经典体系,成为研究清代边疆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钱锺书对其赞为“淹雅宏通,巨眼高识”,这一评价高度肯定了裴景福在书中展现出的渊博学识、宏大视野以及卓越的见识,进一步彰显了该书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代,《河海昆仑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西北生态、民族关系的观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裴景福对哈密烽燧的考证,为现代学者通过热红外成像技术复原汉代引水暗道提供了重要启示。这表明,古老的文献不仅记录了历史,还能为现代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和方向,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海昆仑录》不仅仅是裴景福个人流放生涯的诗意记录,更是近代中国边疆史、文化史与精神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正如裴景福在自叙中所言:“万境入于目,印于脑,而达于心……吾但写吾心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士人视角”重构了西北边疆的文化图景,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以及在历史学、文学、民族学等领域所展现出的多维价值,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为后人研究历史、理解文化、感悟精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