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非洲回来巳一个月了,脑海中还不时会闪现在非洲拍摄的点滴。非洲与我,有不解的情节,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生命,犹如一块磁铁,深深把我吸引。记录是旅行的另一种呈现,趁着余兴犹在,写下这篇游记,供日后回味。</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五日,从上海浦东飞迪拜,转机飞往南苏丹首都:朱巴。这是我第十次的非洲之行。</p><p class="ql-block"> 南苏丹,非洲最年轻、最贫穷、最危险的国家;南苏丹,非洲最神秘、最原始、最出片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去南苏丹拍摄,并非易事,行前就把相机、镜头报备到了南苏丹海关,同时办理了拍摄许可证。首都朱巴被告知不允许拍摄。很遗憾,这个国家首都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扺达首都朱巴,40度的高温一下子烤得大脑一片空白,在飞机上就感觉心脏早搏,十分难受,幸好在我们吃午饭的中餐馆附近有中国人开的一家医院,饭毕赶紧去看了一下医生,做了心电图,(因为后面四天,我们将露营在原始部落,如出问题会很麻烦)还好,上帝保佑,配了点药,行程可以继续。到宾馆稍事休整下午前往首都附近的蒙达利部落。</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开的医院看病,很是亲切。行摄地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出现此状况。岁月不饶人,看来要完成我心中的目标,必须要有争分夺妙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苏丹共有六十四个民族部落,我们此行将探访隐世神秘的五个部落。下午前往蒙达里部落预热拍摄,这个以牛为中心,与牛形影不离的部落,直接巅覆了我的认知。今天先找一下感觉,看一下场景,感觉非常震撼。这个部落我们将在拍摄完其他部落后返回首都时,专门前来拍摄二天。夜暮降临,欲罢不能,夕阳下的蒙达里部落,梦幻般美丽,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部落的男人们坐在牛栏里海阔天空</p> <p class="ql-block"> 日落时分,部落的小牛倌把牛群赶往牛栏</p> <p class="ql-block"> 童心难泯、快乐的部落小顽童</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九点从朱巴出发,前往博雅部落。一百八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行驶了十个小时。途中经常遇检查站,付点小费,这在非洲已司空见惯。用钱买时间,合算。在赤道省省会托里特办理了外国人落地注册手续(很有必要,如遭绑架可知地方),博雅部落就剩最后的六十公里。最后丛林戈壁的土路,路况极差,极其巅簸,或许这就是原始部落与现代文明的一道分界线:很难进,出不去,部落才得以保留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 博雅部落人口二万左右,其部落的起源也彼具戏剧性,原属穆尔勒族,在一次晚餐争吵后分道扬镳,迁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山区。这种分家后另立山头、形成自己特色的部落,在南苏丹並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生活清苦、家徒四壁,典型的博雅部落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 部落里正在盖新房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落为我们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 博雅部落的女性十分喜欢在身上用刀刻上疤痕,这种特殊的纹身,过程十分痛苦,但她们以此为美。</p> <p class="ql-block"> 博雅部落的女人十分喜欢打扮装饰,富有想像力的头饰、面饰别惧匠心。原始中融合了现代元素。</p> <p class="ql-block"> 博雅部落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 下午拍摄完博雅部落,驱车前往托波萨部落。路途的景色同样让人心生向往:原始、野性、自然。</p><p class="ql-block"> 正在打水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 这个博雅女人的疤痕纹身很有特点,下车抓拍了这张照片。生活在非洲撤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落人,都有这样的习俗,在身上纹身,这种疤痕纹身,俗称“凹凸纹身”。通过创伤修复形成疤痕的身体改造,其制作依赖精准的切割以及对疤痕生长的控制以及用草药、植物膏的充填形成凸起的形状,整个过程包括:切割、灼烧、针刺、充填等,纹身过程不用麻药。疤痕纹身常作为部落归属、成年仪式、婚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这个女人背上的疤痕,精致、漂亮。能想像到在身上做这样的疤痕纹身,需要承受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露营,画面很美丽,现实很残酷。白天四十度高温,夜晚帐蓬里闷热无比,不能洗澡,随车带的水仅能满足做饭饮用。连续四天,确实需要一点勇气去面对。</p> <p class="ql-block"> 扺达托波萨部落,夜幕已降临,安营扎寨,乘着微光,前往部落打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部落的生活劳作,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水电全无的部落,生存环境实在令人担忧,拍摄这样的画面,自己心也在颤抖。</p><p class="ql-block"> 妇女用石头研磨谷子,磨成粉,然后用水搅拌烧开,这是他们的主食。</p> <p class="ql-block"> 从这二个部落女人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无欲无求,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才能知足现在的生活。人,需要有一点非洲人的心态:享受当下。</p> <p class="ql-block"> 上午前往托波萨部落拍摄,天气阴沉,云层压得很低,估计会有大雨来临。</p><p class="ql-block"> 托波萨部落,位于南苏丹东赤道省附近, 人口二十万。该部落是南苏丹东部部落中最骁勇善战的部落之一。历史上该部落为了角夺资源和牲畜,与周边部落冲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p><p class="ql-block"> 有朋自远方来,部落组织了欢迎仪式</p> <p class="ql-block"> 身披豹皮的部落妇女,在部落中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头饰、面饰和挂件,是这个部落女性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远离尘世的原始部落,得知有客人造访,附近村庄的部落人纷纷携老带幼赶来,一睹为快。彼此心态都一样:他们看我们新鲜好奇,我们不远万里来此,也是图个稀有。这个部落的原始,出乎意料,拍摄期间我们给美金小费,他们不收,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美金是何物。</p> <p class="ql-block"> 拍摄不久,大雨倾盆,只能躲在高脚屋下避雨。</p><p class="ql-block"> 雨中的部落女孩</p> <p class="ql-block"> 托波萨部落的住宅,都是用木棍、茅草搭建而成的高脚屋,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雨季。在南苏丹,一年就旱季与雨季二个季节。</p><p class="ql-block"> 部落的妇女儿童在高脚屋下躲雨</p> <p class="ql-block"> 一脸无奈的母亲,与我同在高脚屋躲雨,怀中熟睡的婴儿,只露出了一只小手。征得同意,给她拍摄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高脚屋,设计非常合理。夏天,部落人坐在高脚屋下,可以免遭太阳辐射。部落所在的区域,夏天气温基本都在四十几度。</p> <p class="ql-block"> 纹面的 托波萨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拍摄完部落,我们即将离开。这时才发现,现场来了这么多部落人。</p> <p class="ql-block"> 下午原计划要去吉耶部落拍摄,一场大雨浸泡了干涸的大地,虽然都是四驱越野车,但在泥泞的土路上汽车根本使不上劲。派了一辆车前往探路,不多久便返回。吉耶部落地处偏僻,远离文明世界,内心很是想往,无奈非洲热带丛林的雨天十分危险,勉强进去了,如果继续下雨,就出不来了。在拍摄托波萨部落时,幸好遇上了几位吉耶部落的女人,吉耶部落因疯狂的面部纹饰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纹面的吉耶部落女人</p> <p class="ql-block"> 没去成吉耶部落,临时在一个名叫卡波埃塔的城镇住了一个晚上,终于洗上了澡,打理一下日常,为下面二天的露营做些准备。第二天清晨,继续驱车赶往另一个部落。</p> <p class="ql-block"> 出发时天空阴沉,湿度很大,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从拍摄的角度看,这样的天气很应景:低垂的云层、青灰色的天空、黄色的茅屋以及身着色彩艳丽服饰的妇女的画面,确实很美。</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途中驻车休息,欣赏田野乡镇风光,感受非洲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样十分享受。</p><p class="ql-block"> 小伙子抓着自家的土鸡前往集市,换取生活的物资。</p> <p class="ql-block"> 姑娘们头顶刚宰杀的牛,前往集市</p> <p class="ql-block"> 买牛肉的摊位挤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 在南苏丹放牧,牧民都会带上枪,不是怕猛兽,而是防犯小偷。部落之间经常会因偷牛而发生的冲突。男人娶女人必须要有牛,因此对贫困的男人,只能采取偷盗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路遇狩猎的部落人。印象中非洲人用弓箭狩猎早已成为历史,今日路遇用弓箭狩猎的部落人,还是很吃惊。在非洲很多偏辟的地区,他们的生活、劳作几乎还停留在农耕时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扺达洛雅部落,这个部落坐落在东赤道省西部的山谷中。当时弱小的洛雅部落为躲避、抵御平原地区强大部落的入侵,选择把村庄建在山崖之上。爬了四十分钟山,来到部落,一路所见所闻,感觉这是一个十分安静、原始、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在屋前晒谷物的妇女</p> <p class="ql-block"> 用圆石把谷物研磨成粉</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部落遇到一个热闹的家庭,他们在庆祝家里添丁。</p><p class="ql-block"> 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在母亲怀中吸奶</p> <p class="ql-block"> 洛雅部落没有留下特别印象深刻的记忆,在南苏丹众多的部落里,这种弱小、默默无闻的部落,生存至今,肯定会有精彩的故事。只是我们是过客,没有时间去沉甸。</p> <p class="ql-block"> 下山回到露营地,一天奔波,只有在停下时才感觉疲劳。</p><p class="ql-block"> 我们营地晚上的安保</p> <p class="ql-block"> 露营地在山下一处学校的空地上,这所联合国援建的小学,空置了很久。学校没有学生来上课,他们不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在非洲拍摄中,经常会遇到这样被空置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驱车前往南苏丹最神秘的洛皮特部落采访。一行六辆越野车队,行驶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道路异常崎岖,越野车颠簸在没有任何车痕的土路上,窗外不时掠过稀落的村庄和牛羊。</p><p class="ql-block"> 行驶途中,越野车突然被赤身裸体的几个小伙子拦住,惊愕之余 ,一下子来了近十个。在得知他们没有恶意后,我们赶忙下车拍摄。实属可遇不可求,天降良机。</p> <p class="ql-block"> 兴奋的他们围着我们跳起了舞,此时,非洲的原始、野性、纯朴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在非洲大地舞台上精彩演绎。(画面都作了压暗处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驱车途中路边的一处村落,我们进入探访。一样的清贫、一样的原始、一样的纯朴。</p> <p class="ql-block"> 和谐的一家,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亲情和愉悦,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无关</p> <p class="ql-block"> 下午抵达洛皮特部落。这个部落生活在南苏丹东赤道州的尼罗河畔,人口约二十万。部落至今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依赖自然资源为生,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相对封闭,外界对其了解甚少。</p> <p class="ql-block"> 部落最鲜明的文化传统是“驼鸟”装饰,这种装饰,源于洛皮特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驼鸟具有强大的奔跑、耐旱能力,同时视力和听力极其敏锐。部落人把驼鸟作为图腾 ,是他们长期生存经验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部落人为我们表演“驼鸟舞”</p> <p class="ql-block"> 欢快的驼鸟舞</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南苏丹四个部落的拍摄,终于可以返城了。每天在近四十度的高温中拍摄,每天靠湿巾纸简单擦洗身体,每天在满天繁星下安然入睡,这种体验,本身就是物质之外的一种特殊享受:累,並快活着。</p><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二日,从洛皮特部落驱车一路狂奔,八小时扺达首都朱巴。晚饭在中国人开的餐馆狼吞虎咽,满足味蕾,幸福感尤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未亮,我们就赶到了蒙达利部落</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神奇的部落,一个举世罕见的部落,一个不是亲眼所见你决不会相信存在的部落。它就是南苏丹的蒙达利部落。男子额头上的V形疤痕,是蒙达利人典型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在南苏丹白尼罗河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蒙达利人终其一生与牛为伴,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安在牛栏边的家,随着太阳的升起醒来</p> <p class="ql-block"> 与蒙达利人厮守相伴的牛,学名叫安哥拉长角牛,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牛类,有“牛中之王”美誉</p><p class="ql-block"> 小放牛娃每天晚上会把牛用绳子栓在木桩上,第二天再统一赶往牧场。</p> <p class="ql-block"> 牧民与牛朝夕相处,他们能从牛的叫声与蹄印中分辨出自家的牛。蒙达利部落的婚姻习俗也深深根植于以牛为核心的社会体系中,男子拥有的牛越多,可迎取的妻子数量也越多。在部落中,牛是财富、声望与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部落人用一种特殊的木棍当牙刷刷牙。</p> <p class="ql-block"> 蒙达利人相信牛是“自然神灵的使者”,牛身上的一切物质都承栽着神圣力量,牛粪、牛尿在部落人眼里都是宝贝。每天晚上,蒙达利人都会在牛群中点上一堆篝火,火堆是连接现世与灵界的通道,上升的烟雾升入星空,老人说这是给祖先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部落的儿童会把牛粪收集在一起,晒干烧成灰。牛粪灰混合其它植物、矿物质等,用于他们日常的洗脸、洗头、洗身之用。</p> <p class="ql-block"> 牛粪燃烧后的灰烬含有天然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和抑菌效果。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却隐藏着蒙达利人世代传承的生存智慧。既起到驱虫、防晒、清洁皮肤的功能,又同时实现了与祖先的联结。</p><p class="ql-block"> 部落人正在用牛粪灰洗头擦身</p> <p class="ql-block"> 用牛粪灰作头部保养</p> <p class="ql-block"> 部落的女人用牛粪灰混合牛尿、牛奶及植物、矿物质等搅拌成糊状,给头发染色。</p> <p class="ql-block"> 蒙达利人的精神世界里,牛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他们对牛的呵护超越了人与牲口的界限。每天他们同样用牛粪灰给牛擦身洗澡,这种对牛的敬畏巳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p> <p class="ql-block"> 清晨,部落人习惯用牛尿洗头,这看似荒诞的行为,却蕴含着科学哲理。牛尿中的氨成分具有天然的清洁功能,可以有效去除头皮污垢,更重要的是:蒙达利人认为通过接触牛的“生命体液,能够获得祝福。</p> <p class="ql-block"> 早上起来,部落的小孩直接在牛身上吸奶</p> <p class="ql-block"> 一旦母牛失去牛犊,因情绪变化无常分泌牛奶时,牧民会跪在牛体前,用嘴对着牛的生殖器官吹气,刺激母牛分泌牛奶。</p> <p class="ql-block"> 这个刚学会走路的男孩,开始模仿大人的活计。</p> <p class="ql-block"> 部落的儿童在为羊接生。利索的接生动作感染了我们。一个新的生命降临,自然的力量给予了部落生生不息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二天时间在蒙达利部落拍摄,慢慢开始理喻了他们与牛的感情。与牛共生的理念巳溶进他们的血液,人牛合一,这是多么神奇的美丽组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天,母亲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们在牧场忙碌,她在给孩子们传授与牛共生的秘诀。</p> <p class="ql-block"> 每天,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便会来到牛栏,体会与牛共生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每天,起来给牛擦身洗澡,增进了解,培养感情。</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承了千年的蒙达利人与牛共生的动人故事,它不会消亡,因为牛是他们的图腾与精神寄托。这个美丽的故事一定会一代代流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地陪,蒙达利帅气一哥。感谢他带我们走进南苏丹、走进南苏丹神奇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四日傍晚,我们将离开南苏丹。一个星期的行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千苍百孔,百废待兴,内战一触即发。谁也没想到,争取到了自由的权利,砸碎了束缚的镣铐,最后却发现自己又站在了要大的牢宠里。</p><p class="ql-block"> 站在飞机的舷梯上,再次凝视这个国家,五味杂陈,能做的就是祈祷:愿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飞往索马里,去体验更多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