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艳的美篇

麦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长征,好少年,再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赣县四中B101班于都研学之旅</b></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负春光、快乐研学。新长征,再出发!2025年4月30日赣县区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走出教室,开启了于都研学之旅。B101班的同学们也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参与了这次有意义的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背着书包,怀揣热情,踏着轻快的脚步,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一路欢声笑语,笑靥如花!</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祁禄山红军小镇。我们的大部队在这里集合,进行了开营仪式。教官告诉我们,当年红军长征时,都是晚上行军。中央红军主力渡过于都河,准备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在祁禄山秘密行军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属机关以及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共3.5万红军,沿着于都县通往安远、信丰古驿道的祁禄山段山路,留下近20公里的红军长征小道。今天我们走的这一段全长5公里多一点,是保存最好的一段红军长征小道。同学们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走着,也在思考着昔日红军战士行军打仗的场面。这条红军长征小道不仅是长征精神的象征,也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生动写照。 </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红军长征小道,我们B101班的同学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同学们仿佛能感受到90年前中央红军部队在这里秘密进发,突破封锁线的紧张气氛。走在凹凸不平的小道上,可以想象当年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面对前方的堵截和后方的追击,展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小道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古木参天,竹海浩荡,让人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走完红军长征小道,我们像是穿越了历史的时空,留下的脚印紧跟先辈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同学们乘车前往酒店,稍作休整,在酒店等待用餐!用餐期间,他们也学习红军的精神,就餐有规矩,统一开饭,鸦雀无声,限时餐毕!</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到达的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刻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背面则携刻着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碑文。碑身为双帆船造型。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也可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传承精神、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我们来到长征渡口,于都长征渡口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它见证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于都人民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于都长征大剧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  在长征大剧院,同学们观看了中国首个红色文旅史诗级舞台剧,大型真人实景演出《长征第一渡》。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看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序幕《于都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 静溢的于都河畔,一位耄耋老人手提马灯站在浮桥上静静地等待,映于水面的那一缕乌亮,早已渐褪如霜。随着老人将马灯举起,红军战士的巨大浮雕被缓缓点燃,那段关于长征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再次浮现在同学们眼前......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幕《八万六千个告别》</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红军战略转移,当年,为了壮大红军力量,赣南百姓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妻送郎、母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情景不断涌现,最后一个郎送去当红军,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于都河本没有桥,于都百姓纷纷用门板、床板,其至寿材板,军民同心在滔滔的于都河架设浮桥。出发的那个夜里,英姑将自己亲手编织的草鞋送给了长哥并许下承诺:“我会一直等你回来”。擦去思念的泪水,战士们毅然决然踏上浮桥,迈向未知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幕《九死一生的承诺》</span></p><p class="ql-block"> 从于都出发,红军面临的是无数的艰难险阻。湘江之上,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江水。迷茫之时,遵义会议为他们点亮了前进的方向。泸定桥上,他们不畏汹涌的河水,爬上铁索,用身躯直面枪林弹雨……无论走了多远,战士们从未改变必胜的信念,也从未放下对家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幕《万水千山的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雪山之巅,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硬生生踏出了一条希望之路。自从红军走后,于都人民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牵挂着自已的亲人,每一个人都在期盼着红军的归来。战士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依偎在一起,幻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过度的疲劳与饥饿,很多战士都长眠在了这一望无际的草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幕《一生一世的守望》</span></p><p class="ql-block"> 自从长哥走后,英姑每天都会的他编织草鞋。可是长哥再也没有回来过。这些年,有人说长哥失踪了,有人说长哥牺性,听完她总是笑一笑,继续编着手上的草鞋,直到那草鞋堆成小山包一样高,直到自已从一位妙龄少女变成一位耄耋老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尾声《新时代的宣言》</span></p><p class="ql-block"> 于都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八万六千个生命最后凝结为八万六千颗火种,继续信仰之光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  为期一天的研学旅行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应该有很强的纪律性,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不论何时,都应该有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累的革命精神!B101班的同学们将带着梦想继续前行,走属于他们自己的新长征!加油吧,少年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