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天府之国。 </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句老话说是“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大概的意思是说四川物产富饶生活安逸山水秀丽,年轻人来了会沉湎于美食美女美景,从而会消磨志气无所作为,因此劝你年少时不要来四川;而年老了的四川人就更不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外面哪有四川好呀!况且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出入四川委实不是一件易事。</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一文中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华阳国志》中的《蜀志》则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以得见,古往今来四川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天府”,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没有到过四川,不是因为遵循老话“少不入川”,而是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现在有机会有能力去了,自己却已经到了桑榆之年,当然去了是会回来的,不会在天府之国悠闲逍遥留连忘返甚而“老不出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四川到的第一站是重庆,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去了涪陵,为的是去</p><p class="ql-block">看“白鹤梁”。这是计划中在四川要去的几个主要目的地的第一个。</p><p class="ql-block"> 涪陵在重庆以东,直线距离重庆 80 多公里。涪陵古城在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乌江古代称之为涪水,公元前的巴国在此建有王陵,涪陵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早上在重庆北站上动车,40分钟后到涪陵北站。涪陵北站在长江北岸,打车到长江南岸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要25分钟,16公里的路程。经过了李渡长江大桥和几段隧道,一路都是很长的上坡和下坡,只有在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老城区有一些平坦的路面。的士司机告诉我说在涪陵一般是骑不了自行车的,除非你是骑车作运动锻炼。</p><p class="ql-block"> 五一节前,前来看“白鹤梁”的人并不多,随着第一批进去的大概只有二、三十个人,于是一边听讲解一边拍照。不过,一心不能二用,常常是顾了拍照片,讲解没听全。</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在涪陵古城北面的长江江心之中,距离长江南岸约有一百四、五十米,是一道順着长江的东西向的花岗岩石梁,总长大约有1600 米,15 米左右宽,石梁的北面就是长江的主航道,而石梁的南面水比较浅,适宜停船,被叫作鉴湖。白鹤梁向东大约 1000 米,就是乌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口。石梁最高处的高程为 139.96 米,平时长期淹没在水面以下,仅在冬春枯水月份有几段会露出水面,到了极端枯水年份就会全部露出水来。传说是古时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于是得名“白鹤梁”。</p><p class="ql-block"> 这道石梁民间俗称巴子梁。每逢枯水季节,梁脊会露出水面。在唐朝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有人在石梁的最低水位线上镌刻了两尾石鱼,这两尾石鱼就成为了记录长江水文的开篇。经过宋、元、明三朝,到清代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川泸州知县、书法家孙海在石梁上刻上了“白鹤梁”三个大字。从此,这道石梁就被称为白鹤梁,长江江心里的一道石梁就此有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到了 1963 年,涪陵文化馆在石梁上作了最后的题刻收篇。从 763 年到 1963 年,时间跨度正好整整 1200 年。在这1200 年间,石梁上镌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作为水文记录的石鱼;有书法大家的题款;有历代文人的诗句铭文;有黎民百姓期盼福瑞的观音像和白鹤像;有到此一游的小记。斗转星移,江流千年。有的已经缺失不见,有的已经模糊难辨。现存于世的石鱼有 14 组 18 尾,文字有 175 则,11000 多字。汇集了来自全国近二十个省、七百多位留下姓名的官宦文人墨客,有楷书、篆书、隶书、行草各种书体手迹。白鹤梁成为了真正的水文和艺术的水下碑林,举世无双。曾看到有文章说白鹤梁是科学的,留下了一段长江千年水文史;白鹤梁是世俗的,留下了黎民百姓盼丰年求平安的内心愿望;白鹤梁是文化的,留下了文人雅士记事忬情、吊古怀旧的感怀咏叹。</p><p class="ql-block"> 1988 年,《白鹤梁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2 年,三峡大坝工程启动。按三峡库区设计蓄水水位要达到 175 米,白鹤梁将永久沉入水底约 40 米深。</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峡大坝工程中唯一要求原址保护的文物。但是,要在 40 米深的水下,既要保住文物,又要展示文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的原址保护方案历经十年,在天津大学等设计院所做的六、七个方案都被否决后,到 2002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的白鹤梁“无压容器”保护方案获得通过。但此方案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涉及到文物、水利、建筑、结构、航道、水处理水下照明特种设备等等许多专业。每一个专业的修改变动,都会牵扯到其它相关专业。其复杂性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2003 年至 2009 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历经六年多时间,水下部分和岸上部分得以完工。</p><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建成蓄水,自此,石梁上的白鹤最终成了江底之鸟。</p><p class="ql-block"> 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就是在白鹤梁题刻的上方做一个金属罩壳把题刻覆盖起来,沿罩壳边做一条观看廊道,罩壳内仍然灌满经过净化处理的长江水,使罩壳内外水压达到平衡。这样,白鹤梁上的题刻仍然处在水下,保持了它原有的环境条件。这是符合《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 1964 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中第六项:“保护一处文物古迹,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之规定的。</p><p class="ql-block"> 葛教授已经在 2023 年逝世,但是根据他提出的“无压容器”的理念建成的“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宫殿,是对他最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这次去看白鹤梁之前和回来后都化了不少时间查看了许多有关资料和报道,觉得白鹤梁保护的大环境是做到了,即这些石刻还是在原址、在水下。但水的水质还是改变了。原来长江水是流动的活水,现在三峡大坝截断了流水,在罩壳下的水虽然用的是经过了过滤的长江水,粗泥砂和一些杂质是没有了,达到了一定的清洁度,虽然罩壳内的水是循环䃼充的,但终究是流动性比较差的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微生物藻类很容易繁殖,水质很容易变混浊,影响观看,甚至会对石刻有负面作用。报道说 2009 年5月博物馆落成刚开馆三天,就因为藻类繁殖水质混浊无法观看而闭馆了一年多。馆方请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来会诊,改进过滤设备。后来博物馆甚至一度改用了自来水去替换长江水,成本巨大。虽然后来过滤设备经过了改造,情况改善了许多。但这个问题其实到今天仍然存在。仍然要定期由潜水员下去清理附着的藻类和一些微生物。因为这样的水下保护方式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因此遇到的问题,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想办法解决。还有,原来的题刻主要分布在石梁的中段,大概有 220 米长,现在博物馆提供观看的只有 70 多米最精彩的一段,占总长度的一半都不到,因此还有大量的题刻是看不到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措施保护起来,因为看水下展厅的模型感觉这另外一百多米长的题刻是没有被罩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最终,想来想去总觉得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一是那些题刻虽然多年来有许多研究者作了统计分类,并且都有了拓片,可以保存起来,但要看真迹就没有可能了,通过现在的水下观察窗去看,毕竟只能看个大概,离观察窗远的甚至只能看个模糊的影子了。与原来枯水季节,水落石出,可以踏上石梁,亲手触摸题刻和古人对面交融的感觉肯定是无法相比的。二是那些石刻原来虽然是要经受长江水流和泥砂的长年冲刷,肯定会有磨损,甚至几百几千年后最终可能会被磨平消失,但每隔三、五年的枯水季节毕竟是可以透出水面见见天上的艳阳和白云的,那只刻画生动的白鹤是可以扇翅起舞引吭高歌的,现在却是沉在水中永无出头之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4-25 记于旅途</p><p class="ql-block"> 2025-05-06 二改于灯下</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2009 年建成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紧贴着长江南岸。</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1988 年,白鹤梁水下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在二楼展厅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回到一楼,就要下到江底去看石梁了。</p><p class="ql-block"> 从地面乘 91 米长的自动扶梯斜着往下去,3分钟左右,垂直下降的高度接近 40 米。右上方的标尺告诉你下降时不断变化的高程数字。灯光魔幻变化,预示着将要进入水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随即到达 137.2 米的高程,这个高度与石梁的高度接近。还要走一段 140 多米长的水平的通道,走向江心的白鹤梁。</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时,墙壁上的灯箱告诉你,已经到达了江心。</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今天长江的水位是 157.8 米,于是可以算出我们脚下的地面是在水下 20.6 米。</p><p class="ql-block"> 如果三峡大坝蓄水达到设计的最大高程 175 米,那么就会在水下 37.8 米。</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通过直径 80 厘米的圆形观察窗观看白鹤梁。弧线型的通廊上有二十三个这样的观察窗。</p><p class="ql-block"> 粗粗计算了一下,这个观察窗的面积有 0.5 平方米,在今天的水位下,要承受 10.3 吨的压力。如果水库蓄水达到 175 米,那么它要承受 将近 19 吨的压力,加上安全系数,估计它应该能承受 25 吨以上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相机的焦距调到 100 mm 左右,可以最大限度的拍到“白鹤梁”三个大字。隔着厚厚的多层抗压玻璃和发绿的水,终究不是十分清晰。</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二楼展厅里的“白鹤梁”的拓片。落款是“卤州孙海题 时辛已初春也”。卤州,即现在的四川泸州。孙海,清代知县,书法家。辛已年,1881 年,清光绪七年,其时孙海 41 岁。</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而“中流砥柱”拍摄的效果更不太理想。一是拍摄角度较大,字体变形;二是受水的清晰度影响,字体的轮廓有点模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流砥柱”的拓片。</p><p class="ql-block"> 写于清光绪七年( 1881 年),题写者名叫谢彬。</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隔得比较远的题刻,很难看得清了。</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字,一个枯水季节是否能够刻完?</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在东端的观察窗向西看。</p><p class="ql-block"> 其实,通过水下的观察窗,只能看个总体的大概情况。真正要仔细地研究题刻内容,还是得找拓片。</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白鹤梁所有题刻中名头最大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留下的七个字:“元符庚辰涪翁来”。刻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刻。</p><p class="ql-block"> “熙宁甲寅孟春二十九日,泛轻舟同观石鱼于此。”</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刻。</p><p class="ql-block"> “济南张彦中,高都王绍祖,绍兴庚申仲春十有二日来观石鱼。”</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的题刻。</p><p class="ql-block"> “积雨初晴,江天一碧,徘徊终日而归。”</p><p class="ql-block"> 雨后天晴,水天一色,在石梁上徘徊观赏前朝留下的题刻。这短短十四个字,竟充满了闲情诗意。</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冯和叔题记。隶书。</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白鹤梁上仅有的两个观音雕像中的一个,是个送子观音。刻于清光绪二年(1876 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白鹤绕梁留胜迹,</p><p class="ql-block"> 石鱼出水兆丰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神仙福慧 山水因缘”</p><p class="ql-block"> 山东曲阜颜爱博等题记。(1931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1937 年雕刻的浅浮雕石鱼,佚名。</p><p class="ql-block"> 对它的评价是:雕刻精丽,运刀如笔,神韵自然,古朴苍秀。</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民国丁丑仲春 偕弟德修 德禄 德禧 遊白鹤梁观石鱼</p><p class="ql-block"> 双鱼石出兆丰禳,弟后兄先叙雁行;</p><p class="ql-block"> 白鹤不知何处去,长江依旧水泱泱。</p><p class="ql-block"> 文德铭题 刘冕阶书”</p><p class="ql-block"> 民国丁丑年,1937年。</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白鹤时鸣”。</p><p class="ql-block"> 这是镌刻在白鹤梁上唯一的一只白鹤。1937 年,涪陵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冕阶先生出了画稿,请了最好的石刻工匠把白鹤镌刻在白鹤梁上。使白鹤梁真正成了白鹤梁。</p><p class="ql-block"> 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成了江底之鸟,再也不能展翅引吭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 1963 年涪陵县文化馆在石梁上镌刻的收篇之作。白鹤梁上延续 1200 年的题刻到此收官。</p><p class="ql-block"> 文字内容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 鉴湖,石梁南侧与堤岸之间,水浅,适宜停船,古称鉴湖。)</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峡大坝建成前白鹤梁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的情况。可以看到朝北的石梁比较平缓,上面布满了题刻。</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石头是千年永存的,于是官宦文人都想在此题个诗句写个铭文落款留下自己的大名,盼望能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在白鹤梁博物馆东面的长江大堤上回看长江。那两根粗大的管道里就是上、下到水底的自动扶梯。</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姐順着坡度很陡的石级,向下走了 23 米左右,在长江里洗滌东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底白鹤】</p><p class="ql-block"> 涪陵新城沿长江的滨江大道,高层住宅林立,这是真正的江景房。</p> <p class="ql-block">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