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堂决议</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烟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下</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为移民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翩翩,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p> <p class="ql-block">解手、背手、连手。</p> <p class="ql-block">牌坊</p><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处</p><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虽已不在,但它的根系深深扎在每一个后裔的心中。那是一种血脉的延续,一种对故乡的眷恋。无论身处何方,大槐树的子孙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它就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让那份关于家乡的记忆永远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二代、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树(仿)</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是“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为五尺,女一庹为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槐树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寺庙规模宏大,佛像庄严,香客络绎不绝。由于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千年古刹历经劫难,见证迁民,遇祥和盛世,重现辉煌,等待着广大移民后裔回到家乡寻根祭祖.</p> <p class="ql-block">终见翟氏家谱,遗憾的是只有山东、河北、辽宁等地部分翟氏后裔捐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