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生活里的常用字:覙缕 蝼 蒌 垅

般若石

<p class="ql-block">家乡生活里的常用字:覙缕 蝼 蒌 垅 </p><p class="ql-block"> 覙缕IuóIǚ逐条详尽地陈述。覙缕这个词对我母亲来说是个教子的方法。她年轻时候,任凭我们怎么作人,她会逐条给你暗暗记下,待十天半个月后。妈妈就会一把掐捉住我们,让你站在她的对面。她坐在炕沿上说:我给你覙缕一下,看看你都干了些啥?然后清清楚楚地一条一条地细说,一样都不会落下,就像她手里拿个帐本在宣读你的罪过,让你不得不乖乖地低头,妈妈的数落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轻易不敢在她那里犯错误。</p><p class="ql-block"> 蝼Ióu,蝼蛄,又叫喇喇蛄,土狗子,地喇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褐色,有翅,前脚像两个木梳似的大筢子很强能掘地,专吃农作物的根。</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小时候,由于人们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这种昆虫很多。倘若你夏天在路灯下去寻这虫,你很快就会拣拾一大口袋拿家喂小鸡。粮库的囤子底下这种昆虫更多,即使白天,用棍子一掘也能捕到好多,有时装瓶里两天就臭了。南方有些地方也会把蝼蛄当作油炸食物。</p><p class="ql-block"> ​蒌Ióu,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这是《新华字典》的解释。其实在现实生活里蒌蒿是一种从南方到北方全国多个省份都吃的野菜。东北人叫蒌蒿为柳蒿,因其叶形似柳叶,只是要窄细得多。由于它有天然香气,鲜脆可口,春天用它包包子、饺子,也用它熬土豆条,还用柳蒿焯水后蘸酱吃。南方称之为蒌蒿,好多地方用肉清炒,我在成都、长沙、池州等地都吃过这种菜。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中“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更是让蒌蒿的文名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垅Iǒng,(1)农作物的行或行与行间的空地。这是《新华字典》的解释,太冬烘先生了,缺少生产实践经验。而现实中是在地表由犁或镐耕出来的有高低起伏的叫垅,田垅中高起的部分叫垄台,上面播种种庄稼,低处的叫垄沟,打多条垅构成田地。(2)田地间的埂子即垄上。张明敏的《垄上行》的垄应是本意。《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垄也应是这个意思。在生活实践中又叫地头。这地头也是蹦蹦戏产生的地方。人们劳动累了,就到地头去休息,扯会犊子就打打闹闹,放松放松,有时讲些少儿不宜的荤段子。能说会唱的就整几句,久而久之连蹦带跳的就产生了东北的二人传,内蒙古等地的二人台。手里没什么道具,就拿出擦鼻涕的手卷耍,于是有了转手卷唱戏的特点。所以二人传早年在民间少儿不宜,适合在村屯演出,再后来经过文化人改造成了可登上台面的素口。又受话剧等影响产生了拉场戏,是吉剧、龙江戏、辽剧等的祖宗。由此可见田间地头的蹦蹦戏是东北剧种的基础,东北的地方剧种都接地气,有地垅沟的疲倦的味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