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情缘陶都宜兴行

游龙

芜湖老年大学太极班的部分学员和一些好友随着春天的步伐,乘坐大巴,一路欢歌来到了宜兴宜兴丁蜀镇大港村朱雀门大酒店。<div> 农家乐很多人都认为是现代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产物,实际上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诗篇中有“农家农家乐复乐-----“诗句。远在在陆游之前的北宋英宗时诗人、文学家彭汝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文科状元,)就在《鄱阳集》诗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丰年谁及农家乐,老稚欢讴自涤场”的诗句。农家乐的如果能申请专利的话当属彭汝砺了。尽管如此,陆游是公认的古代在诗歌里使用农家乐一词最多的文学家。唐代著名诗人盂浩然在他的《归去田园》一诗中则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典型的农家乐场景。</div><div>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老百姓的富足带来了生活上的衣食无忧,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自然和淳朴的生活方式。成天生活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噪音纷扰的城市氛围中,更加向往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农家田园生活。这种需求进而催生了往返接送、包吃包住、设施齐全,价格优惠、环境优美的农家乐应运而生。</div><div> 老年大学太极班的学员们非常喜欢这种短期的旅居方式,费用不多,食宿如意,又能聚到一起,早起打打太极,上午游览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下午闲来打打麻将和扑克,好不快哉! </div> 手机拍摄的随意性记录下大家快乐的每一瞬间。 农家乐就餐的大堂的屏风前的一对陶瓷花瓶制作精美,体现了陶都的精湛工艺水平。寄托了了酒店主人的”年年有鱼(余),金玉满堂“的吉祥寓意。 另一只花瓶瓷绘画上南极仙翁骑乘仙鹿,女寿星麻姑和仙鹤相伴,图中还有寿桃,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只要是天气好,每天早晨大家太极拳操练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安排好各自的住宿,就过中餐,稍加休息,大家随着大巴车来到了”窑湖古镇“宽敞的停车场。 由二家集团投巨资在宜兴张诸镇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共同营造了“茗岭窑湖小镇”,将自然生态和传统的文化巧妙的融合,打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小镇风情的生态旅游景区。 游客接待中心宽敞、明亮、色彩丰富、功能齐全,能够同时接待众多的游客。 窑湖小镇顾名思义就是古窑文化和湖泊相依的小镇,依山旁湖,各种仿古建筑散落在湖畔和山林之间。 复制的古龙窑和龙窑窑址的展馆 展馆里陈列着一些陶都宜兴历史上一些名贵陶瓷的复制品。 仿制的古龙窑窑址 栩栩如生的罗汉雕塑散落在仿古龙窑窑址的山坡上,展现了宜兴精湛的陶瓷工艺。 拾级而上的台阶的两侧排列中陶缸,成了游客观赏留影的打卡地。 古代烧窑前的祭祀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包括祭拜祖师爷、祭窑,准备各种丰盛的贡品。<div> 经专家考证,古代的宜兴的唐代古龙窑窑址就在宜兴丁蜀镇,依靠山脚依势旁水,山势如龙,从而建龙窑。景区内复制的龙窑其地形就和古代龙窑地势十分形似。</div> 古代陶泥的制作工坊。 仿制古代的木制运输车辆。 这是景区精心打造的江南水乡场景,也是游客最热衷留影的打卡地。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伊人在旁。 人在景中,景在镜中。 这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就是“卢象升祠堂”,里面陈列着卢家的史迹和卢象升本人的诗文。 卢象升是明末抗清大臣,在河北巨鹿深陷数万清兵而不惧,激战三日而壮烈战死,葬于家乡宜兴。<div> 原卢忠肃公祠(卢象升祠)建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长桥河南岸、东撒珠巷(简称东珠巷)东端,为清代所建祭祀卢象升的专祠。现在景区所建造的是仿照该祠堂规制所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历史文化教育。</div> 制作精湛的木制四柱三楼雕花木牌楼。 窑湖小镇把园林小品与路、亭、阁和廊的各自美感融合在一起。 窑湖小镇里也开设了不少商铺,这些店铺的特点就是装饰精细,经营品种各自专一,不会产生不同的店铺售卖同样的产品而造成不必要的竞争。 这样的黄包车只能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才能见到,现在却成了历史生活的回顾了。 传统的工艺竹制品,既可以当装饰品,又可以家用。 看了好一会都没有弄清楚这是木雕还是陶制工艺品?看到商家在忙,又不准备去买,哪好意思去问,只能拍张照片留个纪念吧。 店里的紫砂制品很漂亮,制作工艺一看就很精湛,不让拍照,身上又背着包包,唯恐不小心碰着磕着,还是远远拍张照片安全。 月拱桥,水榭,碧绿的池水,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 石板桥,孔桥,水岸仿古民居共同构成一幅苏杭水乡古民居的场景。 如果不是少女手中拿着手机和墨镜,边上还有现代人在拍照,我们都怀疑穿越到了古代。 这个地方原来是没有湖的,是两山夹一谷的溪滩,后来修了一条拦水坝,拦水蓄水而造就了今天景区的窑湖,成就了窑湖小镇。 这是景区打造的“窑湖繁花之境”,轻雾飘扬在山谷中,鲜花和仿真花共同构成了梦幻般的“繁花里”。 堆满陶艺产品的码头,远处的紫砂塔,绿茵茵的河道共同构画了陶都水乡的盛景。 方塔多建于南宋,窑湖这座仿南宋的紫红色方塔可不简单,是用宜兴当地产的紫砂矿所制成的紫砂泥所烧制,这在全国也是独一份。 从背影看,手持相机拍照的美女好像是外国人,她用手机拍美景,我也拍下美女的倩影。 俨然一幅山村美景! 风雨廊桥 窑湖小镇的音乐喷泉白天和晚上定时喷放,尤其在晚上更是窑湖小镇夜晚的一颗明珠,可惜的是我们游园的计划是白天,只能是一种遗憾了。 窑湖小镇就建在茗岭,因此商业街就命名为“茗岭街'了。 仿造的古戏台,就是不知道这个戏台是个摆设还是物有所用。 这个摊位清一色的葫芦,小青年喜欢,问津的人还不少。 这是街角的一个小品,邮筒、铃铛、红色墙体,配上”铃声一响,地久天长“的祝福语,成为青年男女和小孩们留影打卡地。 时间有限,小镇里有不少这样的小城门楼子,不知道里面的用途,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去一探究竟。 这里是”社火广场“,每天这里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有《千年窑火颂风华》、《扎马宴》音乐派对和《越燃越青春》篝火狂欢派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时光之窗 虽然窑湖小镇是精心打造的景区,但是其优美的环境和典雅的建筑风格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天气发生了变化,天空不时下起了小雨,按照原来预定的游程,我们乘车来到了宜兴大潮山福源寺。我们都不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不会冒着不时飘忽的雨丝和肆虐的阵风来烧香拜佛的,而是农家乐大堂上张贴当地景点介绍,大潮山有3公里长的小长城,因而慕名而来。 到了福源禅寺才知道,小长城是连接福源禅寺山门,围绕大潮山的3公里的小城墙。<div> 山门楼右侧的四个字的匾额书写何字(不认识)无从考证?而左侧山门的匾额是书写的是“紫砂始源”,经考证,源出紫砂壶鼻祖吴颐山曾读书大潮山。他在大潮山福源禅寺中组织并参与设计制作的泡茶用壶,其上均刻“供春”二字。按照“供春”一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供”为壶,“春”为茶。也就是说,冲泡散茶的紫砂壶就可以叫供春壶。所以大潮山也就成为“紫砂始源”所在地了。</div><div> </div> 福源禅寺山门高大,不太像寺庙的山门,有点像城池的城门楼了,可见现在寺庙真的很富有啊!<div> 城门洞里中央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塑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握宝珠。<br><div><br></div></div> 福源禅寺始建于南宋,兴盛于明代,有人说是地藏王道场,实则不然。九华山因其特殊的宗教地位和历史背景,被正式认定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其他寺庙不能称为地藏王的道场。而其他寺庙虽然可以主供地藏王菩萨,但它们并不具备成为地藏王菩萨道场的资格和条件。 地藏殿 地藏殿下的廊璧上有六幅佛教文化的人道、天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的浮雕壁画,雕琢工艺还是很精湛的。 描述”天道“的浮雕壁画 描述”地狱道“的浮雕壁画 放生池 中国大部分寺庙的布局大都是一样的,天王殿里四大天王分列两侧,殿后依然是护法神韦陀了。<div> 天王殿台阶中间分别是雕刻了”重建福源禅寺记“和”双龙戏珠“的汉白玉陛阶石。</div> 天王殿的后面是一个广场,中间是一个笑容可掬的福娃,这在我见过的寺庙中还真是一个创新,亲民啊! 寺庙里最大的殿就是大雄宝殿了,正面八个盘龙柱。本来是想进去看看,不料手机传来催促返程的话音,只能顶着狂风阵雨返程了。 大雄宝殿前的八根盘龙立柱护卫着佛殿。 一个竹篱笆围起来的”锦云亭“和碑刻的庭院,还有残破的雕塑。据说这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老师曾在这里抟砂(制作紫砂泥),同时这里也是陶都历史上最早的名壶”供春“产于此地。 一块巨大的卵圆石雕刻着书法精美的”苏东坡阳羡帖“。苏东坡阳羡贴就是苏轼在阳羡委托朋友买田时朋友之间的信札。信札虽只有50余字,其书体刚健阿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系苏氏晚年手笔,署款“轼再拜”。乾隆年间入清宫收藏,帖有宝玺及名家鉴藏印40余方,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流传下来的名帖。 大潮山福源寺原来是没有城墙环绕的,因大潮山树木茂盛,山下走水容易殃及山林和寺庙。为了防火和防止盗采林木,2005年道2018年历经14年,募款3000万,修建了3000米的小长城(名僧赐名《法王城》),成了今天宜兴旅游的一个景点,也给福源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div><br></div> 天下名山僧占多,大潮山在宜兴的历史上是陶土的主产地,也是紫砂壶创制地,相传曾经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隐匿处,也是历代名士游历之处,能算是宜兴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了。 离开大潮山,迎着风雨来到了宜兴一条有名的“蜀山古南街”。<div>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西麓,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商业街。古南街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长约一公里,目前保存完好的老街长370余米,宽2.4-3.4米,地面均以长1.4米的整块花岗条石铺砌,街道两边大都为两层铺面。</div> 很温馨的是古南街在街头专门为游客设置了一间“蜀山古南街文化客厅,里面有圈椅和热水,还是蛮有人情味的。 古南街是宜兴现存最为完好的一条古街,街里的住户多半从事紫砂品生产和销售。 本来认为这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和那么多古镇相比不会有多大的颜值,结果看了以后才令人刮目相看。<div> 小镇不是很大,青石条铺就的街道显得古朴而典雅,当前街边的商铺大部分销售的都是紫砂工艺品和装饰品。<br></div> 琳琅满目的陶瓷仿制品,其外观形状、色彩、质感和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非常相像,达到以假乱真的感观。过去出去旅游, 这种工艺品每次回来都是买一大堆,到现在还堆放在博古架上,弃之可惜,只能蒙尘了。现在年龄大了,出门只买马上能吃和能用的东西,而这些漂亮的工艺品就让给年轻人了。 商铺的铺面的装饰家家都很考究,给人一种美感。 这些商铺都不是很大,但是每一家经营的品种各不相同。 有不少的商铺既是商铺,也是生产紫砂品的工坊。 古南街和古北街隔着蠡河相望,街的东头和西头各有一座桥相连。 年轻人如果来到这里,肯定会喜欢各种陶艺品,多少都会淘到自己心仪的工艺品、装饰品。 这里的商铺的老板可能就是当地有名的陶艺工艺大师,一边经营商铺,一边制作自己心仪的作品。 老宅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仔细欣赏每家每户的装饰,你就会有新的感悟! 精雕细琢,聚精会神! 每一家商铺就是一方小天地。 宜兴最后一站就是“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了,陶瓷博物馆也是国家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藏品我就不在此一一介绍了,另作她篇了。 博物馆的宣传画 三楼有国家专业机构颁发的陶瓷工艺师证书的工艺师在现场制作紫砂壶,游客如果喜欢也可以现场售卖。 随行的游友当场就花800元买了一把壶,物有所值,买的有点便宜啊!<div> 三天的宜兴农家乐之行收获还是很大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