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好变老了吗?

千里相会,顺流而下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写于毕业四十年校庆刚过。基于个人家庭经历,观察和感受,思考该如何为必将到来的晚年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世界被疫情打蒙了的2020年10月,封控四起,航线停飞。看到“育儿养老”的晚年生活无望,父母从几十年被动积累下来的家产里挑出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放上了搬家卡车,身后遗下一地过去肯定不舍得丢的东西(包括房产证!),在亲友的帮助下搬来了通州东邻本不需要自带家具(所谓拎包入住)的养老院 - 河北三河燕郊的燕达养护中心。那年他们86/83岁。</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父母有能力走路,搬东西,收拾好新家,也有能力倒几趟车返回原住地补办了房产证。在燕达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惶恐,新鲜,兴奋,后悔,想“回家”,适应,当然还有不堪回首的疫情(需要隔着养老院的铁栏杆向小贩们买菜),终因2022年8月母亲脑梗,2023年10月卖掉原住房而把燕达当成了家。</p><p class="ql-block">如今四年半已过,回想起来总遗憾母亲的脑梗没能利用上燕达的优越条件。她觉察到了腿脚不对劲儿却说“睡一觉就会好了”,到第二天就诊早已超过了关键的发病头2-3小时(希望所有读者得到教训!),结果是全身瘫痪,失去了“民事行为能力”和与父亲斗气斗怒的可能。</p><p class="ql-block">今年91岁已过的父亲头脑仍清晰,但有各种老年疾病:听力和视力皆大部分丧失,患帕金森症,换过膝关节,开着电视打瞌睡。如今操作着一辆电动轮椅在院内商店或食堂购物(东西放在“汽车后备箱” - 一个挂在轮椅靠背后的大口袋里),去银行取钱,找喜欢的地方晒太阳,顽强地穿梭在医院的挂号门诊化验缴费取药住院各处,进出电梯(设想请一电梯的人给轮椅腾地方,或者开着电动轮椅在小空间里180度掉头),为自已寻医就诊。偶尔呆烦了他会大声嚷嚷要换养老院,直到这次被我吓唬到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我回来了,平日可能一两个菜就够,这时候隔三差五的“开车”去院内食堂仪式般的买好几样他认为最好的菜。</p> <p class="ql-block">上图封面是在台北机场不小心摄入的,它让我联想到一位有着坚强意志,乐观助人的台北朋友 Joy(微信名:轮动人生),坐轮椅却像普通人一样跑遍世界,旅游或创业。</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父母租住在燕达的家里。父亲坐个小板凳看着电视(他说看不清楚主要靠听),护工(一位心肠好,乐观直率又非常能干的东北大妹子)在从轮椅把母亲“搬”上床(我试过,非常沉,父亲两年前也试过结果闪了腰)。晒出这张“普通家庭照”是想提醒自己别“有福不知福”,曾有朋友听我提起父母仍在非常羡慕,朋友圈里也时不时可见有人在重要日子里表达想念父母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现在介绍一下燕达养护中心,读者里不能像我这样频繁来访和长住过燕达的,籍此可以了解一下养老院的生活。该养护中心和北京通州隔潮白河相望,有庞大全面的养老设施特别是精心维护的美丽大花园。其居住成本足以让本地人叹为观止。燕达住户大部分来自北京的各大中央部委机关,军队,中国科学院及高校等事业单位,平均年龄85岁。</p><p class="ql-block">这里人口的大概三分之一以轮椅代步,以至第一次在燕达的物美超市里看到人们在收银台前排队交钱时,我脑子里马上抽象出一溜空轮椅在排队的画面。居民们很遵守一日三餐加午休的作息时间,该热闹的时候热闹,该安静的时候安静。白天太阳好的时候大家三五成群地扎堆儿在小广场和街边长椅旁聊天唱歌甚至喧哗,吃饭午休晚上天黑或者下雨刮风天冷暴晒的时间里则“万人空巷”。</p><p class="ql-block">他们当中不乏过去曾在各行各业生龙活虎的人物,比如你会看到街上碰到一起的轮椅上几个老年人激烈而专业地争执京剧表演里的唱音和动作,能有机会在乒乓球室里和原八一足球队队员或某高校教授一起练球,或者清晨和仍在燕达医院兼职的医生踢毽子。据说在民乐和西洋乐队里更是人才济济。常有人谦虚地告诉你“我还不到80呢,你看那位老先生,90多了”。总之,有人八九十了仍可以踢毽子打球高唱卡啦OK,日程排得满满的,且时不时出外旅游(热门地方包括四川,江苏,浙江,海南,广西,云南,新疆…),有人70几已经毫无行动能力地被人推着轮椅进出(坐轮椅的人实际实际上只是换个环境,得到的身体锻炼则接近零),有时需要被护工贴着耳朵大声喊叫(初来乍到看着觉得有点不忍:自己未来也这样吗?)。</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前年和去年的这时候院里经常有好几处唱红歌的(像“雄赳赳,昂昂,跨过鸭绿江”),就像各大公园一样,今年明显少了甚至没怎么听到。这样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扎堆活动应该不会像达到扰民程度的广场舞那样被禁止的,我猜当中的个别骨干可能已经“走”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候鸟”,冬春去了海南,要盛夏才会返回北方。(后记:后来进入五月及至六月中我离开,证实了红歌基本上已被高知们喜欢的民歌和轻柔歌曲所取代)</p><p class="ql-block">(在和父亲讨论遗嘱,安葬及燕达的“一条龙服务”等期间我还去燕达医院的挺瘆人的太平间“考察”过,包括办小型怀念仪式的地方和停尸房,怕内容过于沉重在此不多介绍,想了解的人可联系我)</p> <p class="ql-block">“这么近 那么美,养老到燕达”:</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这样人口密度低且安静的地方也会发生“交通阻塞”,起因于互不相让僵持不下的两个轮椅之间,在比大多小超市都宽(允许轮椅双行)的过道里时有发生(要不要引入红绿灯或交警?),不过这只是养老院众多宏大交响乐里的一点小插曲而已。</p> <p class="ql-block">南门一进门,感觉到了大院里老年人需要的被尊重不?这样的尊老敬老爱老口号在园里随处可见。燕达的居民楼一期和二期楼号从1到28,其中出于忌讳缺13,4,14和24,很“中西兼顾”。</p> <p class="ql-block">五月初的一个周日早上,园丁们在修理花园:</p> <p class="ql-block">核心地带的“艺术街区”,很像城市里的步行街,只是短一些,节奏慢一些,且坐轮椅的老人和推轮椅的护工取代了普通行人:</p> <p class="ql-block">燕达已有三期工程,目前正在推售第四期,房价和租金似乎都不太受外面低迷房市的影响。从投资角度来看,目前银行的三年定期利率1.9%,而养老院的高租金能把收益率提高到4%以上。能这么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有需求,有服务,有管理。图为燕达一期区的“老年大学”:</p> <p class="ql-block">喜欢种植的老年人可以到这儿租一块“自留地”种花种菜。我们小时候“自留地”可是被批判的“资本主义”。</p> <p class="ql-block">养老中心的乒乓球室有一群活跃的老者们,这里面有好几个我的乒乓“老师”,尤其是下图中正面出现的吴老师,热心加耐心地纠正我的各种毛病,比起两个月前我的动作变得更规范了。</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燕达内利用率极高的多功能大厅,唱红歌的老者可能来自部队。</p><p class="ql-block">唱红歌是国内公园里的一大文化现象,参加的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遛弯儿来到公园,喜欢弹唱的一部分人聚在亭子或长廊里,有人领衔,有人指挥,有人奏乐,便此起彼伏地唱了起来。在文化单一的年代里,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经受过红色洗礼,革命歌曲是那时耳熟能详的。</p><p class="ql-block">再过十年会怎样呢?60后还可以一起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或者“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到了70后港台歌曲盛行,以后越来越多样化,有多少人在退休后能同唱一首歌呢?</p> <p class="ql-block">养老院的护士们。她们总是“爷爷奶奶”的称呼老人们,三期每个楼门口都挂有红布横幅“愿做爷爷奶奶们的小棉袄”。换在国外肯定都是直呼其名的 John, Mike, Jane的,不一样的文化,你更喜欢哪个呢?</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居然还有三四个各式小教堂(中式的应该叫庙吧?),虽然宗教性装饰显得比较含蓄。不过这些建筑在三期没有,看来使用率不高或者说这一代居民里信教的人不多(从他们过去的工作单位看不难理解,比如部队)。</p> <p class="ql-block">燕达最主要的优越性之一是紧邻三甲级别的燕达医院。据说李姓家族的三个女儿分别经营着燕达综合体的一部分:燕达养护中心和养老研究中心,燕达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燕达国宾馆,这种家族抱团,内部需求闭环式的经营方式让人羡慕,也让人很想见一下背后的掌舵人,了解其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养护中心到燕达医院只有一渠之隔,有座小桥相连,桥上设了卡,进出需要门条,一方面阻止外人擅入,另一方面万一老人走失有迹可循。医院的设计比较友好,病人不多,有人导引。相比之下,原住处的北医三院病人密度可谓恐怖,且设计不是那么合理。唯一希望的改进是开条通道让轮椅能直接进医院大厅。</p><p class="ql-block">另一处燕郊北边,也临潮白河的养老院“荣华奇山”到燕达医院要20几分钟,自己实测在稍有阻塞的情况下可能要30几分钟,碰上紧急情况让人稍有担忧。</p> <p class="ql-block">介绍了养老院的生活场景之后,是时候对要不要选养老院养老做个小结了。我们这一代历经了养老院基本上从无到有的时期,因为至今在人们言谈话语和新闻报道中还会有这样的提问或讨论: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是否是子女的“不孝”?对老年人自己,很多人会存在太多未知甚至恐惧:“没看那个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报道吗!”(似乎养老院墙外就不存在虐待)。撇开非常重要的经济能力不谈(对很多人来说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看法是积极的。</p><p class="ql-block">父母原住地虽然是学校大院,但老区旧房外面很不安全:来往各类行人和车辆就在楼门口,要走上10分钟才能到与大学生们混在一起的体育馆前广场硬地去散步且不断被侵占到只剩下巴掌大的地方,原来居民们喜爱且自豪的教学区花园从疫情后就被“合理”隔离开被剥夺了甚至穿行的权利,要想参加什么活动就要看院内的工会或老干部活动处能安排哪些了。再有,没有什么老年人专用的轮椅专道,食堂,购物点等等,因为在任何正常单位,老年人的需求绝不会是主要关注,甚至可以说,老年人(哪怕你原来是院士)是被边缘化的群体。</p><p class="ql-block">而普遍而言所有经营好的大型养老院对仍然活跃兴趣广泛喜欢社交的老人们来说是很理想的,汇集了众多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琴棋书画麻将桥牌,台球乒乓门球游泳健身室,mini-高尔夫小型影院,快递收发室超市食堂餐馆银行修脚按摩,白天的集体舞拍手操帕金森讲座,傍晚大厅里几乎每晚的交谊舞花园里或饭后百步走或围在一起唱红歌或欣赏落日余晖,全都是为老年人设计的,为什么自己操持了一辈子柴米油盐且可能上有老下有小的家,要“居家养老”而不轻松下来选择“手到擒来”的养老院呢?</p><p class="ql-block">特别指出一下养老院的几大特点:第一,有个安静、安全、美丽的大花园(在现实世界里已经接近世外桃源了)本身就超过了绝大部分社区,尤其是没有人车分流的“老破小”区,第二,是和同一年龄段、关注问题类似、可能找到兴趣类似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三辈同堂到老还在经济上补贴儿为孙子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第三,服务人员是专职专业有培训的,这是他们的工作而不像儿女那样费力甚至煎熬般的“尽孝”。</p><p class="ql-block">个人观察是,能同时喜爱日常社交艺术(合唱合奏集体舞等),社交体育(乒乓羽毛球匹克球踢毽子等)和旅游的人能在养老院获得最大快乐和满足。</p><p class="ql-block">不过,对没有任何这些兴趣或者失去活动能力的老人(我父母就几乎属这一类)那就因人而异了,看每个家庭或每个人具体图什么。若对上述任何活动没兴趣那可能有一部分居住费是冤枉钱。我本人有以后回国内养老的想法,要想获得满额资金回报,必须大力发展更多兴趣爱好 :)。</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左边矮建筑是燕达医院(背后高楼是住院处,见下图),右边高建筑是燕达国宾馆。下图左边是燕达养护中心,右边是燕达医院住院处,不知还有哪家养老院有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脑溢血的话五分钟可以送到医院。</p> <p class="ql-block">给燕达做完免费宣传,现在回到切实的个人生活和体验。今天(本文动笔之日的2025年5月6号)老父要做眼睛白内障后期去障的“激光手术”,是五一节前就预约好要住院看的。即使我不在这他也下了决心要完成这个操作 - 因为剩下的左眼也就够勉强看个电视上模糊的画面,平日平板电脑上的文字他基本都要跳过,挑出带声的放一放来打发每天的日常。</p><p class="ql-block">我替他去窗口办了住院,若他自己办需要被数次大声嚷嚷他才能听到正确信息,他大概率也会暴躁地发火才能让服务人员安静下来“算了算了,给他办了吧”。一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四年级,我被发现近视了的时候,他领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大道),去北医三院看眼科。那时幼小年龄看不清黑板粉笔字的我真的是非常无助…,今天的我理所当然要放下其它事情,陪他来医院,送饭,问候。</p><p class="ql-block">可等我到了这一天,我儿子会来吗?我更不敢设想自己真的也会有一身是病那一天。一周前我还参加了校友羽毛球赛和匹克球赛呢,还能跳扣呢!这其实就是本文的目的,让自己在还有能力有时间改变现状的时候开始面对必将到来的现实,思考这些事,提前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每个月9号退休金到账,是个重要日子。五月九号天下着雨,父亲开着全天候座驾出行,去银行转钱。能做的他坚持自己做,否则会觉得很恼火。</p> <p class="ql-block">就像文字或电影里能见到的故事一样,我们每代人都会有一种幻想,就是等我们老了病了或病倒的那一天,不仅生活水平比现在要高,那时的医学医疗条件也会有重大改进甚至飞跃(比如研发出了某些疾病的灵丹妙药),以至于绝症不再是绝症。前一阵子发生在微信或抖音里的 AI 机器人仆人的视频热就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这个时代新技术的渴望,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看了视频都觉得很快就不需要人类护工了。</p><p class="ql-block">这些方面的进步确实在慢慢的发生着,不过我们普通人自己能主动做的事情并不多,一是我们已经在享受最新科技能提供给普通人的医疗和服务,二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呼风唤雨的财力,而是要依赖周围的亲人,医生,护士,护工完成救治,最后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到老还没有准备好变老,便突然失去了自主行为能力,不得不接受以为只会发生在过去,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残酷现实,不是吗?因此,准备好变老其实挺现实挺重要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都是。</p><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个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很幸运地在享受着很多过去没有的便利与工具,更应主动准备好。我们不仅在思想上要“想明白”,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更要在实践中“过明白”,汇集和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这两天有个让我小吃一惊的发现,我所在的一个难得融洽,互相励志的小群里,有着精彩人生的几位都有着不断加长的“变老”清单:要访的城市,要看的风景,要爬的知名山峰,要踏的沙滩海浪,要吃的山珍海味(或者窝头咸菜),要解的此生之谜,要见的暗恋对象,要偿还的人情世故,要圈的个人粉丝,要给孙辈讲的的故事,只见他们紧锣密鼓,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实现,不时爆出“又完成一项,可以从单子上划掉了”的消息,引起群里一阵赞叹和欢呼,那欢呼是对胜利者的致意,也是人之间相处的最好境界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已经开始了并随着时间不断编辑你的“变老清单”,那恭喜你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出了最重要的准备:有了生活目标,时间会变得不够而不是发愁要怎么打发,大概率不会临终前后悔的发出“这辈子白活了”的哀怨,就像下图荷塘里游水的天鹅,下一步要穿过桥洞探索那边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以我和长者们的有限接触,旅游过全世界很多地方是让他们满足和平静的一项共同人生经历。有一位一起打球的老者,从60退休到70出头已去过大部分地方,现在76了,出于安全考虑决定不再旅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新马泰是主要目标地点,若也去过中东,非洲算是跑的比较多的。旅游过的人至少实现了了解自己居住地之外的世界的愿望,即使告别此生也不是特别遗憾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咱们一起探讨一下影响我们退休生活质量的一些重要因素:1. 如何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丰富自己的生活,2. 有人同行还是自由翱翔,3. 如何找到退休生活的主旋律,4. 已定居海外的朋友要不要“回国养老”,5. 护工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很可能和你常看到的老年养生之道不同,算是增添一些个人视角吧。</p> <p class="ql-block">新技术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宠爱,也在让老年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前一代大不一样。手机已经取代了过去的电话,相机,摄像机,录音机,超级计算机,影院,图书馆,邮局甚至商店,让老年人人人都能当摄影师,视频创作者,可以在网上购物,看书看电影,网络聊天。</p><p class="ql-block">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改变不了的是生物体的人必将变老,同样改变不了的是人们对技术能延年益寿的期盼。很多得了绝症的病人对尝试新药新疗法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让人钦佩感概。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像87版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的扮演者试图靠中医疗法和进庙宇寻清新空气,被认为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医疗科技的进步的的确确的帮助人类延长了寿命,甚至到了除非器官突然衰竭,能让人插满管子想活多久活多久的地步。讲这段话的目的是强调生活在真真切切的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基本科学医学常识,学习新的工具以丰富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婚姻是完美的,到老年时刻更是已经欠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债(衷心希望红楼梦里石头与黛草的故事能发生在每对夫妻身上,让他们有机会在下辈子痴情还债)。若夫妻两人都愿意相依到老,能够保持交流,凡大事情互相商量,生活习惯基本一致,有部分共同的兴趣爱好,时不时找机会旅行或共同参加聚会,那这样的婚姻是让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实在没法相处相容的夫妻,有的选择离婚(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有的不离而各过各的,都挺遗憾,尤其对子女们。然而对双方而言都实现了一种摆脱,都可以在余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了。至于那种“病了怎么办?”的担忧,有这样几种应对心态:1. 到那一天还有至少10年20年呢(到时再说),2. 现在通讯工具发达不用太操心,3. 把自己交给上帝了(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在依然维持的婚姻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太交流的夫妻,走在一起面无表情,感觉这样的不能给人带来激情与活力的婚姻只是根脆弱却重要的绳索。重要性有两方面,一是一方大病时,还有另一方为你吆喝就医(说不定内心里盼着对方快死 :( ),二是财产的归属不必经历分割。对选择各自分飞不想再被拴住的人来说,最终筑巢于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万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人普通的让人想不起来,为什么呢?有对朋友夫妇可能以前也很普通,退休后夫妇俩一先一后都爱上了长跑,平日里一周几次把长跑纳入了正常日程,只要时间允许就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每次赛完,一帮跑友们一起在附近的景点旅游,数年下来也旅游了不少地方。换句话说,长跑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主旋律只是个名词,一个说法,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一项或几项你喜欢经常持续或重复做的事情。这些事往往是退休前已经开始做但因为工作忙无法花时间展开做的。比如唱歌,跳舞,乐器,画画,摄影,平常可能就喜欢,到退休了终于可以作为“主业”了,比如参加一个合唱团,舞蹈队,上一门钢琴课,背上长枪短炮加入老手们。我尝试过参加合唱团的活动,沉浸在唱歌人群中和听播放器甚至坐在观众里听台上的人大不一样。尤其不同声部的女音绝对打动我的心,觉得会唱歌的女人美上加美,我猜男生的洪亮或深沉同样能打动女人。同样感动人的是他们的专业和认真。</p><p class="ql-block">我个人喜欢小球类运动,乒乓,羽毛,匹克,这些运动能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并交流,可以说小球类运动我的生活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对已在国外定居的人,回国退休可能已成为很多人的选项之一。这种选择的背后原因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1. 落叶归根,2. 照顾父母,3. 生活成本,4. 生意需要,5. 家庭变故,6. 其它原因。</p><p class="ql-block">落叶归根是一种形象表述,主要是想念小时候长大的环境,文化,社会关系(比如回来找发小),饮食(有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好像还需要一首歌“我的中国胃”)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就回国来讲,可能并非一定要回到自小长大的村落或大院,只要回到国内都算得上。各地发展各异,发展快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找不见“村头的老槐树”或者放学路上买零食的小卖部。若父母仍在那父母所在地的磁铁更强,否则“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况现在盛行旅居或者候鸟式迁徙。</p><p class="ql-block">今早(5月11日)一出门碰到一个年近80的女士,不属于“回国定居”,而是去探在Arizona工作的儿子刚回来,觉得那里太热,又因为在那里伤了胯,想把北京市内的房子卖了来燕达养老,却又顾及亲家的风言风语和儿子可能的不赞成,和我唠叨/咨询,我劝她应该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满心欢喜的谢谢我去看房子去了。从她那里得知现在已经没剩几间可选房子了(也可能是营销策略)。一起打乒乓的球友里确实有一位从纽约回来养老的,能看的出她很安心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有关护工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必须写几句。先说一句,护工费用不菲。整个大院里估计有几百个护工,也许上千,多为女性。没有她们,老人以及他们子女们的生活将是相当艰难的。上面提到母亲全身瘫痪,若没有护工的照看,即使我们子女在家估计也对付不了。瘫痪的人不仅需要伺候大小便,还要时常翻身,换衣服床单,要洗澡,最好每天出去晒晒太阳,这一切都需要把人抱上抱下的,这项工作本身已经筛掉了不少人(包括我本人)。</p><p class="ql-block">我家的护工使用的不仅仅是力气,还有她的爱。她很乐观主动,很多老人喜欢她,我父母还能走能交谈的时候她们就认识了,后来母亲脑梗住院是她照看的,回家后又把她请到家里继续。本来母亲精神状况有每况愈下的趋势,没机会说话,但她能找办法逗她,时常亲吻她额头,这种外界刺激明显起了一些作用。随着父亲变老,她又承担起额外的买菜做饭等工作,有的时候像是家里的实际主人,作为子女我们感到非常幸运。</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到本文标题我们人生回避不了的问题:如何准备变老?实际上我没有那个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全部,但根据所看所想,能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以下若干问题,交给读者去找寻每个人自己的答案:</p><p class="ql-block">1. 财务上为变老准备好了吗?</p><p class="ql-block">2. 医疗上(保险和就医地点)准备好了吗?</p><p class="ql-block">3. 住老地方还是选择更“宜居”的新地方?</p><p class="ql-block">4. 谁能在需要的时候帮上你?配偶,亲友,还是朋友?</p><p class="ql-block">5. 还能到处乱跑时想怎样生活?旅居吗?</p><p class="ql-block">6. 什么是你退休生活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7. 要不要“进”养老院?找好地点了吗?</p><p class="ql-block">8. 动不了(坐轮椅了)的时候打算怎样办?</p><p class="ql-block">9. 要不要以及怎样找护工?</p><p class="ql-block">10. 遇到生大病怎样得到救治?有遗嘱和临终(放弃治疗)医嘱吗?</p><p class="ql-block">11. 你想给儿女留下什么,物质的和精神的?</p><p class="ql-block">12. 这辈子怎么过才“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间接的为个别问题的答案提供了一些场景:以本人家庭为例说明人到老了会是什么状态或面临哪些问题,以燕达为例介绍了养老院的生活环境,谈到了如何主动计划而不至于临死后悔(启动你自己的“变老清单”吧!),以我们家护工为例给出了好护工的一些标准,想知道还能动或者动不了的时候能做什么可以参看一下现在养老院的居民在做什么,如何提高退休生活的品质(建议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翼双飞还是自由翱翔之间的选择,海外侨胞要不要回国养老等等)。如果您对大多数问题已经认真考虑过甚至有了部分安排那再次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可以充满信心的继续前行了。</p><p class="ql-block">关于最后一个问题多说一句,我觉得多数人考虑“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多于(或者不去)想一个人“一生怎么过才值”的(无聊?)问题,而是“已经活着了就(开心的)过呗”,“已经够操心的了谁还想那么多”。我们小时候被灌输的人生价值标准是“为人类解放贡献毕生精力”(或者“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再一想起来那种神圣感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理解不了的,马斯克造个星际火箭又算的了什么!)。在西方电影里,形容初出茅庐却有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常见的幽默表达是“我要让这个世界更美好”(I want to make this world better),说幽默是因为这句话已成了cliche(老生常谈),当一脸稚气的主人公一本正经很认真的说出来时会引起观众发笑。</p> <p class="ql-block">有的人从小或年轻时就找到了人生的榜样或者认定了目标从而一生有了方向,值得庆幸。一位成功(=发了财)发小现在大部分时间用于打高尔夫球,他的近500人微信群名字是“打遍全球交流群”,常看他在群里组织大家奔赴世界各地著名高尔夫球场(和过去宣传教育我们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是太一样 :) )。</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群中有生活目标的可能会是:成为本行业本圈子里的佼佼者,教好一届届学生,救治好每个病人,做出一样新产品(实物或软件或服务),争取活到100岁,赚到足够多钱去周游世界,把街边小铺变成大商场,挤进并立足于一二线城市,让我的全家过上好日子,…,或者是比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开心每一天”,您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有个“变老清单”相当于晚年生活内容有了大方向,有个量体裁衣的“人生价值观”相当于自己给生活质量定了一个达标标准。如果你两项都具备,我觉得你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不论你清单上的项目实现了多少或者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俗话”怎么说来着?“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重要的”。最后,祝所有人“享受当下,快乐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