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昌号教学船

澎澎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和昌号教学船(He Chang Schoolship)它是和昌技工学堂的移动教育平台。</b><b>是应对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创新实践,不仅突破了殖民地地理限制,更揭示了早期跨文化教育的复杂机制。其移动课堂、技术下沉、文化中介三大特征,给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1917年正式下水。</b></p><p class="ql-block"><b> 在船舶创新领域上,船舶设计有着功能复合型的技术特征,船身长32米x宽8米的木质蒸汽船,船上配备教室、实验室、宿舍及货舱四个功能空间。 船体采用印尼柚木与荷兰钢板铆接工艺的本土化改造,航速达到12节(当时印尼教学船平均水平为8-10节)。在教学设备上,搭载显微镜、气压计等实验仪器,甲板设有天文台供航海教学使用。 在动力系统方面, 蒸汽机突破改进,安装英国巴托罗缪斯型号锅炉,输出功率达150马力,燃料效率方面比传统明轮船提升40%左右。 在应急装置方面,配备手动舵轮与风帆系统,适应印尼群岛多台风的气候。</b></p><p class="ql-block"><b> 推出流动课堂的革命性尝试教育实践,在课程体系分几个方面进行:</b></p><p class="ql-block"><b>1,核心科目机械工程,在船舱内模拟蒸汽机拆装,学员需在航行中完成200小时实操。 </b></p><p class="ql-block"><b>2,海洋学,通过六分仪训练与潮汐观测,掌握"海上丝绸之路"航道规律。</b></p><p class="ql-block"><b>3,商科实践,在货舱开展商品分类、库存管理实训,链接实际贸易需求。</b></p><p class="ql-block"><b>4,设置特色课程,方言教学,利用闽南语白话字教材,向爪哇裔学员传授基础华语。 </b></p><p class="ql-block"><b>5,航海伦理,通过模拟台风应急演练,灌输"同舟共济"的华人商业文化。</b></p><p class="ql-block"><b>6,教学模式也实现创新,双师制实践,船长兼任航海教师,工程师负责机械教学,形成理论-实操-航行三位一体课程。 </b></p><p class="ql-block"><b>7,学徒选拔,从和昌橡胶园、航运公司招收优秀青年,签订学成留任协议书,月薪比普通工人高20%-30%左右。</b></p><p class="ql-block"><b> 打破地理与文化隔阂技术扩散效应,培养出印尼首批掌握蒸汽机维修-航海测绘-贸易实务复合型人才(如航海员Ahmad Djafar,后任印尼海运总局局长)。将荷语技术手册《船舶工程学》翻译为闽南语白话字,1920年,发行量达约2千多册。 船上设有"礼拜堂"与"佛龛"的宗教包容空间,满足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学员需求。 满足族群交流,1920年,学员统计显示:福建移民占比60%,爪哇裔35%,其他族群5%,促进文化交融。</b></p><p class="ql-block"><b> 在当时的殖民地环境制约下,荷兰当局监管,航行许可限制下,仅允许在三宝垄(Semarang)至泗水(Surabaya)之间航行,禁止进入爪哇岛核心港口。在教材审查方面,要强制删除《朱子家训》等儒家内容,要求增加荷语语法课程(1918年修订案)。 1919年,受到自然环境台风灾害的威胁,遭遇西伯利亚台风,"和昌号"船体严重受损,维修费用占年度预算25%左右。 1921年,在马六甲海峡遭武装海盗劫持,损失教学仪器价值约荷属东印度盾15000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内容是网上显示资料,仅供内部参考,有待考证,如有知情,敬请指正。谢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