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社村人才驿站正式对外开放 搭建乡村振兴人才新平台

csh352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东社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交城山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业、教育、医疗中心。东社村人才荟萃、文化底蕴厚重,村人素质日渐提升,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是吕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示范村之一。</p><p class="ql-block">东社村人秉承 “耕读传家” 之理念,崇尚读书、文风沛然。有史可考,明代时期,东社村已有私塾,村中富户子弟即可入塾读书。清代,张家户张超中式拔贡,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飞黄腾达。</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倡导新式教育,村公所在关帝庙及附近民房创办学堂,贫民子弟也可入学。民国七年(1918),东社成立女子国民学校,招收女生读书,以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民国二十二年,东社高小参加全县毕业会考,取得总成绩第一,东社村张锺俊和张桂娥(女)分获魁首。</p><p class="ql-block">虽然东社村文风久远,但对于旧社会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耕读传家” 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东社村才真正实现了文化上的 “大翻身”。</p><p class="ql-block">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就在解公祠开办民族革命学校,培育革命人才。1945年,在东社成立交城县第三小学。1948年,建立东社完全小学,学生张彩霞(女)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马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东社即成立高级小学校。1957年成立东社初中,1964年初八班毕业生40名,升学人数竟达36名,中考成绩名列交城及晋中专区第一,马德名列晋中专区中考冠军;1965年初九班毕业升学率高达76%。分管教育的副省长王中青数次到东社调研学校扩建事宜。</p><p class="ql-block">1958年,东社成立幼儿园,寓教于乐。1961年,创办东社农业初级中学校,培育知识型农业技术人才。1970年,成立东社高中。2010年,东社学校建起教学楼,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提升。2013年5月31日,东社村人——山西兴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利生为东社小学捐赠2万元,支持学校办学。东社两委积极落实雨露计划、“两免一补” 政策,助力每一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迈入高等院校的课堂。2025年不完全统计,东社村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二百余人,其中研究生六十多人。他们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为国家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卓越贡献。博士生导师马建国,在无线电微波领域学术研究取得重大成就,是第九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p><p class="ql-block">东社村人具有勇敢的拼搏品格,富于创造精神,乡土人才层出不穷,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游如俊:善书法、爱戏剧、擅烹饪,人们称他是 “能人”;2015年3月10日,王玉梅获得交城县 “社会道德模范” 荣誉称号;东社村人心灵手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城堆绫” 的传承人解爱英、张娇丽,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产品颇受社会好评。</p><p class="ql-block">东社村两委为加强人才联络,推动城乡人才要素双向流动,以 “聚才、育才、用才” 为核心目标,打造东社村 “人才驿站”,提升 “热爱家乡,争做贡献” 的热情和责任,赓续文化教育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才驿站立足东社村资源禀赋,重点服务科研专家、乡土人才、企业技术骨干,致力于构建 “人才+产业+乡村” 的融合发展模式;组织开展非遗人才挖掘非遗文化、技艺传习活动;举办 “乡村创客沙龙” 人才论坛,促进城乡文化互动与创新融合,助力东社村经济、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东社村人才驿站正式对外开放 搭建乡村振兴人才新平台</p><p class="ql-block">近日,备受瞩目的东社村人才驿站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这座位于交城山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村在人才建设与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p><p class="ql-block">东社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力资源丰富,作为交城山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业、教育、医疗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自明代私塾兴起,到清代学子中式拔贡;从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开展,女子得以入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全面开花,东社村的教育成果斐然。1945 年交城县第三小学成立,此后完全小学、初中、高中等相继建立,教学成绩屡创辉煌,1964 年中考成绩名列交城及晋中专区第一 ,如今已有二百余东社村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六十多人取得研究生学历,他们活跃在祖国各行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除了教育培养的人才,东社村的乡土人才同样星光熠熠。这里的村民勇敢拼搏、富有创造力,涌现出了擅长书法、戏剧、烹饪的“能人”,荣获交城县“社会道德模范”的王玉梅,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城堆绫”传承人解爱英、张娇丽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此次开放的东社村人才驿站以“聚才、育才、用才”为核心目标,旨在加强人才联络,推动城乡人才要素双向流动。该驿站立足东社村资源禀赋,重点服务科研专家、乡土人才、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构建“人才 + 产业 + 乡村”的融合发展模式。未来,驿站将组织开展非遗人才挖掘非遗文化、技艺传习活动,举办“乡村创客沙龙”人才论坛等,促进城乡文化互动与创新融合,进一步提升村民“热爱家乡,争做贡献”的热情和责任感,赓续文化教育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东社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东社村人才驿站的开放,不仅是对东社村过往人才培育成果的肯定,更是为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搭建了坚实的人才平台,相信在人才驿站的助力下,东社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