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占地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建,其中片石山房为石涛大师叠山之作。何园创下中国民居建筑的四个“天下第一”即复道回廊(天下第一廊)、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花窗(天下第一窗)和水心亭(天下第一亭)。 这些称号集中体现了何园在清代园林建筑中的独特艺术成就,尤其是其立体交通设计、叠石技艺与空间美学更是独步造园领域。</p><p class="ql-block"> 何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包括复道回廊、片石山房、水心亭等。</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元年(1862年),何园始建,其旧址为清乾隆年间的双槐园。何园初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清光绪九年(1883年),何芷舠卸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后至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为园林,历时13年方成。</p><p class="ql-block"> 1988年,何园与个园一同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何园被园林泰斗罗哲文誉为“晚清第一园”。</p> <p class="ql-block"> 何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位于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环绕。园内两层串楼和复廊与住宅连为一体。东园主要建筑为四面厅,形似船厅,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纹饰如水波,营造出水居意境。南向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六角小亭,西有石阶通向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p> <p class="ql-block"> 何园作为晚清扬州园林的巅峰之作,是与其园主的雅量高致和别具慧眼分不开的。何园主人何芷舠(1835-1908)一生跨越道光至光绪年间,身兼官员、盐商、文人三重身份,堪称晚清士大夫阶层转型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何芷舠本名何维键,字汝持,号芷舠(又作芷舫),安徽望江人,生于官宦世家。 其父何俊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布政使;叔父何桂清曾任两江总督(后因太平天国战败被处决)。家族与李鸿章、孙家鼐等晚清重臣皆有联姻。 </p><p class="ql-block"> 何氏家族“五世翰林”,家学深厚,何芷舠自幼熟读经史,兼通书画音律,为其日后园林营造奠定美学根基。</p><p class="ql-block"> 何芷舠早年以捐纳入仕,历任湖北盐法道、督粮道等职,1880年升任 湖北汉黄德道道台(管辖汉口、黄州、德安三地,主管税务、司法与涉外事务,正四品)。任内参与汉口租界交涉,亲历洋务运动浪潮。 </p><p class="ql-block"> 1883年,正值中法战争前夕,49岁的何芷舠突然辞官,携家眷定居扬州。学界推测其隐退或因官场倾轧、时局动荡,亦可能受家族叔父何桂清被诛的阴影影响。 </p><p class="ql-block"> 何园从选址开始就体现一种乱世中的精神乌托邦。何芷舠斥巨资购得乾隆年间“双槐园”旧址扩建,毗邻扬州古运河,既得盐商云集之利,又避汉口租界喧嚣,暗含“大隐于市”之志。 </p><p class="ql-block"> 何园的造园理念体现了中西合璧,曾接触租界西洋建筑的他,将法式百叶窗、彩绘玻璃、铸铁栏杆融入传统园林,玉绣楼成为晚清民居“西风东渐”的活标本。 </p><p class="ql-block"> 何园浸染着文人雅趣,片石山房以石涛画意为蓝本,水心亭设戏台宴客,藏书楼藏古籍万卷,彰显士大夫“诗书传家”的理想。 </p><p class="ql-block"> 复道回廊的迷宫式设计,暗喻晚清文人在传统与革新、出世与入世间的徘徊;园中“寄啸山庄”匾额,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道尽乱世文人寻求心灵栖居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何家从科举世家到近代名门,家族传承轩冕相袭。 何氏后人中涌现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如何祚庥(物理学家)、何泽慧(核物理学家)等,家族“诗书继世”的传统与何园文脉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何芷舠的一生,恰似何园的回廊——既连接着封建士大夫的古典情怀,又指向近代文明的微光。他辞官筑园的抉择,不仅为扬州留下了一座建筑瑰宝,更成为中国文人面对时代剧变的典型精神样本: 以园林为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魂,在历史洪流中寻找安顿。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何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游人在惊叹其建筑奇观时,或许也会从斑驳的砖雕与褪色的楹联间,读懂那个徘徊于新旧时代门槛上的园主,如何用一砖一瓦书写属于自己的“归去来兮”。</p> <p class="ql-block"> 玉绣楼是园主的居所。门前有面积达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扬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为主人会客之所。楠木厅大门两侧融入西方建筑手法,采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采光效果极佳。</p> <p class="ql-block"> 东园建筑群中,船厅最为精致。整座厅形似船形,周围铺以鹅卵石、瓦片,纹饰如水波,营造出水居意境。厅旁抱柱上有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镶嵌通透玻璃花窗。</p> <p class="ql-block"> 水心亭位于扬州何园西园的中心水池中,是何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清代,由园主何芷舠(原湖北汉黄德道台)辞官归隐后历时13年打造,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水心亭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水中戏亭,通过巧妙设计利用水面和回廊的回声增强音响共鸣,专供园主观赏戏曲、歌舞及纳凉。亭台榭三位一体,既满足观演需求,又营造出“壶上春秋”的意境,融合赏景游仙与观戏拍曲的雅趣。因场景独特,成为《红楼梦》《还珠格格》《青青河边草》等10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p><p class="ql-block"> 水心亭与何园其他标志性景观如“天下第一廊”复道回廊(全长1500米的双层回廊)、“天下第一窗”花窗等共同构成园林的五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贴壁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p> <p class="ql-block"> 与何园园居毗邻的是“片石山房”,即何园的园中园。为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内藏有一座石屋,于1989年复修。</p> <p class="ql-block"> 苦瓜和尚原名石涛,明朝灭亡时才他三岁是没落的皇家第九世孙,1650年,清军攻破桂林时9岁的他不得不又逃到了全州 ,少年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满目沧桑,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因此饱经磨难的他给自己取名别号道济、大涤子,又叫苦瓜和尚,但是他并未真正地入空门。青年时代的石涛游览了国内名山大川,在安徽宣城地区的敬亭山居住过一段时间,期间他多次游历黄山和其他名山,石涛平生最擅长山水画,主张“收尽奇峰打草稿”,他的画能做到“物我交融”。 中年后辗转南京、北平,晚年定居于扬州一直死于此地。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借古而喻今”,因此中年后他的画推陈出新,在古典画派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革新。</p> <p class="ql-block"> 片石山房,就是以湖石紧贴墙壁堆叠为假山,山顶高低错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东边山巅还有一株罗汉松,树龄均俞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脚有石洞屋两间,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p><p class="ql-block"> 片石山房后因年久荒废,仅存假山主峰残石依墙而立,现已全面修复,使佳景胜境得以再现。门厅置滴泉,景名“注雨观瀑”入园,水池前一厅为复建的水榭,栏楣、槅扇雕刻入微。厅中以石板进行空间分隔,其一为半壁书屋,又一为棋室,以双槐园遗物老槐树根制作棋台,造型古拙。中间则为涌的泉,伴以琴台,琴棋书画,合为一体。水榭在池之南,与假山主峰遥遥相对,面对崖壑流云、茫茫烟水。水榭此景颇能体现石涛的诗意:“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澹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现存的湖石假山基本保持原貌。山势东起贴墙蜿蜒至西北角,突兀为主峰,下藏石室两间,即所谓“片石山房”。出石室抬级蹬道而济其巅,但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岚影波光,游鱼倏忽,使人可得林泉之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涛不仅融诗、书、画于一炉,他在园林叠石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石涛和尚手迹,就在寄啸山庄的何园内。片石山房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山石很有奇峭之俊朗,即出于石涛设计手笔。</p> <p class="ql-block"> 水中月是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轮明月,且随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此景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p> <p class="ql-block">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建筑手法,如法式百叶门窗、日本式拉门、法式壁炉、铁艺床等。</p> <p class="ql-block">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是赏月楼,又称怡宣楼,园主母亲居住于此。廊两旁的铁栏杆皆为当时从国外进口,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p> <p class="ql-block"> 水池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形似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有历代名碑字画。</p> <p class="ql-block"> 何园的精华在于其复道回廊,即在双面回廊中间夹一道墙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回廊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串联起来,廊东南两面墙上设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p> <p class="ql-block"> 出玉绣楼沿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依次为东二楼、东三楼。这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p> <p class="ql-block"> 何家祠堂位于何园西南侧,紧临片石山房,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祠堂由东向西形成大小祠堂,内陈容像为原祠堂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于2007年4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暮春时节的扬州,细雨斜织,青砖巷陌间浮动着琼花的暗香。2025年4月26日下午,踏入镌刻“寄啸山庄”匾额下的何园,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交错的轩窗。眼前不再是寻常江南园林的婉约,而是一卷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绮丽长卷。</p><p class="ql-block"> 何园最摄人心魄的,莫过于1500米复道回廊的惊世手笔。空中廊道构筑双层回廊如游龙盘桓,串起玉绣楼、蝴蝶厅、赏月楼,人在廊中行,时而与白墙黛瓦平行,时而凌空俯瞰庭院深深。廊间花窗镂出梅兰竹菊,日光斜射时,满地碎影似流动的水墨。框景之术的艺窗,管窥蠡测。</p><p class="ql-block"> 驻足西廊六角窗畔,一框竟纳尽湖石假山、池中孤亭与天际归舟,俨然一幅天然册页。导游笑言:“何园回廊是立体的《清明上河图》。”这层层叠叠的廊道,何尝不是晚清士大夫矛盾心境的隐喻?既渴望如传统文人寄情山水,又难舍对西洋文明的向往,最终在回廊的迂回婉转中寻得平衡。</p><p class="ql-block"> 穿过“镜中花”圆门,便踏入被誉为“人间孤本”的片石山房。水中月的一池碧水倒映山石,池底暗藏巧匠凿出的铜镜,晴日里可见“空中悬月随波碎”的奇观。石壁题刻“片石山房”四字,相传为石涛墨迹,这位明末遗老将胸中丘壑化作此间峥嵘。琴棋之境的花园,山腹藏有石室,昔年琴声穿石而出,与竹涛泉响相和。而今虽无丝竹,但抚过石桌上未竟的残局,犹见当年主人“一局楸枰伴鹤眠”的闲逸。石涛曾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此园假山恰似其画作的立体重生。嶙峋山石间,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志与禅宗哲学的“一花一世界”在此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 水心亭台,一曲未尽的水磨腔。行至园中央,水心亭宛如明珠嵌于碧玉盘中。戏里春秋的这座四面临水的戏台,曾是徽商何芷舠宴客之地。遥想当年,昆曲水磨腔掠过波心,隔水听戏的宾客如游鱼穿梭于《牡丹亭》的幻境。而今栏外仍泊着石舫,恍若等待杜丽娘再唱“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中西交响的兰亭,细观亭柱纹样,中式万字纹与西式卷草纹缠绵共生;抬头望见彩绘玻璃天棚,竟将西洋教堂的斑斓光影引入东方园林。</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搅动无数游客在此时趋之若鹜奔赴扬州。对扬州向往已久,特别是扬州的瘦西湖,如雷贯耳,今得偿所愿,终可一睹扬州园林惊世风采。扬州没有让我失望,带来的是惊喜连连。不但瘦西湖美焕绝伦,个园、何园亦不可多得,实在是画图难足,美不胜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