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照片说明</b>】周培源教授在湍流力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享有国际学科带头人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我陪同周老出席该学科1985年(?)亚洲区域年会后,到富士山角下著名的芦之湖畔一家小旅馆投宿,洗完温泉,小酌一杯,准备就寝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在阿部仲麻侣、鉴真和尚以及中日两国数之不尽的志士先贤们的共同拼搏下,灿烂的中国文化终于冲破惊涛骇浪,跨越汪洋大海 ,传播到了日本,深受日本人民的欢迎热爱和衷心崇拜。</p> <p class="ql-block">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日本形成民族文字的催生婆。而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形成,绝不是俯仰之间,咄嗟即成之事。</p> <p class="ql-block"> 日本彻底摆脱“有语无字”的状态还惟日不足,尚需几经三豕涉河,乌焉成马的成长过程。</p> <p class="ql-block"> 汉字汉文是通过其载体,即佛教经文、诗词歌赋传入日本的。在这个过程中,急于摆脱“有语无字”的日本人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疏忽,就是汉字汉文同时也是汉语语音而不是日语语音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优美的汉字诗文培养了阿部仲麻侣、荣睿等等一批又一批遣唐使、遣唐僧、留学生。他们无不为汉语诗词歌赋的优美韵脚音律所倾倒和折服。</p> <p class="ql-block"> 因此,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日本涌现出的早期抒情诗人,如大伴家持、柿本人麻侣、山上忆良等人,几乎都有注重汉字音律的通病。</p> <p class="ql-block"> 由此而来,大伴家持等人在用汉字编辑日本第一部大部头民族诗集《万叶集》时,便自然而然地把汉字当成了表音文字使用。人们称其为“万叶假名”。</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用“假名”二字呢?</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籍《说文•人部》中注释:“假,非真也。”,而《仪礼•聘礼•郑玄注》中注释:“名,非文,今谓之字。”所以,“假名”就是不地道的、非正统的汉字。</p> <p class="ql-block"> 你也许会说。那么,地道的、正统的汉字,就应该谓之“真名”啦? </p><p class="ql-block"> 对!没错!你很聪明!</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正是这样做的。</p> <p class="ql-block"> 具体说,怎么用呢?</p><p class="ql-block"> 很简单,就是完全把汉字当成表音文字,一字一音。</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一下子想起了非常调皮的我自己,上中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俄语,把俄语的星期天“Воскресенье”写成“袜子搁在鞋里捏”、</p><p class="ql-block"> 不好好学英语,把“老师”这个行当写成““踢车儿”,懒得记“teacher”那么长的拼写。</p><p class="ql-block"> 当日本人把汉字当成一字一音的表音文字时,他们把现代日文的“山”字写成“也麻”,读“Ya Ma”。</p><p class="ql-block"> 好玩儿吧?</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日本人就以为摆脱了“有语无字”的落后状态。</p><p class="ql-block"> 哈哈,难怪咱在骂人的时候,会写“八咔鸭喽”几个汉字。不过,这是我的即兴发挥,不是自视高雅的“万叶假名”。</p><p class="ql-block"> 道理相同,史实不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不是笑话,是实实在在的日文发展史。</span></p> <p class="ql-block"> 用哪首歌庆祝一下日本人驱散了“有语无字”那片阴云好呢?</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摇篮曲》最为合适。</p> <p class="ql-block">本期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下期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