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幽香中的新文化之光

凌波仙子

<p class="ql-block">你总有爱我的一天</p><p class="ql-block">你总有爱我的一天!</p><p class="ql-block">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p><p class="ql-block">你手里提的那把花,</p><p class="ql-block">不也是四月下的种,</p><p class="ql-block">六月才开的吗?</p><p class="ql-block">我如今种下满心窝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至少总有一两粒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开的花是你不要采的,</p><p class="ql-block">不是爱,也许是一点喜欢罢。</p><p class="ql-block">我坟上开的一朵紫罗兰,</p><p class="ql-block">爱的遗迹,</p><p class="ql-block">你总会瞧他一眼:</p><p class="ql-block">你那一眼吗? </p><p class="ql-block">抵得我千般苦恼了。</p><p class="ql-block">死算什么?</p><p class="ql-block">你总有爱我的一天。</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勃朗宁著 胡适改译</p> <p class="ql-block">胡适翻译的这首小诗,似乎是他对自己撒下种子之后他人对他态度的一种预判,理性而又温暖。他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人们会喜欢上他播下的种子开出来的小花,那怕只有一二朵。今天,我们就是捧着这束花来寻找栽出这朵花的土壤来的。</p> <p class="ql-block">沿石板路下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角处,一棵百年香樟树撑开浓荫,树干需三人合抱。“蝉鸣花天牛爬,他头也不抬”念时总记起胡适儿时的旧事,仿佛时光会倒流。</span>途经“绩溪县上庄毓吴学校”,从校门往里看校园一派生机勃发景象,而大门却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1920年,胡适的哥哥胡绍之倡议在上庄创办毓英高等小学,胡适邀集旅外同乡成立了“毓英小学校董会”,他与校董会同仁到各处向同乡人劝募办学基金。冬季开学时,他亲自兼任该校校长,还为学校物色教师,对学校所设课程及其他事务提出一些建议,他的举动让家乡人十分感动。</p><p class="ql-block">1932年,绩溪六都坦头村创办“训琴小学”,请胡适书题匾额,他深情地为之更名为“训勤小学”。抗战期间,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迁至坦头,就是借用这个小学校舍,后不慎失火焚毁,胡适得知后,直接写信给教育部长朱家骅,请朱商于时任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调拨面粉一千袋作为重建学校资金。</p><p class="ql-block">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吾归国后,每至一地,必提倡一公共藏书楼,在里则倡建绩溪图书馆,在外则倡建皖南图书楼、安徽藏书楼。然后推而广之,乃提倡中华民国国立藏书楼。”他企图效法英、法、美之国会图书馆,有益于人民大众。</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欣赏了徽州古城又去了绩溪龙川之后过来的。在上庄村路口处的公路旁发现设有一个观景台,只见三面青山如黛,云山雾绕,怀抱着一片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村庄。远处乌江支流如银带蜿蜒,与村口的伏西河相汇。走到村口,水声潺潺中夹杂着几声鸟鸣。夕阳西下,山间薄雾散去,露出层叠的竹林,光影下,看那山头上的深绿色和嫩绿色交错交织,世上竟有如此山色空灵之灵气和澄清之神韵,这层叠交错的山色让我眼前一亮,敞亮到至纯,天上的云和远山倒影在鲁村水库的碧波中,一派“万山不许一溪奔”的诗意。这样的山水最是养人的。我在想胡适先生的温润如玉的品性该与这片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村中青石巷窄如一线天,弯弯绕绕两侧高墙斑驳,檐角悬挂的红灯笼在风中轻摇,灯笼做得很别致,写着胡适文章的句子,若不是有此路引,我们一定会迷失在巷子里找不着东南西北,我们正是沿着灯笼一路向前,顺利找到胡适故居。</p> <p class="ql-block">推开黑漆木门,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晚清徽派院落豁然眼前。胡适先生的坐像正对着大门,优雅地端坐着望向门外。白墙灰瓦,马头墙高耸,进门但见树下种满兰花,厅内两侧各置一丛兰草,与木窗棂上的兰花浮雕相映成趣——这些雕刻出自徽雕大师胡国宾之手,胡适父亲胡铁花为寄托“兰为王者香”的家风而精心设计。</p> <p class="ql-block">正厅悬“胡适故居”匾额,两侧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揽月春云常得句,</span>山光水色自成图,”中间是一幅兰花图,道尽了他的胸襟和人格。左墙上挂着他写的“希望”白话诗。转入后院,满庭兰花簇簇,正是他诗中“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的写照。1921年,他苦候兰开未果,写诗一首《希望》:</p><p class="ql-block">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眼见秋 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首用白话文写的诗后来谱曲,是我喜欢的曲子之一。故居里不停播放着这首歌曲,余音绕梁。一九八0年六月十六日《参考消息》登载港根专稿--《第二个春天--读很有感》中说,台湾同胞多模仿它,受成思念家乡、念故土的歌曲.此方,"我从东北来,带着乌拉草,我从台湾来,带着绿豆糕....."而胡适却将这份等待化作新文化运动的坚守,诗末“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的希冀,恰似他对民主科学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希望</p><p class="ql-block">胡适詩一首</p><p class="ql-block">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眼见秋 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p><p class="ql-block">一九八0年六月十六日《参考消息》登载港根专稿--《第二个春天--读很有感》中说,台湾同胞多模仿它,受成思念家乡、念故土的歌曲.此方,"我从东北来,带着乌拉草,我从台湾来,带着绿豆糕.....".</p> <p class="ql-block">中堂挂着胡适晚年画像,下方展柜陈列着《文学改良刍议》手稿影印件,泛黄的纸页上,“白话文学”的呐喊穿越百年。</p> <p class="ql-block">胡适儿童时用过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慈母堂供奉着胡适父母画像,冯顺弟“监割”稻田时携幼子读书的场景,被胡适写入《四十自述》,那是他的来路和底色。</p> <p class="ql-block">而着“鹄贤学堂”匾额的老屋,斑驳的门槛上依稀可见孩童嬉戏的痕迹。胡适三岁半便在此启蒙,诵读《四书》《五经》,母亲冯顺弟的严教为他埋下求学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是胡适与江冬秀的婚房,一张雕花木床、一顶褪色喜帐,凝固了1917年冬的旧时光。江冬秀虽是小脚女子,却以聪慧坚韧赢得胡适敬重。展柜中保留着她学习胡适来信的字迹,从歪斜到工整,见证了一段旧式婚姻中的新式关系,成为徽州母教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西侧展厅展示的是胡适在风云变幻中国中他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进“博士厅”内,36张学位证书复制件铺满墙面,从康奈尔大学农科到哥伦比亚哲学博士,记录了他跨界求索的足迹。一张泛白的照片定格了1942年他任驻美大使时的身影——西装革履,手持演讲稿,为抗战奔走呼号。另一侧展板详述他与曹诚英的未了情缘,西湖畔的“烟霞山月”与终身未嫁的孤坟,为这位理性哲人添了一笔感伤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胡适,每每临睡前都要用绩溪方言诵读思念故乡的诗文。一个雨后的傍晚,他站在窗前,凝视窗外翠绿的芭蕉,低声吟哦:“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乡的泪啊,一滴一滴化作如雨的愁绪。正如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到的:“伟人思想,凡人情怀。这正体现了他对这片深爱着的土地的精神皈依。”</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离开胡适故居时,夕阳已将马头墙的影子拉长。胡适曾说“徽骆驼”精神是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而这座故居,恰似一株深谷幽兰,以淡泊之姿诉说着新文化的光华。兰草年复一年盛开,正如他诗中期许:“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