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参加了铁路建设工作,成为了工人阶级队伍的一员。

鴻福齐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工作之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郜洪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3月我不到十七岁,好不容易弄到一个招工指标,去太原铁路局水电科基建队报道,从此一脚跨进了工作的大门,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被分配到北营到鸣李秋村的工地。一共十一个班,有百十号人。书记是胡新朋,队长是王崇山。我分在八班有十几个人。五个和我一样年龄相仿的合同工,其余都是山西各沿线车站公务段的职工。我的班长冯清大是阳方口车站的。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干脆利落、英姿潇洒。副班长王二小是太谷车站的。一位从朝鲜战场复员的战士。善于言表,健谈活泼。经常給我们讲朝鲜战场的故事。一口太谷话逗得我们常常哈哈大笑。还有榆次工务段的翟金、北营车站的小王、侯马车站的张言友、平遥车站的王连喜、张师傅和霍州车站蒲憨娃,苗金旺等四人、技术员老姚。我们有专门的食堂。住在老乡老百姓家的房子。像一个大家庭,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没有年龄隔阂,没有利益之分,打闹欢乐在一起亲密无间。命运让我们结合,缘分让我们相遇。这是一段抹不去的回忆,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这是在工人阶级队伍里最珍贵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原到榆次是单轨铁路,我们的任务是修复线。挖土方,夯实基础修建桥墩,铺枕木和轨道。工作很累,很辛苦,可是很幸福!能为祖国发展强大参加铁路建设非常光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可以扛起两筐石子,肩背一袋水泥,扛起百十斤的桥枕健步如飞。我们数人一起同心协力,把钢轨抬到具体位置。我们唱着号子,一起把石墩高高举起,夯实基础。那时没有挖掘机,全凭我们一锹一锹把地挖成坑,需要几个人默契配合一层一层的合作。浇铸的时候,钢筋工要用铁丝把每个接口都牢牢栓死,保证工程质量。虽然是力气活,可是一环扣一环。体现了整体无穷的力量。不到一年时间数十座桥墩拔地而起,那里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青春,有工人整体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我们到流动工地要走好几里路,出发前要全体朗诵,背毛主席的老三段和语录。祝万寿无疆,身体健康!虽然是工作,也不忘学习。把毛主席思想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指挥我们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1967年单位发的大茶缸和铁碗。每天用它到食堂打饭,喝水。茶缸上的《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还保存的清清楚楚。这是那个时代的痕迹,历史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工作之旅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之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一劳动节之际,不由得又想起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工友,那段蹉跎的岁月快六十年了。好多人都九十开外了,不知道他们还健康安否?我们年轻点的也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步入到老年队伍的行列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当年工作的轰轰烈烈的场面,难以忘怀。百十号的修铁路工人,扛着工具一起徒步行几里路到工作面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穿着一身劳动布工作服,佩戴着铁路胸牌,头顶铁路徽的工作帽。那是多么神气和骄傲!时代赋予了我们为太原到榆次铁路建设奉献的机会。可惜那时还没有手机。只能把回忆在脑海里隐隐约约浮现。那些工作面很平凡,都是力气活,容不得偷懒。挖土方,夯实基础,绑钢筋,背石子水泥快速搅拌均匀。进行浇铸。一环扣一环,好像接力一样。桥墩建好后,铺枕木钢轨。那时没有吊车,全凭几十人齐心协力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我看到工友吃力憋红的脸,我看到了头上不住流淌的汗珠,我看到了他们前行移动时沉重的脚步!我看到了工人阶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我看到了劳动人民不平凡的英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就在这个队伍里品尝艰辛困苦、我就在这个队伍里磨练成长、我就在这个队伍里开创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和我的工友修建铁路一点点向前延伸延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每当我乘火车路过北营鸣李的时候,总要透过窗户寻找当年工作的场地。轰隆隆的车轮声一次次压过我的心头翻滚不停。我不由自主得想起了我的工人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每周休息一天回太原。有铁路免票可以乘任何列车。鸣李是个小站快车都不停。为了赶时间我们就徒步走到榆次北站再乘车回太原。我们顺着铁路走,在钢轨上飞奔,在枕木上疾走。有时还带了蓝球,在等车的时候还要在榆次北站的篮球场上争个高低。因为年轻,我们有使不完的劲,在生命的征途上永远不知疲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工友吴定仁、郝贵生、辛金玉、李润生、吴起恒、杜富贵、刘建国、武彦、乔志强、宋立仁、黑蛋、小任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我的基本工资是47元,补助粮票25斤。那个困难的年代是高工资了。开资后,我把工资交给母亲,解决了全家的日用开销和后顾之忧。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承担了应有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原因,签订的合同1968年夏中止。我们十几个小伙伴的命运又各奔东西,开启新的人生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5月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忘不了把青春奉献给铁路建设的伙伴!忘不了我的工人兄弟!历史上我们曾经一起在这里出大力,流大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