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凝望

xytvv

<p class="ql-block">   引 言</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日,《只此青绿》电影上映,用舞剧的形式艺术地再现宋代《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画作凝聚了养蚕人、织绢人、制墨人、制色人、制笔人、画家、刻印人的集体劳动和智慧,得来不易。</p><p class="ql-block"> 每当少年画家王希孟遇到创作难题、或是遭受质疑、身心俱疲快坚持不住时,总会感到背后那些匠人们的辛勤付出和热切期盼的目光,就会产生新的动力,最终完成了这一传世千载的名画。</p><p class="ql-block"> 待易烊千玺唱的片尾曲响起,一幕幕艺人微笑着看向我们时,我的眼框已经湿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凝望,是对文化传承的希冀。</p> <p class="ql-block">  我叫李广民,是一名法帖艺人,现就职桃城区法帖博物馆。衡水(阎庄)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是衡水市现有的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我是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一、何为法帖</p><p class="ql-block"> 字面解释:法,法度;帖,字帖,泛指一切可用来作为书法学习者临摹描红的书法资料。狭义是指名人名家的墨迹或拓本。</p><p class="ql-block"> 法帖又分为墨迹本、拓本。</p><p class="ql-block"> 墨迹本一般是白底黑字,是直接书写在竹简、绢帛、纸张上的书法。</p><p class="ql-block"> 拓本,就是从石板或木板上拓印出的书法资料,以黑底白字的阴刻居多,部分楹联爱用白底黑字的阳刻。现代的拓印则不限于黑白二色,会用到朱砂、蓝色、金色等,有时一幅画面会呈现多色。现在清顺治和顺治前拓本都属于禁止出境的文物,俗称黑老虎。</p> <p class="ql-block">二、法帖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法帖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言传(语言)、身教(示范动作)、图画、文字等,其中文字的精准度更高、影响力也更为深远。人们通过文字记载,能知道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摸索社会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都与文字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法帖的发展书写始终关彰显文人墨客情怀,也是进入仕途的必修课,是中华民族始终没有间断的文化文脉,它的跌宕起伏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字帖除了展示笔划结构、章法排列,还可以标注笔划书写顺序,是识字、学写字的教具,又将文字升华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书法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能装饰家居环境,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制作法帖要用到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多选历代名家名作,名家有著名文学家、著名书法家,甚至二者身份兼具。《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后所写的文章,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造诣了得,文采更斐然、金句迭出,如成语“群贤毕至”、“曲水流觞”、“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均出于此,集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阳刻版</p> <p class="ql-block">阴刻版</p> <p class="ql-block">三、阎庄法帖</p><p class="ql-block"> 衡水法帖也称阎庄法帖,始于明代永乐年间,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启蒙教育、研习书法、佛教传播。当时在衡水湖畔,刻制法帖的村庄有十几个,其中尤以河沿镇阎庄最具规模,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村民大多数都会法帖刻版拓印技术,帖品精美,鼎盛时期,除在本地立店销售,还销往天津、北京、山东、山西等地,仅北京琉璃厂就有十余家阎庄帖店,最著名的有“怡墨堂”、“润竹斋”等。</p> <p class="ql-block">  区别于西安碑林的碑刻拓片,阎庄法帖是刻帖拓片,是石刻法帖的延续,是集木版雕刻、帖的拓印传拓、装裱技艺、制墨造纸术为一体,不仅有书法作品,还有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图画。如相传是唐代吴道子所做的字组画,远看是画,仔细看,是将《道德经》的名句文字变形重组成画,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吴带当风”也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表述需要脑补,有了具象。</p> <p class="ql-block">  衡水(阎庄)法帖无论是雕刻技艺还是拓印方法,都堪称一绝,雕刻技艺陡刀立线娴熟流畅,在现原作之神韵,拓片形式样式繁多,蝉翼拓、乌金拓,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法帖内容多选经典的、教育意义强、艺术性高的篇章,遴选书法造诣高、具代表性的作品,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皆具,在墨迹本上敷一层比较通透的纸如绵纸,经毛笔双钩轮廓后做成样稿。</p><p class="ql-block"> 选取生长10年以上的梨、杜、桃木为主,软硬适中、纹理细密者。主要工艺有浸、泡、晾、晒、蒸、煮等,浸泡出板材中胶质、糖分,防止干裂、虫蛀。干燥方法有自然阴干和软柴烘干,散发水分须均匀。</p><p class="ql-block"> 毛刷清洁板材,薄涂专用中药汁,稍干,铺刷样稿,棕刷轻拂,做到平实无皱,晾干,涂特制芝麻油,使之刻时不致崩缺。雕版与其它木刻近似,刻阴刻皆有,要求雕者悬刀陡立,入刀轻而准,落刀有力而不钝,收刀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刀法分切、冲、挑、锥、钝、掠等。书法中的飞白效果是用刻刀较难表现的,不同于枯墨的毛笔在纸上一笔带过,刻版时则需要通过许多一定走势的短线条来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将选好的宣纸覆于帖板上,分湿覆或干覆。湿覆贴合性更好,宣纸也要提前弄湿闷制,使之更具贴合性、延展性,上纸时要用到打刷、木槌、扫刷,使得纸张与雕版紧密贴合,拓包的颜料要潮但不能太湿,要频繁在引墨板和雕版间来回,拓时的力道和手法也很重要,要力气均匀依次呈一定倾斜角度捶打,有时一遍不行要多遍,力求颜色均匀。因帖板和作品规格要求不同拓法也不同,主要分乌金拓和蝉翼拓,捶拓手法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揭拓片也是门技术,稍有不慎纸就会被撕坏。拓片有的装订成册,有的装裱到画框,这涉及装帧艺术。看老拓片的装帧就知道了装裱年代,可见装裱的讲究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版</p> <p class="ql-block">老版</p> <p class="ql-block">老版</p> <p class="ql-block">新版</p> <p class="ql-block">新版</p> <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便曾经盛极一时,阎庄法帖也难逃盛衰转变的历史规律,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取代传统拓印,从事法帖难以养家糊口,艺人纷纷转行,法帖技艺一度被人们遗忘,近乎失传,帖版有的做了桌面、有的做了箱子……遭到了破坏。</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区文化馆馆员李功老师偶遇阎庄法帖,并上报引起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报道。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在衡水市桃城区宝云寺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木刻法帖专题博物馆——衡水法帖博物馆,征集法帖文物、保护培养传承人,开展展演宣传活动。如果没有这些举措,阎庄法帖或许会像很多古代技艺那样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四、我与法帖</p><p class="ql-block"> 与法帖结缘,似乎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我生于1972年,自幼深受外祖父著名书法家杜凯先生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中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机缘巧合,1989年我在书圣王羲之故里山东临沂服兵役期间,被分配到王羲之故居执勤,目睹了民间艺人在青石板上雕刻并拓印书法作品,瞬息之间一副精美的拓片作品便应运而生,惊慕之余产生自己制作的想法。复员回到家乡衡水后,那个老艺人传拓制作拓片的场景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学艺之路是艰辛的,我曾多次赴保定古莲池学习,为了省旅店钱,夜里睡在莲池商品部的屋檐下;去西安碑林学艺,一年半后打动师父得到真传;还去河南洛阳等地做义工学习。1990年我有缘结识阎庄老艺人阎长浩,对阎庄600多年的雕版传拓技艺感到无比的惊诧和敬仰,拜闫长浩为师对法帖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衡水法帖博物馆(现:桃城区法帖博物馆)工作成了一名技术人员,不用再为柴米担忧,能专心从事法帖艺术了。</p> <p class="ql-block">五、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上初中时历史书上说,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其完整性和明确纪年使其成为公认的实物证据。这金刚经是印刷版本,不属于拓本。印刷本的版上的字画是镜像的,如武强年画,墨涂在版上再敷纸;拓本版上的字画是非镜像的正面字画,先敷上纸,再用蘸墨的拓包去捶打,讲究的是墨不透过纸背面,减少对版的污染。</p> <p class="ql-block">武强年画的版是镜像的,纸本是印的。</p> <p class="ql-block">法帖的版是正字非镜像,纸本是拓的。</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温泉铭》这是目前传世的最早拓本文献,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的唐代拓本,堪称举世无双。学界认为,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该铭文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书法艺术上乘,其间蕴含着书圣王羲之、王献之草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刻帖法帖,据说是枣木版,后毁于失火,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由宋太宗赵光义下诏命翰林侍书王著精选内府收藏的历代帝王、名臣及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收录了从秦汉到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法帖之祖”,因为它首次以官方形式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集结成册,开创了官刻丛帖的先河,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古代经典书法的流通和传习,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华十大传世著名法帖简单介绍几个:</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原迹失传,现存唐摹本以神龙本最著名,表现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三希帖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 《伯远帖》,是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快雪时晴帖》‌:乾隆帝誉其“天下无双”,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伯远帖》‌:唯一晋代真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现典型的王氏书风。</p><p class="ql-block"> 三希堂,古时是清朝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p><p class="ql-block"> 怀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代表作《小草千字文》、《自叙帖》。</p><p class="ql-block"> 《前后赤壁赋》又称《赤壁二赋帖》,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二赋中,原文作者苏轼凭吊古迹,抒发了对江山风物的热爱与旷达的心胸。</p> <p class="ql-block">桃城区法帖博物馆展示的部分名家名作。</p> <p class="ql-block">六、艺术的交流共融</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书法、音乐、舞蹈各具魅力,又能互相激发。</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p><p class="ql-block"> 诗圣杜甫,在少年时代,也曾观看过公孙大娘之舞,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若干年后,杜甫看到李十二娘舞剑,写了题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p> <p class="ql-block">七、从业感悟</p><p class="ql-block"> 身为法帖艺人,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辛苦也有,收获也有,甘苦自知。法帖不是快销品,生活一度很清贫,也产生过放弃的想法。但是来自法帖爱好者的帮助和鼓励帮我度过了难关,从法帖中汲取的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博采众长,不断揣摩,并结合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并恢复了明代以前的擦拓技法,并将擦拓技法与捶拓技法相互融合,受到了业界的肯定。有关部门也经常会请我去拓印一些文物上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我受衡水市政协的委托做过一个文化项目,要把衡水及周边县的石碑、墓志铭之类的全都拓下来。时值8、9月份正是最热的时候,大部分在野外作业,条件相当艰苦,一天不知出多少汗,衣服上结了厚厚的汗碱。晚上回到宾馆,把这些拓片摊开,边折叠边看,从这些拓片中汲取了很多知识,让我知道了景县的封氏墓群、高氏墓群的故事,发现饶阳县有鸳鸯志,这在墓志中属于珍品,在故城的墓志上发现了20个稀有的武则天造字,知道了深州的恒麓书院、枣强的大原书院、故城的甘陵书院,认识了很多异体字,了解到衡水河流的变迁、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衡水悠久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自参加工作至今,我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型非遗文化活动,曾为《衡水金石书法录》《衡水文物》《衡水墓志》《衡水阎庄法帖集》《深州金石录》《冀州文物》等多部书籍的编辑出版进行拓印,填补了衡水市文物工作的多处空白。中央七台和十台、新华社,中新网,河北电台、衡水电台、以及网络媒多次为其录制专题节目播放,《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多次参与衡水的考古发掘勘探,文物的修复、器物的拓印、老旧字画的揭裱,以及市博物馆的陈列布展,事迹被载入《河北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  每次潜心工作,也是在与古人交流,感受他们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有时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有时酣畅淋漓、厚积薄发。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了解这门艺术,开启属于自己的文化穿越之旅。</p> <p class="ql-block"> 总 结 语</p><p class="ql-block">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做好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自信:</p><p class="ql-block"> “ 古是史流传,典是品质高,</p><p class="ql-block"> 舞是诗流动,书是笔上舞。</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千载,根深叶茂长。</p><p class="ql-block"> 传承续经典,吾辈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地点:桃城区法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出镜:法帖传承人 李广民</p><p class="ql-block"> 博韵古典舞 小曾老师 幽莲</p><p class="ql-block">化妆:瑜洲汉服 张翠茹</p><p class="ql-block">摄影:瑜洲汉服 李承广</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刘光源 </p><p class="ql-block">文案:习三内画 王伟</p><p class="ql-block">(图文资料多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