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故乡——鲁镇

毛毛(沈明华)

<p class="ql-block">昵 称 毛毛(沈明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1610052</p> <p class="ql-block">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鲁镇,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p><p class="ql-block">鲁镇的风,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与柔情,轻轻拂过脸庞。河道中,乌篷船悠悠地摇曳着,船头的船夫哼着古老的歌谣,那歌声在水面上荡漾开来,唤醒了沉睡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街头巷尾,弥漫着臭豆腐和黄酒的香气。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岁月的痕迹;陈旧的门窗,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在鲁镇,每一块石板,每一座石桥,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里有孔乙己的穷酸与无奈,有祥林嫂的悲惨与坚韧,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鲁镇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鲁镇,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情感与记忆的精神家园。这里,传统与现代碰撞,愚昧与觉醒交织。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在人们的心头。然而,在黑暗的角落里,总有那么一丝希望的曙光在闪烁。</p><p class="ql-block">鲁镇的街道狭窄而悠长,两旁的建筑古朴而陈旧。那一片片黑瓦白墙,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也见证了人们在命运的漩涡中奋力挣扎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但,正是这些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鲁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一面镜子。</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读书时,经常读鲁迅写的文章,鲁迅笔下的鲁镇让我印象深刻。江南古镇,大同小异,要了解其中的人文才能知道不同之处。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鲁镇其实是鲁迅对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鲁镇是飘浮在鉴湖之上的,有一路一河、四街五弄十桥。鲁镇老街,是鲁镇最繁华的地方,自东而西,街河并行,街随河走,桥连街衢,坊巷纵横。店铺沿街布局,疏密有致。街铺一色的黛瓦粉墙,灯笼高悬,旗幡飘翻。老街上的桥、弄,连接着鲁镇的东西南北中,水乡风情、百姓民俗尽在弄尾巷头中。</p> <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以笔为剑,划破黑暗,他笔下的诸多故事,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那个时代的风貌。而鲁镇,这座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镇,如今已成为现实,吸引着人们去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踏入鲁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鲁镇”两字,那是鲁迅先生的手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小镇的故事。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世上本没有鲁镇,说的人多了,便就有了鲁镇。这个鲁镇不是鲁迅小时候的那个鲁镇,但是,这个鲁镇,的确又是鲁迅笔下的鲁镇。</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一尊鲁迅先生的青铜雕像端坐在藤椅上,他眼神深邃,凝视着远方,似乎在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颇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神韵,也是鲁镇的标志。一旁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彰显着先生伟大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老街缓缓前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鲁迅笔下的那个年代。街道两旁,粉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灯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河道纵横交错,河水清澈见底,乌篷船在河面上摇曳,船夫摇着橹,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鲁镇”,先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自于他对故乡山水、对童年生活梦幻一般的眷恋,是先生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鲁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也是鲁迅笔下的“活的鲁镇”。</p> <p class="ql-block">鲁镇黑瓦粉墙的台门和店铺,千姿百态的石桥和栏杆,纵横交叉的小河与水卷,檐挑角的古戏台和祠堂庵庙,依傍鉴湖子河两街的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特有的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艳阳高照,天高云谈,舟行河中,在橹声中遥望两岸人家,一座人们既熟识又陌生、既历史久远又年轻活泼的江南水乡小镇。走进鲁镇,也就走近了先生。漫步鲁镇,把鲁迅还给世人,还给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各类店铺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有卖臭豆腐的小店,那独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品尝。有古色古香的当铺,仿佛能看到当年人们在这里典当物品的场景。还有锡箔店、油烛店、茶漆店等,这些在现代都市中早已罕见的店铺,在这里却应有尽有,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双面戏台广场,这里是鲁镇的中心。戏台构筑在河道上,水乡社戏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唱腔婉转悠扬,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台下的观众,他们有的聚精会神地看着表演,有的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沉浸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在鲁镇的街头巷尾,还时不时能看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正对着掌柜说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 Q ,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p> <p class="ql-block">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喃喃自语地说着“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些人物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让游客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酒店里,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 Q 在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在自言自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小时候读鲁迅文章,《孔乙己》里曾提到“鲁镇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当年读书的时候,就对孔乙己最爱的茴香豆很是好奇,到了鲁镇看到茴香豆岂有不吃的道理,这咸香的味道让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过了石桥,就是鲁镇景区内最高的建筑奎文阁。奎文阁是鲁镇的最高建筑物,登高可以眺望鲁镇全景。“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历代赞颂读书人,遂多将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后又将藏书画、石雕古董等珍品之楼也叫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下是陈半丁纪念馆。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陈半丁纪念馆面积不大,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以书画的形式讲述陈半丁先生早年的经历,二层主要展示了陈半丁先生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陈半丁先生为“鲁镇”本地人,曾以柯岩西泽村“五亩涂“地名作为他在京的寓所之名,号“五亩之园”。</p> <p class="ql-block">鲁镇的街道狭窄而悠长,两旁的建筑古朴而陈旧。那一片片黑瓦白墙,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也见证了人们在命运的漩涡中奋力挣扎的身影。特别喜欢这样的巷子,深深的,窄窄的。这种窄巷子,它的深邃,像是藏了很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院门两边的对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横批:“仁里”。出至鲁迅曾于1932年写下一首题为《答客诮》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厚感情,不仅如此,他还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开篇便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鲁迅笔下的鲁镇,是虚构的故乡,却在柯岩成为了现实。漫步鲁镇青石板铺路的街巷,黛瓦粉墙、枕河临街的店铺,古朴高大的台门宅院,千姿百态的石桥石坊,纵横交错的水巷小河,飞檐翘角的戏台,无不是鲁迅笔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只见城四面,皆是水,水色与天色交波,晚晴云树,摇曳清波,就仿佛融为一片的天地。”这是鲁迅在《故乡》中对于绍兴的追忆。他笔下的故乡,有三味书屋,有百草园,也有小桥流水,烟雨朦胧,水巷乌篷,巷子里弥漫着千年黄酒香……</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石桥是鲁镇凝固的诗,那么乌蓬船就是鲁镇流动的歌,它是水乡的骄子。船夫撑着一支竹浆,划过如镜的水面,迢迢山水中,传来摇橹声阵阵。</p> <p class="ql-block">鲁镇很漂亮,小桥流水、绿树老房,褪了皮的白墙显露出时代印记,一个虚拟的江南古镇就这样呈现出来。鲁镇之于绍兴是特殊的,之于游客是虚幻的。如果你在绍兴读懂了江南水乡,或许也可在鲁镇,读懂整个封建中国。</p> <p class="ql-block">鲁镇挺大,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大多是鲁迅笔下提到建筑。在鲁镇,一组组形象夸张的群雕颇引人注目,几十个故事人物的铜像讲述着一个个鲁迅小说中的故事。有桥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树可荫,有戏可听,有艺可观,有历史,有现代,有故事,有游乐……</p> <p class="ql-block">鲁镇的名气,饱含着历史的印记,静静看着人们往来穿梭,白墙黑瓦,风雨林立。青石板,乌篷船,记下了烟火蒸腾,吞吐着悠悠过往。江南水乡是婉转的,明明两三步就跨过的小流,也要架上一拱弯弯的石桥,于是,视线中尽是曲曲绕绕,千回百转。</p> <p class="ql-block">鲁镇,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瑰宝,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绍兴的清幽风雅,体验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风情。今天,我以游客的心情游览鲁镇,没有鲁迅笔下的残破没落、民生凋敝,有的是静静体会鲁迅笔下的水边人家的安逸,家在景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活在闹市中难得的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踏入鲁镇,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岁月的琴键上,奏响着古往今来的乐章。鲁镇,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巷,阿 Q 的身影仿佛在拐角处一闪而过,祥林嫂的悲叹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这里的每一间店铺、每一座桥梁,都充满了故事。鲁镇的街巷,弥漫着旧时光的味道,仿佛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风过处,皆是历史的低语,我沉醉在这如梦的画卷里,不愿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