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上的灵魂朝圣之旅,‍一一游塔公寺及塔公草原

黑豹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早上,清晨的康定城还笼罩在薄雾中,我们一行四人已沿着川藏公路向西出发,窗外是连绵起伏的折多山脉,蜿蜒的公路像一条银带缠绕在高原的脊梁上。此行的目的地是塔公寺——这座被誉为“菩萨喜欢的地方”的千年古刹。汽车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时,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雪山若隐若现,仿佛在指引着朝圣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绕过新都桥,北行约37公里,一片开阔的草原豁然展开。塔公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远处的雅拉雪山遥相呼应。藏语“塔公”意为“菩萨喜欢之地”,而眼前这幅画面,完美诠释了名字的深意:金碧辉煌的寺庙群依偎在草原怀抱中,经幡如彩练般飘动,牧民的黑帐篷散落在如茵绿草间,牦牛低头啃食,一切宁静得仿佛时间在此凝固。 </p> <p class="ql-block">寺庙门前广场上,几位藏族老人手持转经筒,口中呢喃着六字真言。他们的皱纹里沉淀着高原的风霜,眼神却澄澈如孩童。一位老人告诉我,塔公寺的殊胜源于文成公主的传说——公元641年,她携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行经此地时突然生根不动,公主遂命人仿造一尊佛像留驻,原像才得以继续前往拉萨。因此,朝拜塔公寺被视为“小大昭寺”的功德,信徒们相信这里承载着与拉萨同等的神圣力量。</p> <p class="ql-block">踏入寺门,一座汉藏风格交融的建筑群展现在眼前。主大殿下部是厚重的藏式石砌墙体,上部则是汉式歇山屋顶,飞檐翘角与鎏金宝顶相映成趣,诉说着藏汉文化交融的历史。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庄严慈悲,两侧壁画以矿物颜料绘就,千年未褪的朱红与靛蓝中,佛教故事与神话传说栩栩如生。一位僧人轻声解释,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更是修行的“视觉曼陀罗”,引导观者进入禅定之境。</p> <p class="ql-block">绕至觉卧佛殿,一尊古朴的佛像令我屏息——这便是文成公主留下的仿制像。鎏金表面虽已斑驳,但眉眼间的慈悲依然穿透时空。殿内酥油灯长明,光影摇曳中,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工匠凿刻佛像时的虔诚心跳。 </p> <p class="ql-block">寺庙西侧的塔林堪称奇观。108座佛塔组成壮观的方阵,东方白塔象征智慧,南方黄塔代表功德,西方红塔寓意慈悲,北方绿塔则昭示事业。信徒们沿转经廊顺时针行走,经筒转动的嗡鸣与诵经声交织,形成一首无字的信仰长诗。</p> <p class="ql-block">走出寺庙,塔公草原的辽阔扑面而来。春季的草原还未完全透出新绿,整个草原黄绿相间。传说中山花烂漫,紫色鸢尾与黄色格桑花未见在风中摇曳,但牧民骑着马掠过地平线,马蹄声与远处寺庙的梵呗声形成奇妙的和鸣。登上附近的小山丘,俯瞰全景更觉震撼:雅拉雪山如莲花般绽放于天际,终年积雪的山巅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与塔公寺的金顶构成一幅绝妙的“佛国雪山图”。</p> <p class="ql-block">听说藏历六月的护法盛会,寺庙将会举行“羌姆”神舞。戴着狰狞面具的舞者手持法器腾跃旋转,鼓号声震彻云霄。僧人告诉我,这种舞蹈不仅是驱魔仪式,更隐喻着修行者降伏内心贪嗔痴的历程。当夜幕降临时,法会进入高潮,千盏酥油灯在塔林间次第点亮,宛如星河落入人间,信徒们的诵经声与高原的夜风一起,将祈愿送往天际。</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时,回望塔公寺,午间骄阳将白塔染成金色,转经者的身影拉得很长。高原的风掠过耳畔,带着酥油茶的香气和诵经的余韵。忽然明白,这座寺庙最动人的并非建筑或传说,而是那份跨越千年的坚守——在海拔3730米的苍穹之下,信仰如同雅拉雪山的融水,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这片被菩萨眷顾的土地,用雪山的高度丈量信仰,用草原的辽阔包容众生。当车轮驶离塔公时,心中已埋下一粒种子——某年某月,定要重回此地,在经幡飘扬处,再听一曲高原的梵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