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风三月,看窗外春意盎然,在软软的风景中,感受那份静思的沉醉,不时有一方印和一个人的影子在眼前晃动,我知道那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那人是曹永坚,一个浸润在印材中间四十年的年轻人。 </p><p class="ql-block"> 永坚刻印纯属偶然。那年头,年轻人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而他又是一个守静的人,对于喧闹和繁杂没有多少兴趣,刚好所供职的单位里有一位爱好书法的领导和前辈,对这几位能守得住的清心的小年轻,兴致很高地特为他们前来了书画老师,对他们进行艺术的启蒙。 </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对艺术的心有灵犀,永坚对书法的着迷程度越来越大,其进步也是越来越快,直至因为书法而坠入了印章这块浩翰无垠的艺术天空,而且这一沉迷就是人生的大半时光。 多少年过去了,永坚的书画印艺都有了不俗的成就,但最大的收获,还是在这石材方寸里的刀耕泥练。 </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习惯于平谈的永坚在和冰凉的石材交流和沟通中,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刀,对石的纵横接触,让他对印有了深深的感悟,艺术讲究悟性和个性,仅凭着兴趣和刻苦是远远达不到艺术至高的心境。 </p><p class="ql-block"> 且不说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治印哲学,但每一方印仿佛就是一个生命,让永坚在顿悟生命和艺术的进程中,用刀去细细品味着关于生命的演绎。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春去秋来,暑往寒至,他用一方方用心堆砌起来的印章,讲述着他这些年来的心路旅程,用一刀刀深情雕刻的文字,来记录着他渐渐流逝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我和永坚相熟巳有好多年头了,这些年来,目睹了许多人的成名成家,永坚或许也能称得上是其中的一位,但在我的眼中,永坚仍然是那样的平淡和飘逸。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成长,他的技法也在不断成熟,并且在成熟中创新,在创新中成熟,这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和印章完美相融的天人合一。 </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治印是一种极其个性化,很少有人喝彩的艺术品种,苏州又是一个文化悠远、历史灿烂的文明古城,赏印、鉴印的高人不少,这对一个寻求突破的治印人来说,有着极高的艺术要求。 </p><p class="ql-block"> 更何况曲高和寡的治印在当代经济大潮的洗涤中,其经济价值远远不如它的那些书画姐妹。但是只有守住清贫,才能在印痕天地去寻找乐趣,但乐趣无法改变治印者对于清贫的固守。 </p><p class="ql-block"> 固守心灵的清贫,固守艺术的清贫,固守源于心灵深处对艺术的那份执着和痴迷。我想,永坚的那份清贫是有收获的,或许这样的收获,给他带来的仅仅是一个关于心灵的籍慰。 </p><p class="ql-block"> 但是对于艺术的永恒,对于一个对艺术充满情感的人,它的这种人生感受必定是丰满和灿烂的,也是对他艺术人生的最好回报。(周立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