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几十年,今日再相见,虽已年古稀,记忆在昨天。

木子

<p class="ql-block"><b>5月4日,我们与两位好朋友一起去皖南旅游。因为我们年轻时曾经在安徽绩溪工作过11年,可以说是第二故乡了,所以特地在绩溪住宿两天,安排时间故地重游。</b></p><p class="ql-block"><b>我们上海后方红星木材厂是上海后方基地局轻工公司下属的一家小三线单位,由上海缝纫机台板一厂负责筹建,地处安徽绩溪红川村附近。我们单位主要为</b><b style="font-size:18px;">绩溪附近几家小三线单位生产的军用炮弹配套生产炮弹箱。</b></p><p class="ql-block"><b>我厂最早的一批支内职工和老三届早在1968年便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来到这里开荒造房,通电引水,建起了红星木材厂。那时候他们非常艰苦。</b></p><p class="ql-block"><b>1971年、1972年我们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外地工矿,在上海单位代训了几年,也来到了红星木材厂工作,历时11年。1985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上海后方基地所有职工逐步撤离小三线,我们也陆续被安排回上海工作。</b></p><p class="ql-block"><b>时光飞逝如电,一转眼离开绩溪已经40年了。今天,我们怀着满心的期待与眷恋,再次踏上这片故土,追寻年轻时的一段美好时光。回忆如潮涌,过去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感觉就在昨天。</b></p> <p class="ql-block"><b>那时正值青春年华,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理想,积极参与小三线建设。一到单位,组织上便带领我们开荒种地,寓意要在这里扎根一辈子。三百多名热血青年的到来,为这寂静的山区带来了生气,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单位人数最多时是一千多人,党总支建制。</b></p> <p class="ql-block"><b>办公楼后面一栋楼是最早的总机室、广播室、部分宿舍。</b></p> <p class="ql-block"><b>医务室</b></p> <p class="ql-block"><b>单位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单位产品的运输问题,逢年过节职工、家属的来来往往都靠驾驶班解决,驾驶班真是举足轻重的部门。</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小麟转发的模仿当时我们小三线单位上班时的场景。我厂广播员小吴,每天比大家起得早,走得晚,我们就是听着他广播的军号声上下班的。</b></p> <p class="ql-block"><b>大食堂没造好时,轮到我们单位放电影,职工们和附近村庄的农民们,就带着凳子排排坐在大道上看电影。天热就带着扇子驱蚊,天冷就穿着棉袄、裹着风雪大衣看电影,不亦乐乎。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最温馨美好的时刻,也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记得看过日本电影《追捕》后,杜秋和真由美便成了大家的偶像。</b></p> <p class="ql-block"><b>朋友发给我的,这场景与我们单位很像,借用一下😄。</b></p> <p class="ql-block"><b>在红星厂我做了一年油漆工后调到厂办工作,这是我经常出黑板报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新大楼楼下是小卖部理发室,三楼是活动室。</b></p><p class="ql-block"><b>职工们早上上班时,带着菜篮子(篮子上写好名字),把菜篮子放在小卖部,等下班时到小卖部取菜篮,小卖部的师傅已经把每家的菜都分配好放在篮子里了。于是家属宿舍区今天飘着鱼香,明天飘着肉香,几乎是统一的菜肴,蛮有意思的。记得有一次吃大闸蟹,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是大闸蟹……职工们休息天会去水沟边摸螺蛳(安徽人不吃的),会去河里捉鱼,或去老乡家里买花生、笋干、小核桃等,改善生活。那时生活相对来说简单、平淡、艰苦,但大家过的单纯,快乐。</b></p><p class="ql-block"><b>1979年底,由工会和宣传科负责,厂里安装了信号差转台。大家每天晚上可以在三楼活动室收看中央台和安徽台的电视节目了,这在当时真是大快人心的事情。每天晚上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小青年,食堂里吃完了饭便到这里聊天等着看电视。对山里人来说,这是联系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朱明瑛表演的“回娘家”,把大家乐得像炸开了锅一样。不过安徽电视台节目晚上九点就结束了,大家不免带着一些遗憾地回家。我们单位也规定晚上九点钟熄灯,男女宿舍不能再串门了。有点军事化管理。</b></p> <p class="ql-block"><b>在厂区大道留个影,年轻时走了无数次,却从来没留过影。</b></p> <p class="ql-block"><b>通向大门的厂区大道</b></p> <p class="ql-block"><b>一车间是生产炮弹箱的首道工序,整根🪵原木进单位需浸泡,据成木板,烘干。</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军工箱都是手工一个个敲出来的,工人们很辛苦。</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单位离县城近,地段好方便租赁,所以至今还有企业在运作,这是二车间里的设备。</b></p> <p class="ql-block"><b>设备维修、电工间、白铁间属于三间。那时炮弹箱的油漆是手工喷漆,虽然油漆味刺鼻,是有毒有害物质,但是我们几个小青年跟着陆师傅,大家都积极努力,工余时间会嘻嘻哈哈聊天开玩笑,很开心!回沪后我们五个老同事相约去崇明看望过陆师傅。</b></p> <p class="ql-block"><b>拾起那些青春记忆,回忆那火热的年代。旅游回来我把老照片翻出来看看。这是我在种五七田。为了改善伙食,厂里的老职工(有的从农村来的)带领大家利用单位的杂边地种起了蔬菜,如西红柿、青椒、黄瓜、毛豆等;还养猪、种蘑菇,既丰富了职工的菜肴又丰富了生活。关于这一事迹得到了后方基地的表彰,我们还专门写稿,在上海劳动报、文汇报报道过的。</b></p> <p class="ql-block"><b>除了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我们会在农忙时期下乡帮助红川村的农民到田间劳动。</b></p> <p class="ql-block"><b>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毛主席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等纪念日,工会经常组织各车间部门举办庆祝活动,以此来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这是我和小吴轮流报幕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每次表演,工会副主席徐师傅总会热情地为我们编排舞蹈,教我们舞蹈基本功。</b><b>工会的颜师傅非常热心操办文娱活动,记得我们跳朝鲜族舞蹈《红太阳照边疆》(小罗教的),她拿来各色彩旗让我们用别针别起来做成长裙,白衬衫索在齐胸的长裙子里,效果非常好!我们开心极了,跳朝鲜舞的感觉来了,迎得了职工们的哄堂喝彩!陈师傅最忙了,好多节目都要她手风琴伴奏,她忙不过来时就带教小伍,让他分担一些。小麟负责摄影,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现在看看多有意思啊!</b></p> <p class="ql-block"><b>厂里的民兵组织经常训练。我还参加过公司、后方基地局组织的实弹射击比赛。第一次比赛是在红光厂吧,那天倾盆大雨,我趴在地上,尽管同事们一再催我发射,我也尽力扣扳机了,子弹就是打不出去啊!五分钟时间快到了,我屏住呼吸终于打出一发,感觉到了后助力后胆子就大了,结果两发脱靶。回来后我就努力练习,体会发射的要领,还向保卫科借了一把枪,工余时间、休息天有空就练,让同事帮我把小石子放在刺刀三棱的一个平面上,一直练到击发石子不掉下来为止。因为一直搁枪,我的手肘也练破了皮。以后我参加比赛从来没脱过靶,成绩都在8至10环,最好的一次成绩是后方基地局组织的比赛,五发子弹48环,与男子并列第一名。我真切体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p> <p class="ql-block"><b>改革开放后青年人需补习文化,厂里举办了“721”大学,由王振权老师带班。我们部分职工全脱产学习,老师很敬业,我们很努力,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把里面所有的题目都做遍了,包括带*号的题目。后来上海市组织的初中、高中统考,我都顺利地通过了。</b></p> <p class="ql-block"><b>同事加同学</b></p> <p class="ql-block"><b>周日我们会走出厂门,到附近的水泵房溪水边玩。有一次去其它单位开会,中午休息我们去爬山,一路风景秀丽,峡谷溪流,鸟语花香,上了一个山坡,过去就是浙江了!现在知道这就是现在的徽杭大峡谷。</b></p> <p class="ql-block"><b>过去我住的三宿舍是在半山腰开出一块平地造的,后面是个小山丘。每到四月我会爬山去摘些映山红回来,放在床边柜上的小花瓶里。我宿舍窗外几米就是山壁,一株小桃树看着它一年年长高,开花,有一年竟然结出了小桃子,好惊喜!现在三宿舍和小山坡都移平通了公路。我们欣喜时代的发展,也留恋往日的美好时光。</b></p> <p class="ql-block"><b>结婚后,我们住在家属宿舍的第一幢楼,离厂区近,一出厂门便可看见,没想到现在还在。我们就住三楼第三第四扇窗户(原阳台)的一套。后面几排家属宿舍在我们车子开过时,一闪而过好像还在。</b></p><p class="ql-block"><b>我家窗户下是一片池塘,经常看见牛在洗澡,“哞哞”地叫,那时女儿正学说话也会跟着叫😄。</b></p><p class="ql-block"><b>底楼同事家有一棵树,没几年树梢已经长过我家的窗户,晚上月亮升起时,有时像弯钩,有时像玉盘,挂在树梢下真漂亮!他们家还有个大大的院子,每年春天会养一群小鸡。因为我们是木材厂,废弃的板材有的是,他们搭了个像模像样的尖顶鸡窝,还为小鸡搭了过桥的架子让鸡群们玩,非常有趣!看着小鸡逐渐长大,分出雌雄,再听着不同的鸡鸣,看着同事到鸡窝里取蛋,为他们高兴……生活就是这样一年年过去,平淡而幸福!</b></p> <p class="ql-block"><b>因为我们是厂区的第一栋楼,所以我家的窗户就是一道流动的靓丽的风景框。远处连绵的山脉冬天白雪皑皑,春天斑驳的白色褪去后,逐渐泛青,又会点上簇簇红艳艳的映山红,夏天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秋天山色五彩缤纷,层林尽染。一到倾盆大雨的时候,窗外这一切都不见了,我便想像这是在上海的家里吧;远处高山,近处丘林,八十年代初绩溪通了火车,车站就在丘林的后面,有时听到火车“呜呜”的鸣笛,便看到白烟滚滚画出一条横线,飘起来弥散开来……真美!</b></p><p class="ql-block"><b>我家阳台的墙面上有个鸟窝,只要听到叽叽喳喳的声音,就知道春天来了。有一年晒衣服,竹竿不小心把燕子窝顶掉了,第二年燕子飞回来,还是忙进忙出的重新垒窝,坚持生活在这里。后来才知道,燕子是认路的,今年的燕子应该就是去年来我家的,它们认识我们哦。</b></p> <p class="ql-block"><b>现在的厂门口是公交5路终点站,可以到达绩溪新县城。</b></p> <p class="ql-block"><b>这张照片是1984年在厂门口拍的</b></p> <p class="ql-block"><b>这是轻工公司所在地的路边,风景优美,最后拉近的是绩溪的杨柳青桥(我们以前一直叫它绩溪大桥)。以前从上海来的车辆到这里右转弯过这座桥,沿着省道再开一段路,便可以到达去红星厂的路口。我好多次做梦都是从这个路口在找怎么去红星厂。</b></p><p class="ql-block"><b>现在杨柳青桥下扬子河的水少了,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有一道瀑布,水流哗哗。我父亲、弟妹来时,我带他们来玩过,还拍过照片。</b></p> <p class="ql-block"><b>轻工公司的办公楼还在,我先生1984年调去公司上班就在这里工作。每天骑车来回。</b></p> <p class="ql-block"><b>绩溪县城现在的市容</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住宿在艺龙酒店,它的前身是绩溪宾馆,绩溪县政府的招待所。</b></p> <p class="ql-block"><b>酒店大堂</b></p> <p class="ql-block"><b>艺龙酒店的建筑已经重建,只有三棵枇杷树还在,这是当地政府特意保留着的作为对老绩溪的一种念想吧。</b></p> <p class="ql-block"><b>听酒店服务员介绍,这几块是当年留下来的太湖石。</b></p> <p class="ql-block"><b>安顿好后就去逛逛绩溪老城区,说真的,以前在绩溪生活了十多年,只逛一条主街,从来没有深入逛过。</b></p> <p class="ql-block"><b>老城区蛮漂亮的,都是石板路。</b></p> <p class="ql-block"><b>我们看到有的居民在家里拨细细长长的笋,有的在张罗晚饭,有的在小巷里遛狗,更多的是年轻人骑着电瓶车在穿街走巷,我们让了好几回路。城区像迷宫,我们问了好几次到徽菜馆的路,一位热心的遛狗居民告诉我们这个中正坊是绩溪县城的正中位置,所以叫中正坊,它的四周都是圆拱式的过街门,都写着中正坊,我们一看确实是的。</b></p> <p class="ql-block"><b>中国绩溪徽菜(徽厨)博物馆,我们在这里用晚餐。</b></p> <p class="ql-block"><b>正宗的臭鳜鱼、毛豆腐是一定要品尝的,这是旅游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这条扬子北路就是以前老绩溪县城的主干道,路的尽头是省道,也是绩溪大桥通往红星厂的路。</b></p> <p class="ql-block"><b>扬子北路的另一头直通原县城的政府所在地。我们以前到绩溪县就是逛的这条路。县政府所在地周围还有几个老中医,听同事介绍,我曾经去老中医家看过病。我们几个坐在堂屋两边等候,老中医(原上海曙光医院退休)坐在堂屋正中八仙桌边挨个问诊。堂屋有天井,下面是盆景、鱼池,一看就是大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b>图片的左边前几百米便是艺龙酒店。</b></p> <p class="ql-block"><b>时光如潺潺溪流,不经意间便已淌过许多岁月。作为年轻时在绩溪工作过十几年的我们,在记忆的长河中,绩溪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两天来与第二故乡亲密接触,感觉那时的山那时的溪,故地还在;而那时的路那时的景已经不在。以前到绩溪逛街只有一条不通公交车的路,现在车子可以在绩溪县城里兜兜转转开好多路,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县城扩大了,高楼大厦多了,道路变得宽阔平坦,到了晚上县城还是车水马龙;我们晚饭后回酒店也走了三刻钟,还不断问路。真是时代进步了,我们的思想也该刷新了。两天来接触到的人,包括司机、饭店、酒店、风景区的服务人员,他们都知道上海小三线单位对绩溪作出的贡献,了解上海人和绩溪人的这段渊缘,有的年轻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背出小三线单位的名称,感恩东方红医院(瑞金医院支内的医院)救治过无数的当地人……我们体会到虽然时过境迁,但三线人和当地人的深厚友情还在,并将不断传承延续下去!绩溪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它的过去和现在都将深刻地铭记于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此时此刻,我想用《追寻》这首歌表达对青春岁月的回眸,和对未来的期盼、鞭策,无论将来发生什么,都要以年轻时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去面对。愿祖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愿走过那段蹉跎岁月的人现在都喜乐平安,幸福美满,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b></p><p class="ql-block"><b>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