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武昌古城之根一一昙华林(3)

叶老师

<font color="#167efb"><b>昙华林是武昌古城之根,也是武汉历史的缩影,是江城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昙华林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历史和文化 。<br></b></fon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b>——题记</b></font></div> <h1><b>以螃蟹岬(城山)方式打开昙华林</b></h1> 2024年3月20号上午,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正式开街。作为武昌古城之根、文脉之源,昙华林景区至此拼齐完整了自己的“版图”。 <p class="ql-block">从新版导游图上看,昙华林三期登上了武昌螃蟹岬(城山)的山顶,以武昌古城墙、武昌古城遗址公园和武昌城史馆为主体,无声地述说着半部武昌史。我们也将接着第(2)篇的讲述,继续以螃蟹岬(城山)的方式打开昙华林街区最后的章节。</p> <h5><b>2021年拍摄</b></h5> 我们首先“穿越”到四年前(2021年)的昙华林,寻找到那块嵌在地面的“昙华记忆”,从小隐集市这一边看过去,“昙华记忆”指向了左方那个虚拟的“城墙博物馆”。 <h5><b>2021年拍摄</b></h5> 因为武昌的城墙早已被拆除,“记忆”只好用地上的铜牌和数字化影音技术呈现。 <h1><b>攀登螃蟹岬</b></h1> 今天再回首看小隐集市,突然发现屋顶上呈现了一个白色的“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自然指的是山顶,寓意着昙华林三期的螃蟹岬(城山)必须到云中漫步,城墙博物馆已经变身为山顶的城史馆。 请让我们打开一张清代的武昌地图,可以清楚地发现,螃蟹岬是昙华林北方的一座小山,山的东段伸入沙湖中,像极了蟹钳,于是就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螃蟹岬(清代的沙湖早就不是古时候的沙湖,古时候的沙湖一直延伸到螃蟹岬、积玉桥一带)。而武昌古城的北段依山而建,因而螃蟹岬还有另一个名字,就叫作“城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斗级营户部巷拍摄的武昌古城地图</b></h5> 螃蟹岬更响亮的名号称为“黄龙山”(我们在第(1)篇曾经讲过)。公元229年,东吴孙权登上皇帝宝座后,取东龙西凤之说,将今得胜桥以东山体定名为黄龙山,得胜桥以西的山体定名为凤凰山,以此作为吴国的龙脉所在。 <h5>路旁到处是身着汉服的美女。</h5> 明朝朱元璋打下武昌后,军师刘伯温到此察看,认为武昌确有王气,而龙脉所在就是螃蟹岬。 <h5>昙华林地标依然在目。</h5> 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扩修武昌城,北边城墙至螃蟹岬跨山而筑,将其一部切在城外,藉以斩断龙脉,破解了武昌城的王气。因而民间流传螃蟹岬“城内九分,城外一分,龙头在外”之说。 <h1><b>乘坐小火车</b></h1> 抵达了螃蟹岬山下新建的一座小小的火车站。 <p class="ql-block">乘坐小火车必须要购票——车票的模样为怀旧的清朝制式。正如歌里所唱:这一张旧船票,能否在再登上你的破船?</p> 小火车下来了。 “呼啸而过”的火车,不到一分钟就登上了山顶。 小火车上回望昙华林。 山顶的火车站与商店合为一体。 <h1><b>云中漫步</b></h1> 抵达武昌古城遗址公园,螃蟹岬山顶复建的城墙一览无余。 历史上的螃蟹岬(城山),还真有一定军事地位:元末时期,朱元璋曾率军在这里架炮,轰打对手陈友谅儿子陈理,迫使陈理投降。螃蟹岬一战成名,不过,这次螃蟹岬得来的是个别名,就叫“炮架山”。 明洪武年间,楚王朱桢在武昌按照“王城”的规模与形制修建武昌城,奠定了武昌古城的基本格局。当时,武昌城开设九座城门,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老九门”,即宾阳门(大东门)、忠孝门(小东门),竹簰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新南门(中和门)、保安门、望泽门(望山门),草埠门(武胜门)。螃蟹岬(城山)就在北边的武胜门右边。 现在螃蟹岬的西段,北临东城壕的地方,仍留有一段城墙残迹,城砖嵌于山坡上,还有大约一百米左右,高约5米,清晰可见。 螃蟹岬山体海拔57米,东西长1.8公里。明清时期全部被城墙护卫,现在仅复建了一小部分。 在崭新而古老的武昌城墙上“云中漫步”。 在崭新而古老的武昌城墙上“云中漫步”。 沿着街面,缓步走上台阶,城墙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 天桥外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钟楼,在桥洞衬托下高大雄伟。 依稀记得,这座钟楼原先在山下的昙华林街区,就在我的母校(十四中)对的文华书院里。 <p class="ql-block">初中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这架古钟洪亮的响声—一伴着钟声I起床,伴着钟声入眠。</p> <h1><b>城墙市集</b></h1> 据称,昙华林三期还在山顶打造了户外灯光秀、国潮营地广场、沉浸式演绎剧目、古风休闲商业街区等。 城墙市集即将开市 老字号餐饮 咖啡屋、奶茶店、小酒馆、身着汉服的女子,都是温暖春色中的最美风景。 结婚登记户外颁证处 “庞海”,是武汉话对螃蟹的称呼,而在设计师的眼睛里,举着大钳子的“庞海”也能体现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螃蟹岬山顶上这座“《UP武汉 蟹逅江城》”雕塑,已被昙华林文化街区永久收藏,而武汉城市文化也有了新的乐趣风景线。 <h1><b>十四中北门</b></h1> 走向螃蟹岬东头 城墙出现一个豁口 标牌清晰地写着: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北门) 原来螃蟹岬东端这块地界正是属于我的母校所有。我们当年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跑步或读书,幽静的环境让人十分留念。 蟹岬山下可以看到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我们曾经讲到,十四中的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文普通中学堂,是湖北教育从传统到近代的发端,开新式教育之先河。它曾与南开中学齐名,并称为“北南开,南文普通”。具有120年悠久历史的十四中,知名校友辈出,有民主革命先驱者宋教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文学家黄钢、严文井等,都曾在这里就读。 <h1><b>眺望武昌城</b></h1>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站在螃蟹岬(城山)上眺望武昌老城区。 千年武昌城,蝶变正青春 武昌继续走向繁荣强盛。 <h1><b>武昌城史馆</b></h1> 武昌古城经历了三国夏口土城、南朝郢州石城、唐宋鄂州陶城、明代武昌砖城、晚清扩城、民国改城等历史演绎,武昌城史馆建于此地,见证城市变迁历程。 因武而昌,因变而强 古城肇始,土夯垒城(三国东吴孙权夏口土夯筑城) 分荆置郢,内外夹墙(三国时郢州治所为江夏(今武昌)) 唐代牛僧儒陶瓷筑城 明代湖广武昌,青砖筑城。 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 金戈铁马 东吴孙权称霸武昌 岳飞武昌精忠报国 张之洞兴实业,办教育 新军举事,武昌首义 北伐军围攻武昌城 武昌解放,人民新生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v8ri64p"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共和国同龄人:住读武昌昙华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v63o7z8"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如何打开武昌古城之根一一昙华林(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sfg3ex"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如何打开武昌古城之根一一昙华林(2)**</a></p>